对上古汉语“娶妻”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考察

2016-04-07 06:59蒋世凤
关键词:中古上古古汉语

蒋世凤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对上古汉语“娶妻”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考察

蒋世凤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上古时期具有“娶妻”义动词的语义场成员有“妻”“取”“娶”“逆”“聘”“室”等词。从文献材料来看,它们有的比较活跃,有的相对较弱。随着时间的发展,有的退出“娶妻”义动词的语义场,有的却一直保留下来。“娶”处于优势地位,最后取代“取”在该语义场的地位;“娶妻”义之“妻”的发展先强后弱直至消亡;“逆”和“室”在上古时期就退出“娶妻”义的语义场;“聘”由单音节词发展出具有“娶妻”义的双音节词“聘妻”“聘取”,后“聘取”被“聘娶”取代。

娶妻;语义场;取;娶

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娶妻”义的动词主要有“妻”“取”“娶”“逆”“聘”“室”等词。根据德国学者特雷尔的语义场理论,词与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语言中的某一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的概念的支配下组成一个语义场”[1](P88),故我们认为动词“妻”“取”“娶”“逆”“聘”“室”等词都是“娶妻”这一共同的语义场成员。

一、“娶妻”义动词在上古汉语书中的训释

妻做动词时,音qi,四声,有娶女子为配偶的意思。《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邢昺疏:“纳女于人曰妻。”《左传·恒公六年》:“齐侯又请妻之。”

取,《说文·又部》:“捕取也。”“取”的甲骨文字形是用右手去割下左耳的意思,古代记功以割取左耳作为凭据,如《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记功。”后词义扩大,由“割下左耳”的“获取”义可以用来指其他事物的“取得、获得”。如《诗·幽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取”又可作取得女子的“娶妻”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取,假借为娶。”我们认为,“娶”为“取”的分化字,是“取”的后起字。《说文·女部》:“娶,取妇也。”段注:“取彼之女,为我之妇也。”也就是把别人的女儿取过来的意思,是从“取”的“取得、获得”之义引申而来。在上古汉语中,“取”“娶”作为“娶妻”义时,经常不分彼此,在《春秋左传》《史记》中存在这样的例子。如《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崔杼生成及强而寡。娶东郭姜,生明。”《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崔杼生子成及彊,其母死,取东郭女,生明。”同一个历史事件,《左传》用“娶”,而《史记》用“取”。又如《诗·幽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陆德明释文:“取,亦作娶。”

逆,《说文·辵部》:“迎也。”从“迎接”义引申出“迎娶、迎亲”之义。如《左传·隐公八年》:“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莒庆来逆叔姬。”《荀子·富国篇第十》:“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

聘,由“旧时称订婚,迎娶之礼”[2](P2982)引申出“迎娶”之义。《左传·成公十一年》:“声伯之母不聘。”杜预注:“不聘,无媒礼。”《左传·成公二年》:“归!吾聘女。”《左传·僖公十九年》:“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

室,也有“娶妻”之义。《国语·鲁语下》:“公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韦昭注:“室,妻也。”“妻”即是“娶”的意思。又如《左传·哀公十一年》:“卫人立遗,使室孔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三十五·说五》:“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在上古时期,具有“娶妻”义的动词多为单音节词。

二、“娶妻”义动词在上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在上古时期,具有“娶妻”义这一共同语义场的成员主要有“妻”“取”“娶”“逆”“聘”“室”,它们在上古的使用频率不同。为了更好地观察它们的使用情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春秋左传》《荀子》《逸周书》《韩非子》《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等具有代表性的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作品自建语料库,并对其用字的情况做出统计(见表1)。

表1 先秦至两汉时期作品用字情况统计

从表1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在上古汉语“娶妻”义的语义场中,“取”和“娶”最为活跃,“妻”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特别在两汉时期;而“逆”“聘”“室”都有减少的趋势,且“逆”与“室”在上古时期就开始退出“娶妻”义的语义场。

二是“娶”作为“取”的分化字,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分化成熟,在《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史料著作中此消彼长;而在其他著作中,“娶”有取代“取”作为“娶妻”义这一职能的趋势。

三、上古“娶妻”义动词语义场成员的演变探究

特雷尔指出,由语义联系构成的词汇系统很不稳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是旧词的消亡,新词的出现,而另一方面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在不断调整或变化。在上古时期具有“娶妻”义的这些动词在时间的流逝中也发生变化。

(一)“娶”与“取”更替过程

具有“娶妻”义的“取”和“娶”,在上古时期已经分化成熟,“娶”开始分担“取”的“娶妻”义,在中古时期,“娶”已经处于优势地位。为了更加直观化地观察,选取中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考察,结果(见表2)。

表2 中古时期作品中“取”“聚”使用数量统计

篇名次数词三国志抱朴子世说新语取501娶14342

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在数量上,“娶”的用例比“取”的多,即中古时期,“娶”分担“取”的“娶妻”义的趋势更为明显。但“娶”完全分担“取”的“娶妻”义则是到了近代时期(唐初至清末),大概在清代。同样,为了便于观察,选取这一时期的几部文献作为考察(见表3)。

表3 近代时期作品使用“取”“聚”数量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取”退出“娶妻”义动词的语义场是到了近代时期,大概在清代,而“娶”一直活跃在“娶妻”义的语义场中,且越来越活跃,最后完全取代“取”作为“娶妻”义的这一词职。

(二)“妻”与“室”的相反二义现象

“妻”在“嫁娶”类动词语义场中有“嫁女儿”的意义,且标为妻1,则“娶妻”义标为妻2。在上古汉语中,“嫁女儿”义的妻1在《春秋左传》中16例、《史记》35例、《汉书》24例、《论衡》8例。如《春秋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史记·秦本纪第五》:“使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汉书·楚元王传》:“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 与妻2相比,妻1占优势。从数量上来看,妻2在逐渐增加它的使用频率,仅就《汉书》与《论衡》这两本书的用例来看,在东汉时期,妻1与妻2已经处于竞争的地位,这是词本身的内部矛盾的转化。像这样一个词兼有相反二义的词,伍铁平先生指出,词义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反面转化*伍铁平:《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第4期。。

与“妻”类似的词还有“室”,“室”同样有“嫁女儿”与“娶妻”二义,标为室1和室2,室2在前文已经说过,故此不再叙述。室1有嫁女儿的意义,如《左传·宣公十四年》:“为人以为劳,复室其子。”杜预注:“以有平国之功,复以女妻之。”这里的“妻”是把女儿嫁给他的意思。在《春秋左传》中,室1有1例,室2有5例。从上古文献来看,“妻”要比“室”更为活跃,为了便于观察,现将妻1、妻2、室1和室2在上古时期的用例情况制成表格(见表4)。

表4 上古时期作品中“妻”“室”使用情况统计

到了中古时期,在所选的《三国志》《抱朴子》《世说新语》等文献中,“室”既没有“嫁女儿”的意思,也没有“娶妻”的意思,可见作为“娶妻”义的“室”在上古时期就已经退出“娶妻”义动词的语义场,从表2来看,大约在西汉或更早。而此时“妻”无论是作为“嫁女儿”还是“娶妻”义的用例,相对于上古来说,都减少了,但“嫁女儿”的“妻”依然处于优势地位,“娶妻”义的“妻”开始有退出语义场的趋势。在中古时期,作品中“娶妻”义更多的是用“娶”(见表5)。

表5 中古时期作品使用“妻”“取”“聚”情况统计

篇名次数词三国志抱朴子世说新语妻11204妻2400取501娶14342

由表5可知,“娶”的优势地位非常明显,其他该语义场成员都相对减弱。

再对近代的《朱子语类》《水浒传》《红楼梦》进行检索,“妻1”和“妻2”仅在《朱子语类》中出现,这说明“妻”“嫁女儿”或“娶妻”义在这一时期已经消亡,最晚在明代。在《朱子语类》中,“嫁女儿”之“妻”出现六次,如《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论语十》:“或先是见公冶长,遂将女妻他;后来见南容亦是个好人,又把兄之女妻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释氏》:“鲁以女妻马超,使为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本朝七》:“有喜其材者,以女妻之。”“后以女妻之,乃陆棠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历代二》:“然以宗室之女妻之,则大不可。”

“娶妻”义之“妻”出现四次,其中,有两次引《论语》,如《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论语十》“问”‘子谓公冶长’章》曰:“子谓‘可妻’,必有以取之矣。”“公冶长可妻,伊川以避嫌之事,贤者不为,况圣人乎?”两次引用《孟子》,如《朱子语类·卷五十九·孟子九》:“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

(三)“逆”“娶妻”义的消亡

《说文·辵部》:“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逆迎双声,二者通用。”在《春秋左传》中,“迎”的用例只有1处,即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戎事不迩女器。”没有“娶妻”之义,但与“取”连用的“迎取”在这一时期却出现了,如《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武帝乃自往迎取之。”《汉书·西域传下》:“上美乌孙新立大功,又重绝故业,遣使者至乌孙,先迎取聘。昆弥及太子、左右大将、都尉皆遣使,凡三百余人,入汉迎取少主。”

“逆”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及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诸多工具书的义项中均没有提到“迎娶、迎亲”这一意义,再看表1,“逆”作为“迎娶、迎亲”这一意义在抽查的这些文献中只有在《春秋左传》有26例、《荀子》2例,在《史记》与《汉书》中,“逆”已经没有这个义项,由此可以推断出,“逆”的“迎娶、迎亲”义应该是一个语境义,且在上古时期就已经退出“娶妻”义这一个语义场。

(四)“聘”发展出的“娶妻”义双音词

“聘”与“室”一样,作“娶妻”义时例子在上古书中并不是很多,由表1可知,《春秋左传》4例、《史记》1例、《汉书》7例。在《春秋左传》和《史记》中都以单音节出现,如《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归!吾聘女。”《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巫臣聘诸郑,郑伯许之。”《春秋左传·昭公十九年》:“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史记·大宛列传》:“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而在《汉书》中既有单音节也有双音节,双音节主要是“聘妻”和“聘取”,如《汉书·元后传》:“后东平王聘政君为姬,未入,王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聘妻送女亡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汉书·元后传》:“亦聘取故掖庭贵人以为妻,皆无人臣礼,大不敬不道。”到了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就所选的《三国志》、《抱朴子》和《世说新语》等文献进行观察而言,具有“娶妻”义的“聘”仅出现在《三国志》中,有9例,比上古时期用例增多了,且这时“聘娶”一词出现了,而“聘取”却消失了,如《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別。”《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为设媒官,始知聘娶。”“聘娶”取代“聘取”,这与“娶”发展的优势地位是紧密联系的。

四、结语

作“取”分化字的“娶”,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分化成熟,且“娶”一直处于“娶妻”义语义场的中心地位,最后取代“取”在该语义场的地位,最晚在清代;“妻”和“室”都兼有“嫁女儿”和“娶妻”相反的两个义项,“室”的这两个义项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消亡,大约在西汉;而“妻”的这两个义项大概在明代消亡;且具有“娶妻”义之“妻”的发展在使用次数上先逐渐增多后逐渐减少直至消亡;“逆”是一个语境义,在上古时期就退出“娶妻”义动词的语义场;“聘”在上古时期由单音节词发展出具有“娶妻”义的“聘妻”“聘取”双音节词,后“聘取”在中古时期被“聘娶”取代,与“娶”在发展过程的强势地位有紧密联系。

[1]伍谦光.新编语义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2版[K].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薄 刚]

2016-09-21

蒋世凤,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H131

A

2095-0292(2016)06-0084-04

猜你喜欢
中古上古古汉语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体验空间改造设计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