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上海 201808
何青青,陈丽华
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一种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践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体质健康认知与信念的教育手段,也是衡量学生身体健康指标的主要评价方式。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行与开展的今天,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总体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青少年日常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却磐散行汲,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迫于《标准》测试的压力被动、消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临床试验[1-2]表明,人们既有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总会转化为健康行为,而健康行为往往与个体信念有关(如:个体知觉到疾病易感性的信念会引起健康行为[3])。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是人类积极、主动行为的基础[4-5]。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探骊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引导青少年践行阳光体育的需要,是学校体育热议的焦点话题。
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6]承袭了Hochbaum和Backer等社会心理学家的理念,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并形成一个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型,强调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健康信念[7]是健康生活态度的强化,是一种隐性的健康心理倾向。国外学术界证实了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美国2/3的中老年人因缺乏健康信念,而未能达到健康卫生组织建议的日常体育锻炼水平,“久坐”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慢性疾病滋养的温床,学者认为,培养价值观、健康信念,是促进老年人实施健康行为的强大干预策略[8];泰国儿童因父母缺乏健康教育指导,有2/3表现出体育活动不足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9]。研究表明,成年人感知到益处的程度越高、获得诱发健康行为的因素越多,便会有更积极的锻炼行为,而感知到障碍的程度越高,则会有较为消极锻炼行为[10];在预测青年锻炼行为的变量中,健康模式的自我效能预测力最强,其次是感知益处、感知障碍[11]。
健康是当代人最直接的生理和心理诉求之一。知信行理论[12-14]认为,促进人类健康的递进式理论模型应是:信息→认知→信念→行为→增进健康。可见,确立健康信念是促进锻炼行为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能够运用《标准》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评估的不足1/10[15],自我评价知识匮乏的高达1/4[16],半数的学生仅关心《标准》测试结果[17],很少有人关注自身《标准》测试指标还存在哪些不足[18]。近期一些研究发现,健康信念与锻炼行为具有线性相关,“感知到锻炼益处”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因素[19],女生群体普遍存在严重的“知而不行”现象[20-21]。据此推测,大学生早在青少年时期便缺乏对身心健康的合理认知、关注自我、坚定信念,致使其体育锻炼行为呈现出“他律、他控、他管”之象[22-24]。
已有理论及文献对梳理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健康信念备受关注的今天,国内学者较多的关注大学生或成年人群体,而考察青少年健康信念状况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剖析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的报告尚未明晰。基于此,研究试图解决两大核心问题:(1)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状况如何;(2)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有何具体的影响。青少年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旨为促进青少年积极践行体育锻炼有所裨益,亦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1方法
1.1被试
遵循社会调查原则,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在某省随机选取三所初中、三所高中1600名中学生为被试对象。测试共回收1511份量表,剔除45份无效量表(剔除原则:填答不完整、规则性填答等),有效量表1466份,有效率91.63%。其中,年龄(14.149±2.022)岁;初中:高中=1:1.08;男:女=1:1.17。
1.2测量工具
1.2.1体质健康信念量表
以戴霞[25]体质健康信念量表为蓝本,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相应修订,例如:“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为“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促进成长”。量表含5个维度24个题项(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自我效能、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体质评价结果关注),采用Likert5点法,每项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5分,总分24~120分范围内,分量表得分越高则表示该维度的水平越高。本测量探索性因子分析5因素累积贡献率68.343%,KMO=0.851,Bartlett's球体检验在显著水平上(Chi-Square=6470.738,df=276,p<0.001)。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x2=677.872,df=148,x2/df=4.580,SRMR=0.0470,GFI=0.919,NNFI=0.873,IFI=0.898。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5,分半信度0.833,分量表α在0.734~0.871范围内,题总相关在0.470~0.701(p<0.01)。上述指标表明该量表符合测量学要求。
1.2.2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
参照梁德清[26]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量表共3个题项,主要对被试前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进行评定,依据公式“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评价运动量大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各维度各分5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运动量评定标准以≤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本次测量Cronbach's α系数为0.876,分半信度0.797,题总相关在0.349~0.746 (p<0.01)。验证PARS-3量表符合测量学要求,所得数据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的测量构想。
1.3施测过程
依据方便取样原则,于2015年11月15~30日,采用集体统一测试和单独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施测前解释指导语并保证被试自愿参加,填答时间3分钟,填写完毕当场回收。施测中获得被试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性别、年龄、年级等。
1.4数据采集与分析
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根据研究需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体育锻炼的现状特征及二者关联,并利用AMOS22.0分析软件从结构层面揭示影响机制。
2结果
2.1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现状
本研究中,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总分均值为72分,各分量表的总分均值分别为:知觉锻炼益处=21,体质评价自我效能=12,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12,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15,体质评价结果关注=12;体育锻炼等级均值为2分,各题项均分为:锻炼强度=3,持续时间=2,锻炼频率=3。统计显示(表1):(1)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的总体状况略好。但是,除“知觉锻炼益处”和“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外,“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3个维度均低于维度的理论均分;(2)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不甚理想。除锻炼频率外,强度和持续时间均低于题项的理论均分。
表1 均值及标准差统计表
为考察性别变量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体育锻炼中是否存在差异,将性别设为自变量,以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各维度(或题项)为因变量进行MANOVA分析(表2)。组间方差分析显示,知觉锻炼益处(F(1,1465)=18.591,p=0.000)、体质评价自我效能(F(1,1465)=29.391,p=0.000)、总体体质健康信念(F(1,1465)=5.981,p=0.015)、强度(F(1,465)=82.523,p=0.000)、持续时间(F(1,1465)= 79.346,p=0.000)、频率(F(1,1465)=4.141,p=0.042)和锻炼等级(F(1,1465)=116.293,p=0.000)的性别主效应显著,而“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皆不显著(p>0.05)。多重比较显示:男生在“知觉锻炼益处”(29.35)、“体质评价自我效能”(12.29)、总体体质健康信念(83.06)、强度(3.22)、持续时间(2.28)、频率(3.87)及锻炼等级(1.94)上均显著高于女生。
表2 性别的主效应检验
注:MS 为均方;***表示F值达到0.001显著水平,**F值达到0.01显著水平,*F值达到0.05显著水平。
2.2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
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表3):体质健康信念及各维度均与强度、持续时间、锻炼等级显著正相关(p<0.01);“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自我效能”、总体体质健康信念与频率显著正相关,而其他3个维度均与频率未达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比较:“知觉锻炼益处”(r=0.436)、“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r=0.324)、“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r=0.361)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r=0.367) 均与持续时间正相关较高,体质评价自我效能(r=0.398)与强度正相关较高,且它们皆达中等相关水平(0.3 将体质健康信念设定为自变量,分别将锻炼的各指标及等级设为因变量,采用强行进入法进行4组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示(表4):体质健康信念对强度(F(1,1465)=31.448,t=5.608)、持续时间(F(1,1465)=51.638,t=7.186)、频率(F(1,1465)=11.939,t=3.455)、锻炼等级(F(1,1465)=67.406,t=8.210)的回归效应显著(p<0.001),分别解释了变异的4%、6%、2%和8%。比较发现,体质健康信念对锻炼等级(β=0.291)和持续时间(β=0.257)预测效应较高。 表3 Pearson相关系数表 注: ** p < 0.01 表4 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回归分析 注:SE=标准误;Ra2=0.04,Rb2=0.06,Rc2=0.02,Rd2=0.08;***表示F值达到0.001显著水平。 为从结构层面揭示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利用AMOS22.0软件构建关系模型(图1)。拟合指标、拟合优度指标、近似误差均方根和标准化残差均方根综合反映了模型较好的适配性。结构模型标准化系数(r=0.418,t=8.073,p=0.000)表明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显著的正向影响。 注:CMIN/DF在5以内可以接受;SRMR在0.05 以内表示较好。GFI、NNFI等指标>0.90,表示数据支持构念假设。 图一结构关系模型 3讨论 3.1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现状 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的总体状况略好。多年体育课程的学习、体验,以及各种信息渠道的体育文化宣传,使青少年掌握了一般的运动技能、汲取了基本的健身知识,对锻炼的增强体质、促进睡眠、缓解学习压力、愉悦身心等益处具有合理的认知,同时,青少年对体质健康不佳所产生的身体忧患意识较强,对身体的健康状况预警性较高,能够从体质的强弱联想到感冒/发烧等疾病的易感性、哮喘/肥胖等遗传疾病的易得性、冷/热等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等。诚然,每年循例的《标准》测试却未能引起青少年对自身体质测试结果的关注,亦未能有效地激发其改善体质、克服障碍的锻炼效能感,学生往往将《标准》测试作为体育教学学习的一种考核形式,或者是仅“参与”而非“投入”式的一种体育活动,致使青少年缺乏改变锻炼行为的动力和意向,因此,青少年对体质评价的结果关注和自我效能感均显示出较低的水平;此外,正值生命力旺盛期的青少年缺少对身体疾病隐患的直接体验和体弱后果的有效预判,因此,其“知觉疾病与体弱严重”的意识较低。以上结果与前人[19,25]部分观点一致。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令人堪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中央7号文件[27]的指示精神,要求中小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各地区虽能基本满足青少年每天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课间操、体育课、体育社团、课外活动等),使60.1%学生能够实现3次/周的体育锻炼参与频率,但是,能够在实际上践行锻炼1小时的青少年却寥寥可数,95%以上的青少年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内,这一现象导致青少年难于获得体育锻炼的深层体验,在体育锻炼中难于形成专注、沉浸的投入心理情境,甚至会造成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兴趣的“流失”,另外,学校现有的场馆设施可能无法满足大多数青少年的锻炼需求,大多青少年以散步、慢跑、广播操、骑自行车等简单易行的内容为锻炼手段,致使青少年难于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身心的快乐体验。已有研究表明,兴趣不足、动力不强、意向不明,以及支持不够、场馆匮乏、《标准》测试不严整等问题是制约当代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践行的主要内外因素[28-32]。行为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取决于个体从事该行为的状态及状态的坚持程度[33-34]。研究认为,在保证青少年足够的锻炼频率基础上,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扩大锻炼监管、增加锻炼指导、提升社会支持,可能为青少年提供可参考的锻炼意向和可持续的锻炼动力。 多元方差显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以及“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自我效能”2个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在体育锻炼各指标上亦存在显著差异。数据反映了,相对于男生,女生往往认为体育锻炼与其恬静、内敛、柔顺的性格不符,使之在体育锻炼中或多或少会感受到社会认同与行为方式间的冲突[35]。这种源于外界或心理层面的性别角色冲突,会阻碍女生参与锻炼的自主性、降低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致使其体育锻炼行为形成“强度小、频率低、持续时间短”等不规范特征,亦会使女生对体育锻炼益处的认知度偏低,缺乏体育锻炼改善体质的自我效能感。期望价值理论[36]认为,社会文化中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男性化的男性和女性化的女性)会通过个体自我感知而影响主观价值与期望,甚至影响个体对社会行为的选择。研究认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应重点关注女生体育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工作。 3.2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体质健康信念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显著的、中等程度的正向关联,可作为预测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变量。知信行理论[37-39]认为,健康行为与个体的认知有关,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更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相关。健康信念模式理论[20,40-42]认为,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健康信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或免除危害)行为的执行动力,信念是认知与行为的重要环节,“知而不信”、“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皆会与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背道而驰。认知心理学[43]认为,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倾向。研究证实了上述理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数据反映了,若青少年在已有健康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健康信念,便会表现出相对积极、主动、合理的锻炼行为。体质健康信念能够为青少年提供践行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能够在自身已有健康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锻炼意向,由此促使其体育活动表现出更长的持续时间,其行为越易达到体育人口[44]判定的标准。研究认为,培养青少年体质健康认知、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可能是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一个有效途径。 就本次测量而言,能够知觉体育锻炼益处和疾病严重性、对体质健康不佳的忧患预警性高、对《标准》测试结果关注度高的青少年,其锻炼的持续时间越长,而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变体质状况的青少年,其锻炼的强度越大。研究认为,不同维度的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影响的差异性,可能源于青少年对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不同的认知、需要和目标取向所致。诚然,本研究中,体质健康信念对锻炼频率、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锻炼等级的解释力均未达较高水平,究其原因: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既受自身体质健康信念的影响,还受信念执行度、拖延倾向、家庭教养、外界支持、生活方式、学业压力等诸多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这亦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外,研究还发现,“知觉锻炼益处”和“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但是,“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均未对锻炼频率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现象映射了,当代青少年对《标准》测试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不足,其参与锻炼的被动性、跟从性、附和性特征明显,这种非主动、自觉地参与特征将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后继无力。上述观点与前人[9,14,45-46]的部分观点一致。 研究从调研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的现状入手,探讨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所得结果从认知、信念的角度揭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成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诚然,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影响,会因个体内外诸多变量的综合影响而更为复杂化。未来研究应关注一些社会变量在此关联中发挥的作用,为全面揭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成机制提供实践基础。 4结论 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的总体状况略好,但是,“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却处于较低水平;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令人堪忧,具有低强度、短持续时间等特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在性别上具显著性差异(男生优于女生)。体质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显著正相关,并且,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正向回归效应显著,分别解释了锻炼强度、持续时间、锻炼频率、锻炼等级变异的4%、6%、2%和8%。结构方程模型从结构层面揭示了,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爱新.健康信念模式与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1):106-108. [2]章小波.健康信念模式下危害高校教师的健康行为成因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2(10):630-631. [3]Janz NK, Becker MH.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 Decade Later[J].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984, 11(1):1-47. [4]宋月琴.计划行为理论与教师信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16):39-42. [5]李霞.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24(3):17-21. [6]Rosenstock IM, Strecher VJ, Becker MH.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HIV Risk Behavior Change[M]. New York: Springer, 1994:5-24. [7]郝志红,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 10(5):326-331. [8]Gristwood J. Apply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to Physical Activity Engagement Among Older Adults[J]. Illuminare: A Student Journal in Recreation Parks & Tourism Studies, 2011, (9):16-28. [9]Ar-Yuwat S, Clark MJ, Hunter A, et al.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J].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care, 2013, 6(3):119-126. [10]King KA, Vidourek RA, English L, et al.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to Assess Involvement and Social Support[J]. Archives of Exercise in Health & Disease, 2014, 4(2):267-279. [11]Sas-Nowosielski K, Grabara M, Hadzik A. Health Belief Model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Light, 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ng Adults[J]. New Educational Review, 2013, 32(7):197-203. [12]许欣,姚家新,杨剑,刘润芝.基于知信行理论的父母—儿童运动参与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10):89-95. [13]曾桂群.知信行理论对334名农村妇女健康教育的影响[J].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4(3):285-286. [14]Juniper KC, Oman RF, Hamm RM, et al.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nstructs in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mong African-American College Women for Physical Activ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Ajhp, 2004, 18(5):354-357. [15]张继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2):245-247. [16]朱斌,李明德,杜小安,等.成都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3):275-278. [17]尚保春.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1):49-50. [18]余卫平,赖锦松.反思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实效性[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2):140-141. [19]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13, 20(4):100-105. [20]饶燕.高校女生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2):93-96. [21]石宝彩.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性[J].河西学院学报, 2015, 31(2):91-94. [22]董宝林,张欢.我国学生体质研究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 2013(4):119-122. [23]董宝林,张欢,陈敐,等.女大学生课外锻炼动机与行为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4(4):141-144. [24]董宝林,张欢,朱乐青,等.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6):91-98. [25]戴霞,尹洪满,朱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12):72-74. [26]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8(1):5-6. [27]教育部:贯彻中央7号文件 中小学落实日锻炼1小时[EB/OL].http://www.gov.cn/gzdt/2007-06/07/content_640343.htm. [28]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 2012, 32(11):3-18. [29]阳家鹏,向春玉,徐佶.促进青少年有氧体适能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路径:动机理论的观点[J].体育与科学, 2015, 36(4): 115-118. [30]罗炯,唐炎,公立政.西南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妨碍因素研究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1):81-86. [31]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1):72-74. [32]王梅,温煦,吕燕,刘阳.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 2012, 32(5):34-41. [33]樊人利.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前教育研究, 2014, (9):67-69. [34]胡少楠,王詠.工作投入的概念、测量、前因与后效[J].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12):1975-1984. [35]李静.我国女性运动员性别角色冲突状况及对训练投入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3(2):152-155. [36]Eccles JS. Adler TR, Futterman R, et al.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J].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1983:75-146. [37]甄志平,张瑛秋.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2):221-223. [38]李森,李越,庞浩等.体育锻炼知、信、行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08, 29(6):91-94. [39]黄悦勤,张新乔,刘肇瑞.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社区健康教育[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5):328-331. [40]于志华,巩庆波,吴敬涛.锻炼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5):53-56. [41]彭丹梅.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实验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2):129-131. [42]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4):122-127. [43]迟立忠.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9):10-15. [44]何建文.体育人口理论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12):1617-1619. [45]Hotting K, Schauenburg G, Roder B. Long-Term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Verbal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ddle-Aged Adults: Results of a One-Year Follow-Up Study[J]. Brain Sciences, 2012, 2(3):332-346. [46]彭向东,褚勇强,萨支红,胡晓江.健康行为理论:从健康信念模式到风险认知和健康行为决策[J].中国健康教育, 2014, 30(6):547-548.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on Physical Exercise of Teenagers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上海201808 何青青,陈丽华 He Qingqing, Chen Lihua 摘要:为探讨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采用修订的体质健康信念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466名13~18岁中学生(男676人,女790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的总体状况略好,但是,“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和“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却处于较低水平;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令人堪忧,具有低强度、短持续时间等特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在性别上具显著性差异(男生优于女生)。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正向回归效应显著,分别解释了锻炼强度、持续时间、锻炼频率、锻炼等级变异的4%、6%、2%和8%。结论: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可能是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锻炼;信念;行为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on physical exercise of teenagers, the paper conducts investigation on 1466 teenagers (676 male students and 790 female students) aged 13-18 years with revised scale of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and 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 (PARS-3).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of teenagers is slightly good as a whole, however, "self efficacy of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on", "perceived severity of disease and weakness", and "attention to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evaluation" are at a lower level. The situ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teenagers is worrying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intensity" and "short-duration". Teenagers’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and physical exercis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male better than female). The positive regression effect of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on physical exercise is significant. The paper then explains exercise intensity, duration, frequency, and the level of exercise at 4%, 6%, 2% and 8% of the variance respectively in them.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establishing correct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might be on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exercise of teenagers. Key words:teenager;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exercise; belief; behavior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4.013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4-0028-5 作者简介:第一何青青(1978-),女,上海人,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及锻炼心理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一般项目:《体质健康信念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JTY-2014-C02) Shanghai Jiading No.1 High School, Shanghai 20180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