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崔 涛
(重庆市万州区建委,重庆 404000)
三峡库区移民山地城市“停车难”问题研究
杨 帆 崔 涛
(重庆市万州区建委,重庆 404000)
结合万州道路的交通及停车设施管理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停车难问题的形成原因,并从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缓解停车问题的综合策略,对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停车设施,城市交通,停车位,地下车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汽车大众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机动化出行水平迅速提高。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相对而言,国内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方面并未做好足够准备,交通投资更侧重新区拓展和动态交通等方面,对静态与动态交通关联性问题考虑不足,导致停车设施严重缺乏,城市老城区和核心区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并逐步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对城市健康运行、提升宜居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三峡库区最大移民城市,移民人口达26.3万人。长江自中心城区穿城而过,建设用地沿江至山呈台地状逐级升高,局部地区起伏度大于50 m,属于典型山地城市。现状建成区城市道路354.6 km,路网密度7.1 km/km2,道路面积率7.3%。现状建成区道路等级结构为1∶0.34∶0.89。截至2014年年底,全区机动车拥有量约2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约10万辆,近5年小汽车年均增长率约25%。
据统计,建成区范围内,现状停车泊位总量为42 596个。其中,路外公共停车场124个,泊位8 559个;配建停车场185个,泊位29 699个;合法路内划线式泊位4 338个。根据组团发育程度、面积大小和建设年代,停车位主要集中在高笋塘、枇杷坪、观音岩、江南新区、百安坝等组团。
万州执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普通住宅每100 m2建筑面积配置不少于0.8个停车位,商业、办公等每100 m2建筑面积配置不少于1个停车位等。
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区市政局负责城区公共停车场、城市道路临时划线停车的规划编制和监督管理;区公安局负责为路内停车提供交通秩序管理和执法保障;区建委负责编制相关停车规划,涉及路内停车的空间保障;区发改委负责含停车场收费的价格管理。万州公共停车服务收费主要分三类:机场、火车站等配套停车场和临时占道停车实行政府定价;宾馆酒店、写字楼等配套停车场和专营停车场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他公共停车场停车实行政府指导价。
1)三峡移民搬迁等历史原因导致城市停车功能先天不足。万州地处库区腹心,属典型半淹城市,因三峡移民安置“搬得出”要求,城市建设利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建成双河口、百安坝、陶家坪、周家坝等四大片区64个城市移民小区,缺乏系统布局的通盘考虑,导致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合理,现状城市级公共设施主要集中于高笋塘地区,造成该地区功能高度集中、复合,城市业态分布失衡[2]。同时,移民安置小区建设几乎欠缺停车等标准指导,布局分散,人口密度过大、配套设施不齐全,尤其严重缺乏停车场地。
2)三峡水库消落带管理要求和山地地形使停车场布局落地困难。万州中心城区集中分布于吴淞高程175 m~400 m台地之间,临江台地地下车库多位于175水位线以下,受水下抗浮、抗渗影响,施工技术标准要求高、周期长、难度大。加之三峡移民大纲及地方相关法律条例,海拔175 m以下为库区开发建设严格禁止区域,用地不批准、规划不许可、产权不登记,往往造成建设项目配建地下车库难以获取合法认可的尴尬局面。同时,万州地处深丘低山区,地貌破碎,地形坡度大,受道路交通等相关工程建设规范限制,停车设施建设存在经济成本和竖向交通组织困难。地方技术规定对建筑计容以建筑掩埋为判断标准,更直接影响到建设单位对于增配建停车场的积极性。
3)公共停车、配建停车和路内停车比例倒挂,影响城市综合交通效益。较为科学的情况下,路边停车位占3%~5%,路外公共停车位占12%~20%,配建停车位占75%~85%[3]。但万州中心城区公共停车位、配建停车位、路内停车位(包含非法路内停车)比例为1∶3.5∶3.8,相对呈倒挂态势,配建停车位标准实行一刀切,部分区域标准不够合理。
4)停车管理缺乏统筹,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管理合力。管理职权呈现块状分割,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协调机构和相对完备法规体系,难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停车监管联动性不强、合力不足,造成停车设施在选址、规模、收费等方面的诸多不合理性。
5)停车管理手段落后,存量停车资源挖掘不够充分。万州路外公共停车场主要以露天平面式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对外开放形成,绝大部分停车场均未设置停车诱导系统,城市停车交通引导系统仍是空白,呈现粗放、低效管理状态。经调查,万州高笋塘区域路外停车场24 h平均空置率超过0.55。其次,万州不同区域停车管理缺乏差异化手段,也导致路外停车资源利用率不高。
6)现有鼓励政策难以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热情。近年来,当地政府已逐步采取措施缓解停车难题,但公共停车场建设投资大,成本回收时间长,仅依靠收取停车费来实现回收投资成本难度较大,现行政策配套不足,操作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在撬动社会资金以及如何鼓励商办、居住等存量停车资源措施共享开放方面鼓励措施仍乏善可陈。
万州区停车难问题凸显,是其特定历史背景、地域特征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其他城市停车难问题存在共性。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城市缓解停车问题的措施,本文认为应立足停车资源需求和供给平衡,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逐步缓解的思路加以解决。
1)完善移民区和新区配套,逐步疏解老城功能,引导停车需求均衡分布。首先强化交通引导,突破交通瓶颈,加快完善跨江穿山道路,减小老城过境交通,构建新区组团快速通道系统,吸引人流、物流、车流向新区聚集。其次是按照“减量、增绿、留白”的思路,加快老城区功能疏解,结合城市修补,将存量用地用于公交站场、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缓解集中停车需求。最后是落实总规要求,加快完善移民安置区和城市新区功能配套,注重组团内职住平衡。
2)完善山地慢行、公交系统,促进绿色、低碳出行,从源头降低停车需求。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为解决城市停车问题主要手段,促进公交发展与土地使用相协调。按照“易达、便捷、安全、经济、舒适、准点”目标,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客运体系,提高公交承载力、运营效率和舒适度。其次是构建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山地步行系统通达性,改善步行系统景观环境,引导组团内部交通以慢行为主。优化“公交+慢行”的出行条件,促进步行系统与机动化交通高效衔接。
3)利用经济杠杆,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停车价格管理是实施交通需求控制,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要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市场定价、明码标价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的停车收费管理体制。按分区管理、优地优价、周期性变化的原则,收费标准自中心区由内向外逐级递减、路内停车价格高于路外,形成级差关系,从而充分提高停车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将经济成本向社会成本进行无形转移[4]。
4)针对停车缺口差别,合理制定配建停车位标准并严格监管实施。配建停车位是城市停车设施的主体,通过对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标准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是万州区静态交通系统发展必由之路,针对万州城市不同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应实施差异化交通管理目标和停车需求,制定区别化停车发展政策和目标,也包括配建指标差异性。针对停车矛盾最为突出的核心区域,适当提高配建标准,尤其应加强批后监管,严格禁止挪用、改用行为。
5)制定鼓励政策,推动“PPP”投融资改革,激发社会投资建设、开放共享停车资源的活力。停车场(库)投资大,回收期长,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资难以为继。大力推进停车产业化进程,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同步探索规费优惠和经营权政策,多管齐下,共同筹资,同时通过市场力量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采取措施鼓励引导现状建筑配建泊位通过一定措施配建停车泊位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以调剂停车位的不足,有效利用停车资源。
6)坚持规划引领,利用闲置、零星土地和斜坡地挖潜,增加公共停车场供给量。针对不同区域停车差异性需求,全面摸排清理零星土地、闲置用地,鼓励用地功能复合,在服务半径合理、交通组织可行、城市景观环境优化等前提下,直接建设停车场。同时,利用山城“有利”地形条件,借助地形高差修建立体停车设施,既可增加公共停车泊位,又有利于增强竖向交通联系。对满足要求的地下停车场进行机械化升级,提高停车效率和容量。
7)布局城市外围停车场,构建“P+R”交通换乘系统。为缓解高笋塘、牌楼等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借鉴“防止中心区停车供给过度”的做法[3],在外围区域结合城市公交枢纽以及大型物流、市场用地,布局大型公共停车场,辅以内外停车收费政策调整,鼓励自备车通过换乘公交或以步行等方式进入中心区,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8)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停车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先进静态交通管理措施不仅提高停车设施管理效率、降低违章现象,而且反映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水平[4]。按照“统一规划,合理设计,有序建设,充分利用,加强监督”的思路,完善停车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体系,构建城市停车一体化管理机制。借助交通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和电子科技手段,建立车辆—车位管理信息系统,并与道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便捷、准确、有效的停车信息导向服务,从而缩短道路迂回距离和时间[4]。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发展方式向可持续、人性化方向转变,城市静态交通也进入新阶段。研究停车问题对缓解城市停车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停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系统工程,既存在普遍共性问题,又有城市个性。因此,研究停车问题应对之策,应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理念,从系统角度出发,综合施策,不应就停车而论停车,还应与动态交通、城市用地等协调考虑,以久久为功的恒心去逐步缓解停车难题,从而为经济社会民生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5]。
[1] 孙 婷,杜 枫,罗 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模研究的思考[J].规划师,2015(10):20-25.
[2] 孙晓燕.解决我国城市停车难问题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3] 韩凤春,王景升.我国城市停车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2):89-92.
[4] 包丹文,邓 卫,季彦婕.城市静态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2):99-104.
[5] 年光跃,陶怀仁,谭云峰.重庆主城区停车问题与综合改善对策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3(1):59-63.
Study on immigrants “parking difficulties” of mountainous ci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Yang Fan Cui Tao
(ChongqingWanzhouDistrictConstructionCommittee,Chongqing404000,China)
Combining with Wanzhou road transportation and park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status, the thesis analyzes parking difficulty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of releasing parking problems from aspects of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hich has certain meaning for improve city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parking facilities, urban transportation, parking space, underground garage
1009-6825(2016)28-0021-02
2016-07-18
杨 帆(1987- ),男,硕士,工程师; 崔 涛(1980- ),男,助理工程师
TU984.1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