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文化与山岳旅游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16-04-06 00:28
关键词:旅游发展佛教文化

尚 珉 王 铁

(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佛道文化与山岳旅游关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尚珉王铁

(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自古名山僧占多”“为道者必入山林”等古语,道出了佛道文化与山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介绍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内涵,通过对山东省佛教与道教旅游景点的地形地势的分析,从数量上揭示佛道文化与山岳的关系,追溯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并分析佛道文化与山岳旅游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最后提出研究佛道文化与山岳旅游关系对当今山岳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的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山岳旅游;旅游发展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自从佛教传入、道教创立以来,佛教与道教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洗礼,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山岳众多,山岳之上大都建有寺庙宫观。佛道文化与山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佛道文化资源也成为当今山岳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岳旅游的竞争力所在。

1中国佛道文化概述

佛教与道教自中国古代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佛教与道教已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1.1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

佛教自东汉初年由古印度传入我国,经过唐朝法显、玄奘和印度的达摩等高僧的传法,惠能的弘扬,佛教彻底实现了中国化。在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佛教逐渐本土化,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悟道成佛、解脱生死”,佛教的精义在于“启人觉悟、明心见性”[1]150。佛家通过出世的路径,使人生的诸多苦难得到解脱,追求来世的幸福,是佛家的基本教义。

1.2道教文化的基本内涵

道教思想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的鬼神崇拜和巫术、战国时期的神仙与方术之说以及汉代黄老学说。道教正式创立于春秋后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基本精神是“守道、积德、自然、无为、清净、寡欲”,核心原则是“道法自然”[1]150。道教文化还包括了丹道文化,为了达到长生的目的研究丹道养生,形成了道教独有的文化特色。

2山东省佛道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山东又称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山东佛道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旅游景点众多。从东晋时期佛教传入山东,北魏时期道教传入山东,齐鲁文明与佛道文化相伴相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山东的佛道文化曾一度繁荣、衰退,历经波折,到目前为止仍有大量的佛道文化遗存[2]。

2.1山东省各地市的佛教文化资源

根据中国旅游网山东地区(http://shandong.51yala.com)的旅游资源介绍,整理出山东省内现存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见表1。

表1

山东省各地市佛教旅游景点

续表

地级市佛教景点所属景区地形地势烟台竹林寺烟台竹林寺景区山地南山禅寺、香水庵烟台南山旅游区山地无染寺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地千佛阁千佛阁景区平原淄博青云寺青云寺景区山地华严寺华严寺景区山地萌山寺、石佛寺、无极庙萌山风景旅游区山地黉岭寺梓潼山鬼谷洞风景区山地临沂明广寺、中山寺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地卧佛寺卧佛寺公园山地佛祖洞卧龙山佛祖洞山地威海法华院、赤山禅院石岛赤山风景名胜区山地潍坊驼山石窟驼山森林公园山地沂山东镇庙沂山风景区山地文殊寺、罗汉洞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地龙泉寺嵩山旅游风景区山地逄公庙、玄境洞石门坊红叶旅游区山地聊城舍利宝塔舍利宝塔景区平原菏泽大佛寺、永丰塔永丰塔景区平原滨州海丰塔海丰塔景区平原兴国寺丈八佛丈八佛石造像平原醴泉寺醴泉寺景区山地唐李庵唐李庵景区山地济宁石门寺石门山风景旅游区山地宝相寺中都佛苑旅游区平原铁塔寺济宁铁塔寺景区平原泰安灵岩寺、普照寺、竹林寺泰山风景区山地四禅寺、光华寺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地枣庄青檀寺青檀寺景区山地清华寺、灵峰寺、紫竹庵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地龙泉寺塔龙泉寺景区平原甘泉寺枣庄北郊风景区平原日照光明寺五莲山风景名胜区山地定林寺浮来山风景名胜区山地万和寺大青山风景区山地德州千佛塔千佛塔景区平原莱芜迎仙宫莲花山风景区山地千佛阁千佛阁游乐园平原

2.2山东省各地市的道教文化资源

根据中国旅游网山东地区(http://shandong.51yala.com)的旅游资源介绍,整理出山东省内现存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见表2。

表2

山东省各地市道教旅游景点

续表

3佛道文化资源分布现状与原因分析

3.1佛道文化资源分布现状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现实中山上并不存在神仙,但是“有仙则名”表达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因此山上大都建有寺庙宫观。我国的佛道名山为数不少,最著名的分别有佛、道四大名山。佛教四大名山有: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道教四大名山有: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3]。

除却这些排名靠前的名山,其他佛道名山也不在少数。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的佛教旅游景点56处,有15处是建在平原地区,41处建在山地上。从表2可以看出山东省的道教旅游景点37处中有31处是建在山上,仅有6处是建在平原地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佛道两教大都偏爱名山。

3.2佛道文化资源分布原因分析

佛道文化资源大都分布在山岳之上,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自然环境。山岳之上一般植被茂盛,空气质量好,水源质量好,没有噪音,植被破坏情况较轻,其他污染也相对较少,构成了相对优越的山岳自然环境。如济南市的佛道文化名山大都有森林公园或风景名胜区的称谓,而且自古都是植被丰茂之所,这为佛道提供了相对优越的修行场所。

(2)佛道思维方式。佛家与道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佛道文化的分布状况。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僧人们往往希望远离红尘喧嚣,寻找可以跻身托志之所。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清心寡欲,道士也寻求清净自然之所[4]。山岳得阳光普照、雨露滋润,受风霜洗礼、酷暑严寒,聚天地之灵气,正符合佛道的思维方式,是僧道的理想之所在。

(3)中国的风水观念。寺庙宫观的选址原则离不开中国的本土文化——风水学。风水一说,据班固《白虎通义》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央后土。”这种风水的主要特点为:“环若列屏,林泉青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藏”。另外,风水宝地讲求五行俱全:木,草木旺盛;火,阳光充足;水,水资源丰富;土,土地肥沃富饶;金,其“金生水”之义,此地是“活水”,有源。山岳恰恰符合风水的五行要素,是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是佛道教徒修行的理想场所。

(4)山岳崇拜观念。山岳之中寺庙宫观的建立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观念。之所以产生山岳崇拜,是因为山岳之利害。利,山林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食物、猎物以及其他的生产生活资源;害,山岳中存在的各种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山峰的高大雄伟和人们的难以接近使山岳具有神秘性[5]。山岳的这种特性,使人们对山岳产生了依赖和恐惧,祈求山岳赐福消灾,于是产生了对山神的崇拜。另外,限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便将其原因归于神灵,于是对神灵产生了崇拜,而崇山峻岭是唯一能够上达天际的地方[6]。

4佛道文化与山岳旅游的相互作用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也推动着旅游地向特色化方向发展,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宗教旅游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道文化以及宗教设施在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1佛道文化对山岳旅游的作用

佛道文化为山岳型旅游地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佛道寺庙宫观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金瓦飞檐,木雕琉璃,古色古香,使寺庙宫观本身成为旅游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寺庙宫观周围,大都有雕塑、壁画、摩崖石刻,讲述佛道文化故事。另外,寺庙宫观内外独特的文化气氛吸引众多有修养的文人墨客前来驻足,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与诗词歌赋。

佛道文化崇尚自然的教义保护了山岳型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佛教与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佛家强调众生平等,戒杀生;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这些理念客观上对山岳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道文化提升了山岳旅游的文化内涵。宗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形式,如哲学、艺术、文学等,还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引导,很多方面成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佛道文化提升了山岳旅游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佛道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朝拜,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宗教伦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宗教文化之旅,荡涤心灵,抚慰教化群众。宗教文化还集文学、美术、建筑、绘画、武学、民俗于一身,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生相伴。

4.2山岳旅游开发对佛道文化的影响

山岳旅游开发促进了佛道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一方面,游客通过到山岳旅游瞻仰了文化景观,感受了佛道文化氛围,产生独特的文化感受,旅游归来口口相传,产生口碑效应。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当地旅游发展,政府机构会召开文化论坛,吸引宗教旅游研究者前来考察探讨,为当地的佛道文化提供了传播路径。

旅游开发的收入能加强佛道文化的保护。佛道文化旅游地受到政府机构与旅游开发机构的重视,很多破败的宗教场所得以重建或修缮。旅游收入也为佛道文化与景观的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门票收入收益、旅游产品的开发收益为宗教活动场所提供了更多的修缮保护资金。

5结语

佛道文化与山岳旅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天下名山僧占多”“为道者必入山林”等古语,道出了佛道文化与山岳不可分割的关系。佛道文化为山岳旅游提供了特色,山岳旅游为佛道文化提供了资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研究佛道文化与山岳旅游的关系,有利于佛道文化与景区内其他旅游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有利于发掘景区的文化特色,以独特的个性吸引旅游者驻足观赏;有利于拓展旅游市场,产生经济效益;有利于佛道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于晓晓.儒佛道与中国名山关系的研究[J].知识经济,2009,(15):150.

[2]彭程.济南市宗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李欢欢.中国道教名山旅游发展研究——武当山与青城山的比较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9):33—34.

[4]何平立.略论佛教文化与山岳名胜[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65—70.

[5]王希.中国山川崇拜文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段晓明.中国山岳崇拜信仰[J].艺海,2012,(2):130—131.

责任编辑:富春凯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1-0020-03

作者简介:第一尚珉(1989—),女,山东莱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5-10-09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1.008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佛教文化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张家界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