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军
[摘要]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生活化学具有亲近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生活改进化学实验;实践拓展回归本真等生活化教学策略,可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有效运用起来,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71
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生活化学具有亲近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让化学走向生活”的号召,广大一线教师对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尝试,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课改下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本文中,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谈谈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借此抛砖引玉,求教于广大同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方面,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初中生形象思维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让化学知识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形象化的思维中掌握化学知识。另一方面,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却不能准确说出这些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此时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溶液的浓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不同数量的白糖,待白糖完全溶解后品尝发现,放糖多的那杯水要甜一些,放糖少的则淡一些。这是由两杯糖水的浓稀程度不同所导致的。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从而引出本课话题“浓度”这个关键词。又如,我们在教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运动员在运动中大量出汗后,常会喝一些无机盐饮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探究,让学生明白水分、盐分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又如,生活在盐湖(湖水中有较多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那么“冬天捞碱”的原理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情境探究,让学生懂得碳酸钠的溶解度变化规律。总之,生活情境教学让学生有心灵上的亲近感,从而满怀兴趣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贴近生活实际,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笔者发现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部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又显得过于专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显得较为费劲。因此,笔者倡导开展生活化实验,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注射器代替胶头滴管、废旧的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这样变废为宝,既克服了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替实验药品,如教学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颜色的花瓣,教师事先准备好酒精与水的1∶1的混合溶液。上课时让学生将花瓣捻碎,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过滤,这样就得到了色素提取物,然后将这些提取物放在肥皂水、食盐水、纯净水等不同的液体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由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生活实验更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接受。
三、实践拓展应用,回归知识本真
由课堂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学生通过学习拓展,使学习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深化认识,使学习活动返璞归真,真正学会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我们在超市购买一些食品或保健品时,要注意有无防腐剂或添加剂,注意商品包装袋上是否有绿色标记,包装袋上标明的“补钙”“补锌”“补铁”等字样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等等。又如在购买衣服时,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区分衣料是真丝还是人造丝,是棉纤维、羊毛纤维还是合成纤维等。再如在煎中药时,要尽量使用瓦罐或陶瓷罐,避免使用铁锅、铝锅等金属锅。又如要避免将墨水置于高温场所等。总之,通过这样的实践拓展应用,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们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设计要多含生活设计元素,避免单一的、枯燥的、单纯的化学专业知识题型。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包含各种各样的化学知识,厨房内、餐桌上、洗手间、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等场所,我们都会看见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渗透生活教学的理念,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将化学问题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用于化学思考中,将科学知识与生活技能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化学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