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专题中的误区辨析

2016-04-05 02:55福建黄晓芸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6年6期
关键词:例题误区群落

福建 黄晓芸

“生物与环境”专题中的误区辨析

福建 黄晓芸

“生物与环境”专题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几乎每年的高考题都会涉及。该考点既可以出现在选择题中,也可以出现在非选择题中。在复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细节知识容易判断错误,导致解题出错。现将“生物与环境”这一专题中存在的常见误区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一、“种群”中的误区辨析

【误区1】认为同一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K值就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例题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D

【点拨】同一种生物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当生物生存环境不受破坏时,K值会在平均值上下波动;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短时间内环境容纳量不变;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上升。

【误区2】认为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是一回事儿,认为λ代表种群增长率,λ下降,种群的年龄组成即为衰退型;λ上升,种群的年龄组成即为增长型。

【例题2】图示为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 第20~30年间该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 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 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答案】D

【点拨】(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即:种群增长率=(本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量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如图甲所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即:增长速率=(本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量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如图乙所示。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呈“钟形”曲线)。

(2) 在“J”型曲线中,λ代表种群数量的增长倍数,种群的增长率为λ-1。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即增长率大于1,种群的数量就增长,因此增长率下降但不到1时,种群的数量是增长的。

【误区3】将“S”型曲线的开始阶段看作是“J”型曲线。

【例题3】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点拨】种群的“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S”型曲线是在环境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S”型增长曲线从一开始出现就是存在环境阻力的。因此不能将“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阶段看作“J”型增长曲线。

二、“群落”中的误区辨析

【误区4】认为只有森林群落中才有垂直分层现象,认为只有植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例题4】下列关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草地群落中的动物都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地形有关

【答案】B

【点拨】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中,包括草地群落、水体群落。有些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明显,有些不明显。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误区5】认为在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是生物种类完全“取而代之”。

【例题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会增加某些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答案】C

【点拨】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在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并不意味着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彻底消亡,而是一种“优势取代”,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误区6】认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一定是消极的,一定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例题6】(2014课标Ⅰ节选)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变快;未发生改变

【点拨】在生产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是人类活动不一定会改变演替的方向,有可能只是使演替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加快进行。

三、“生态系统”中的误区辨析

【误区7】认为生产者都是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认为动物都是消费者,消费者都是动物;认为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分解者都是微生物。

【例题7】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自养生物

B. 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细菌中既有生产者,也有消费者及分解者

D. 病毒属于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不起作用

【答案】D

【点拨】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蚯蚓、蜣螂、秃鹫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各种病毒属于消费者,它们都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误区8】认为自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认为能量传递效率是本营养级的同化量占该营养级的摄入量的比值。

【例题8】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

A. 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

B.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大于①

C.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D. 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C

【点拨】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不同:①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②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本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③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

【误区9】认为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相同。

【例题9】(2013四川卷)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率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点拨】①能量传递效率=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约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

②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通过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误区10】认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例题1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点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循环流动。原因是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误区11】误将生物多样性在文学艺术、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当作间接价值,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例题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动植物资源和它们的基因

B. 模仿蝙蝠发明雷达,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建立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

D. 酸雨、沙漠化、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生态问题

【答案】C

【点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如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即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价值,这是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稳态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例题误区群落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