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廷红,王洪鲁,肖伟,孙志钢,陈志涛,刘海波,朱良明
(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2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3平阴县人民医院)
经皮微波热消融联合放化疗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观察
潘廷红1,2,王洪鲁2,3,肖伟2,孙志钢2,陈志涛2,刘海波2,朱良明2
(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2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3平阴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微波热消融(PMCT)联合放化疗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6例周围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PMCT联合放化疗治疗,对照组仅行放化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生活质量、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分别为68.42%、84.21%,对照组分别为36.84%、55.2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7.89%、39.47%、2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21%、18.42%、7.89% (P均<0.05)。两组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MCT联合放化疗治疗周围型NSCLC优于单纯放化疗,且未增加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微波疗法;消融术;放射疗法;药物疗法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且发病率与病死率呈持续性增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周围型肺癌中,80%~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2]。手术切除是外科治疗肺癌最主要的手段,但临床上仅有20%~30%的患者适合行手术治疗[3]。化学治疗、放疗、靶向治疗等为非手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但其疗效不令人满意。近年来,经皮微波热消融(PMCT)治疗实体瘤已取得良好疗效[4,5],但尚未见其治疗NSCLC的报道。 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们采用PMCT联合放化疗治疗周围型NSCLC患者38例,观察其疗效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因医学上不能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 NSCLC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放化疗;卡氏行为状态量表(KPS)评分≥70 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心肺肝肾功能均能耐受PMCT治疗和(或)放化疗;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恶液质。排除标准:有严重肺部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者;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有严重基础疾病,需要专科治疗者;有多发脏器转移者。选择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同期收治的NSCLC患者76例,其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41~74岁,平均66.23岁;病理类型为鳞癌34例、腺癌38例、腺鳞癌4例;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20例、Ⅲ期4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1.2治疗方法两组均行放化疗。采用G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 和顺铂75 mg/m2(第1~3天),21 d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同期或序贯行适形放疗,胸部病灶采用适形放疗6 mV X线,临床靶区(CTV) 包括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及纵隔引流区,放疗剂量 64~70 Gy, 锁骨上转移灶采用 6 mV X线及电子线混和线束,放疗剂量64~70 Gy, 均采用常规分割,剂量200 Gy/次, 5次/周, 6~7周完成。观察组化疗前加PMCT:术前6 h禁食,术前半小时予硫酸阿托品0.5 mg、地西泮10 mg肌注,可待因片30 mg口服,术前10 min肌注强痛定10 mg。根据近期胸部CT所示肿瘤部位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及进针深度,并将穿刺点标记于胸壁表面。1%利多卡因5~15 mL穿刺点局部麻醉,嘱患者屏气,将微波消融天线插入预定部位。根据肿瘤大小、形状,选择 60~75 W功率加热3~5 min;若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则仅予一点消融,若肿瘤最大直径超过3 cm则根据肿瘤的形状给予单针多点消融或多针消融。消融范围应超过肿瘤边缘0.5~1.0 cm,以在肺窗上肿瘤周围出现0.5 cm左右宽的磨玻璃样反应带为宜。术中及术后12 h内吸氧,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间断听双肺呼吸音,给予止血、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术后第1天行胸部X线检查观察有无气胸、液气胸等并发症。
1.3指标观察及方法①疗效:治疗后采用 WHO肿瘤病灶分类及疗效标准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和PR为有效,SD和PD为无效。治疗有效率(RR)=(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②生活质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KPS评分提高≥10分为改善、提高<10分为稳定、减少≥10分为恶化。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改善例数+稳定例数)/总例数×100%。 ③生存率:随访3~36个月,定期来院复查或通过电话、短信联系患者,计算两组1、2、3 年生存率。④不良反应:包括PMCT治疗所致气胸、液气胸及放化疗所致的放射性肺损伤、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热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生存率计算用 Kaplan-Meier 法,Log-Rank 检验其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R 8例、PR 18例、RR 68.42%,对照组分别为3、11例及36.84%,观察组RR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17例、稳定15例、恶化6例,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84.21%,对照组分别为7、14、17例和55.26%,观察组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生存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2、3年生存率为分别为57.89%(22/38)、39.47%(15/38)、28.94%(11/38),对照组分别为34.21%(13/38)、18.42%(7/38)、7.89%(3/38),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PMCT术后发生气胸6例, 其中4例肺组织压缩小于20%,少量气胸不做特殊处理,2例肺组织压缩30%以上,行胸腔穿刺引流术,术后肺复张良好。放化疗后观察组放射性肺损伤7例、骨髓抑制24例、胃肠道反应28例、发热23例,对照组分别为8、22、27、2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RR较高,术后1、2、3年生存率较高,表明接受PMCT治疗的NSCLC患者从中不同程度的获益,与文献[6~9]相符。笔者认为,PMCT和放化疗治疗周围型 NSCLC 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是:①微波辐射作用于机体,可使肿瘤中心的温度迅速升高,当温度达到60 ℃以上时,可导致肿瘤细胞内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最后坏死。温度升高还可以使肿瘤周围各级血管凝固,不能继续供血给肿瘤,肿瘤扩散和转移概率明显减少[10]。化疗药物可杀死血液循环中及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与PMCT联合,可起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作用。②微波消融能明显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肿瘤组织的破坏和肿瘤细胞的凋亡可使抗原决定簇暴露或抗原性改变,有利于抗体和补体与之结合,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11],这对化疗药物引起的机体免疫抑制可以起到弥补作用。③微波能够抑制癌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12],激活溶酶体酶,使细胞骨架排列紊乱,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膜内低分子蛋白外溢,导致癌细胞破坏。④PMCT治疗时间相对于放化疗短,患者肿瘤细胞携带时间缩短,降低了肿瘤转移几率;同时放疗可以对化疗药物治疗无效的转移淋巴结进行局部控制,从而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PMCT是否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关注[13,14]。本研究中观察组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PMCT联合放化疗这种综合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认为可能是PMCT能够在局部彻底杀灭肿瘤组织,部分早期患者甚至能够达到相当于外科手术的效果,因此减轻了患者的肿瘤负荷,达到无瘤生存状态;同时,PMCT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有关。
PMCT治疗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气胸为PMCT常见的并发症,由PMCT 治疗后肺的弹性降低所致[15]。本研究观察组6 例出现气胸,其中4例肺组织压缩小于20%,为少量气胸,不做特殊处理,2例肺组织压缩超过30%,行胸腔穿刺引流术,治疗后肺复张良好。相关研究显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后的气胸发生率为 14.4%~17.8%[16],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胸腔积液为PMCT治疗的另一常见并发症,术后胸腔积液与肿瘤或周围肺组织受热后局部出现炎性渗出有关[15],本研究中12例出现胸腔积液,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在1个月内自行吸收。观察组中出现气胸或胸腔积液者,对症治疗后短期内均痊愈,对患者的疗效评价及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此外,两组放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MCT治疗并未增加患者后续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PMCT联合放化疗治疗周围型NSCLC 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纯放化疗,且未增加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具有安全可靠、微创、耐受性好等优点,为不能行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Dikshit R,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Sources, 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J]. Int J Cancer, 2015,136(5):359-386.
[2] 任守雷,朱鹏飞,孙文俏,等.经皮微波热消融疗法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28):96-98.
[3] 刘宝东,支修益.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J].中国肺癌杂志,2015,18(5):251-259.
[4] Jahangeer S, Forde P, Soden D, et al. Review of current thermal ablation treatment for lung cancer and the potential of electrochemotherapy as a means for treatment of lung tumours[J]. Cancer Treat Rev, 2013,39(8):862-871.
[5] Chen WQ, Zeng HM, Zheng RS,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07[J]. Chin J Cancer Res, 2012,24(1):1-8.
[6] Belfiore G, Ronza F, Belfiore MP, et al. Patients′ survival in lung malignancies treated by microwave ablation: our experience on 56 patients[J]. Eur J Radiol, 2013,82(1):177-181.
[7] Vogl TJ, Worst TS, Naguib NN,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local tumor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oplastic pulmonary nodules treated with microwave ablation: a risk-factor analysis[J]. Am J Roentgenol, 2013,200(3):665-672.
[8] Lu Q, Cao W, Huang L, et al. CT-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of pulmonary malignancies: results in 69 cases[J]. World J Surg Oncol, 2012,10(8):80.
[9] 孔令德,刘海波,陈志涛,等.经皮微波热凝固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3, 40(21):1314-1317.
[10] Dong BW, Zhang J, Liang P, et al. Sequential pathological and immunologic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of hepatocelluiar carcinoma[J]. Int J Hyperthermia, 2003,19(2):119-33.
[11] Haen SP, Pereira PL, Salih HR, et al. More than just tumor destruction: immunomodulation by thermal ablation of cancer[J]. Clin Dev Immunol, 2011,2011:160250.
[12] Hildebrandt B, Wust P, Ahlers O, et al.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hyperthermia[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2,43(1):33-56.
[13] Carrafiello G, Mangini M, De Bernardi I, et al. Microwave ablation therapy for trea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lung tumours: technical note[J]. Radiol Med, 2010,115(6): 962-974.
[14] 黄伟,马幸生,刘勇恩.微波消融术在肺癌中的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5,22(3):265-268.
[15] 朱良明,李前生,蔺玉霞,等.经皮微波热凝固疗法治疗周围型肺癌的近期疗效评价[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2):115-116.
[16] Guimaraes MD, Andrade MQ, Fonte AC, et al. Predictive complication factors for CT-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pulmonary lesions[J]. Clin Ics, 2010,65(9):847-850.
(收稿日期:2015-10-22)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6)06-0042-0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6.06.015
通信作者:朱良明(E-mail: pengchongsd@sina.com)
基金项目:山东省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02051);山东省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项目(201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