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铮/南平农校
兔梭菌性肠炎
汪志铮/南平农校
兔梭菌性肠炎,又称兔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腹泻,排出腥臭、带血、呈胶冻样或黑褐色粪便,给畜牧业带来损失,严重影响了养兔业的发展。
各品种的兔均可感染,但长毛兔高于肉用兔,进口毛用兔及獭兔易感性高于杂交毛兔,以1~3月龄仔兔发病率最高。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此时青饲料减少,谷类饲料过多,从而引起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及厌氧状态,使魏氏梭菌得以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本病的暴发。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一般为散发。多在出现水泻的当天或2~3 d后死亡,发病率可达90%,病死率几乎100%。
本病的潜伏期为2~3 d,最急性常见不到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为下痢,病兔精神沉郁、拒食,粪便初期灰褐色、稀软,很快便带血或胶冻灰褐色水样粪便,并有腥臭气味,粪便污染臀部及后腿。体温一般不高甚至偏低。有的病兔死前出现抽搐,个别突然兴奋,尖叫一声,倒地而死。
腹腔有特异腥臭味,胃底粘膜脱落,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变薄,粘膜呈弥漫性出血。空肠和回肠内有大量的胶冻样液体和气体。盲肠和结肠内充满气体和黑绿色稀粪便,有腐败臭味。大肠内充满黑绿色稀粪,腥臭。肝脏稍肿、质地变脆,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呈深褐色,膀胱积有茶色尿液,肺充血、瘀血,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
突然剧烈水样腹泻,急性死亡;胃粘膜脱落,多处有出血斑和溃疡斑;小肠充气和充满胶胨样液体;盲肠浆膜和粘膜有弥漫性充血或条纹状出血;肝脏质脆,胆囊肿大,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充血。确诊需借助实验室进一步做微生物学或血清学检查。
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卡那霉素20~40 mg/kg体重肌注,每天2次,连用3天;恩诺沙星1 ml/kg体重肌注,病重兔2 ml/kg体重肌注,重泻停每公斤体重0.5 ml,每日2次,连用3 d。同时用“兔用抗三病免疫球蛋白IgG”肌肉注射,每兔1 ml,病重兔2 ml,每天1次,连用2~3 d。
2.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用0.1%苯扎溴铵喷洒兔舍及周围,然后用石灰粉铺垫兔舍地面,每天一次。
3.兔群用A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灭活疫苗紧急预防接种。每只皮下注射2 ml,青年兔1.5 ml,7~15 d即可获得免疫力。免疫期可达六个月。
4.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出现腹泻时可尽早用抗血清治疗,每千克体重2~3 ml,疗效较好。未发病兔用金霉素拌料饲喂,每天两次,连用三天。
5.加强饲养管理,多喂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适当减少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以减轻家兔胃肠道的压力,更换饲料要逐步进行,防止突然增加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