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661699)尹俊 周金美 柳著 李宗富
由糖尿病、高血压、饮食结构、药物损害以及不明原因导致的尿毒症患者逐年增多,患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是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主要通路之一,因其具有独特的优点,KDOQI指南建议血液透析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首选的血管通路[1]。我科自2014年1月~2016年5月与肾内科共同完成78例尿毒症患者的人工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41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平均58.7岁,均为我院肾内科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且需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为首次造瘘。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手术侧上肢内旋、外展、平放在手术台上,术前用超声探查侧上肢的血管走行与分支;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术前检查的血管情况,按术前设计的方案取1~2个切口(如头静脉与桡动脉距离较远时取两个切口),小心游离头静脉长约2~4cm,结扎其近心端分支;触动桡动脉搏动处分离腕掌侧韧带,打开桡动脉鞘,游离桡动脉约1.5~2cm,对影响吻合的分支给予结扎或阻断。
根据吻合的需要,切断头静脉,远心端给予结扎,在无张力、静脉不扭曲的前提下,在头静脉远心端斜形剪开,斜面口径约为8mm~10mm,近心端血管腔用生理盐水冲洗;游离的桡动脉两端用血管夹闭,用尖刀刺破游离的桡动脉前壁,纵形剪开桡动脉约8mm~10mm,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用7-0无损伤血管双针缝合线从桡动脉近心端内侧壁进针外侧壁出针,另一头从头静脉近心端内侧壁进针外侧壁出针,打结后作为固定,后自术者的对侧以间距约1mm行连续缝合(均从静脉外壁进、动脉外壁出的外翻缝合),当缝合到术者侧时,再用另一端自动脉近心端以相同的间距缝合,在两者相距约1mm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以排吻合处血管内出空气,两缝合线打结。
摆正血管,松开血管夹,如有少量渗血时可再次阻断血管约3~4分钟直至不再出血,而较大的出血则视情况给予缝合1~2针。经确认吻合的血管通畅、无漏血,即可缝合皮肤,术后可不作特殊治疗,仅需观察吻合处的血管杂音即可。
1.3 禁忌 心血管状态差;心力衰竭未能控制;手术部位存在感染灶;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导管等。
所行手术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2年,全部患者术后内瘘通畅,6例术后内瘘堵塞,堵塞时间7天~18月,6例均再次手术。两例术后出现较明显的分流,给予结扎分枝后血流量得以改善。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生命线,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选择永久性血管通路,方法有人工血管内瘘、长期留置导管及自体动静脉内瘘。
人工血管内瘘的优点为:通畅率高、血流量大及易于穿刺,但其操作相对复杂、费用较高、并发症较多;人工血管内瘘主要应用于自体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者。
长期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术后即可使用、不影响循环系统,但其管路易发生感染、堵塞、护理难度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有可能导致中心静脉狭窄;而长期留置导管应掌握其指征。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点为:手术相对简单、费用低、长期通畅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且可在成形术后4~8周行穿刺行血液透析使用,其血管位置浅、穿刺容易、可重复穿刺、无需置管,护理容易、患者痛苦小、对其日常生活影响小。
一般情况下,尿毒症患者建立血管通路应首先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本组病例为初次行血液透析患者,且术前注意保护上肢血管,自身血管条件较好。并经术前超声检查评估拟造瘘侧的头静脉与桡动脉,如头静脉在上臂使用止血带后内径仍小于2.0mm时则不适于行手术;手术方法本院采用端(静脉)侧(动脉)吻合,可减少对手术侧远端的血供影响,并可缩短手术时间。
根据我院开展人工动静脉内瘘两年来的经验,所需条件少,只需有血管外科基础均可开展,是基层医院开展建立血管通路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