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华 蒋双兰 余 凤 杨丽丽
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 广东省东莞市儿童医院超声科,广东东莞 523321
胡桃夹综合征,是因其左肾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挤压而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变原因可分为先天或后天,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血尿、直立性蛋白尿等,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使其生活质量下降[1-2]。胡桃夹综合征影像学诊断主要包括血管造影、CT[3]及MRI等,其中因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CT及MRI检查成本较高,而且CT属于放射性检查,因此多以无创、图像清晰、性价比较好的超声作为首选检查措施[4-5]。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胡桃夹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其左肾静脉,分析超声影像特征和规律及其诊断意义,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胡桃夹患者298例,从中随机选择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即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87例,女63例,年龄8~46岁,平均(23.2±12.0)岁。纳入标准:(1)入院后接受血尿常规、血生化检验、飞利浦16排螺旋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胡桃夹综合征诊断;(2)尿常规异常,直立性蛋白尿;(3)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认知行为正常;(4)所有患者、家属或法定监护人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及允许下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性疾病;(2)凝血障碍;(3)传染性疾病;(4)依从性较差;(5)研究期间脱落者;(7)哺乳期、月经期及妊娠期女性;(8)肿瘤,药物过敏;(10)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严重;(11)严重先天性躯体畸形。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10~48岁,平均(23.3±11.6)年;所有健康志愿者均意识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人格行为正常;血尿常规、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收集信息 所有受检者均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信息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妊娠史、身高、体重及血压、是否患有传染病等;所有研究人员均在参与研究前统一接受培训,培训后考核均合格;在与受检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无诱导及误导性语言、行为;研究人员在收集临床资料后,补充个人信息表,将数据均输入计算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便于查阅。
1.2.2 超声检查 采用日立02003A054型超声诊断仪,分别采用站立位、平卧位、蹲位(单腿或双腿均可)及右侧单膝屈曲卧位进行超声检查;所有受检者检查前均至少空腹12h,先行测量两侧肾脏长径、宽径及后径,计算两侧肾脏体积,再详细观察肾脏皮质回声是否出现异常,然后观察左肾静脉穿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时,统计左肾静脉近心端及远心端管腔内径,此二处血流速度;观察并统计平卧状态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即AO与SMA夹角)、左肾静脉最窄段内径(设为a值)、最宽段内径(设为b值),计算a/b值;其中,蹲位及右侧单膝屈曲卧位均需保持姿势15min以上,测量上述指标;体位设置如下:(1)站立位,受检者身体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而双下肢自然分开;(2)平卧位,患者仰卧,四肢自然伸直;(3)双腿蹲位,从直立位下蹲,髋关节及膝关节均屈曲,两侧大腿尽量靠近腹部,上身尽可能挺直,双上肢可自然下垂,或置于膝关节上方。
(1)观察组受检者左肾静脉近心端及远心端内径,近心端及远心端血液流速在站立位、平卧位、双腿蹲位及右侧单膝屈曲卧位时数据差异。(2)两组平卧状态下AO与SMA夹角,左肾静脉最窄段内径(即a值),左肾静脉最窄段与最宽段比值(即a/b值)。
本次研究选择SPSSS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经超声检查发现其左肾静脉近端及远端内径,近端及远端血液流速在站立位、平卧位、双腿蹲位及右侧单膝屈曲卧位时,两两比较,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左肾静脉近端、远端超声检查结果分布比较(±s)
表1 观察组左肾静脉近端、远端超声检查结果分布比较(±s)
受检者体位 左肾静脉血管内径(mm) 左肾静脉血液流速(cm/s)近心端 远心端 近心端 远心端站立位 1.45±0.32 10.28±1.20 146.58±29.64 9.15±2.31平卧位 2.12±0.65 8.25±2.55 95.47±41.14 16.48±12.44 t 10.988 8.822 12.345 7.095 P 0.000 0.000 0.000 0.000蹲位 2.85±0.36 6.25±1.30 74.65±29.77 16.92±4.62右膝屈曲卧位 3.15±0.45 5.34±1.69 62.15±25.63 18.24±4.39 t 6.376 5.227 3.897 2.537 P 0.000 0.000 0.000 0.012
观察组AO与SMA夹角、a值、a/b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卧位超声检查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平卧位超声检查结果比较(±s)
组别 AO与SMA夹角(°) a值(mm) a/b值观察组(n=150) 20.22±0.29 2.23±0.59 0.31±0.26对照组(n=150) 25.37±3.15 3.66±0.65 0.40±0.29 t 19.939 19.951 2.830 P 0.000 0.000 0.005
胡桃夹综合征,即通常意义上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其形成原因是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或在腹主动脉与脊柱间穿行时受到压迫,使得其左肾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起左肾、静脉属支管腔内压力过高[6-9],产生以血尿、腰腹痛、直立性蛋白尿、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0-13],最初于1972年由国外学者首次提出。正常生理情况下,SMA与AO夹角幅度为40°~60°,但与体型、个体化差异所致,该夹角缩小,引起左肾静脉受到压迫,管腔直径缩小,血压上升,血压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肾盏与静脉窦间,造成异常出血。胡桃夹综合征可分为前胡桃及后胡桃夹综合征,多在排除肾小球疾病、肿瘤、中毒及凝血障碍等原因引起血尿的基础上,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左肾静脉受到压迫,使得局部左肾静脉管腔扩张,但其肾脏活检多正常,或仅发现轻度病变,而且目前普遍认为血管造影是胡桃夹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由于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表现与IgA肾病等疾病相似,无明确特异性,以青少年为主要发病人群,而且体型瘦长男性偏多,容易被忽略,增加胡桃夹综合征误诊及漏诊风险,故需在临床上发现无明显诱因血尿,建议考虑胡桃夹综合征[14]。超声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措施,因其具有无创、无辐射、图像清晰等优势,故受检者及家属接受程度普遍较好[15-16]。
本次研究中,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其左肾静脉近心端及远心端内径,近心端及远心端血液流速在站立位、平卧位、双腿蹲位及单膝屈曲卧位时,两两比较,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四个体位中,站立位状态下,近心端直径、远心端血液流速最小,但远心端内径、近心端血液流速最大,在右膝屈曲卧位状态下,近心端内径、远心端血液流速最大,但远心端内径、近心端流速最小;就近心端内径而言,从小至大顺序依次为站立位、平卧位、蹲位及右膝屈曲卧位,远心端内径则恰相反;近心端血液流速低到高依次为,右膝屈曲卧位、蹲位、平卧位及站立位,远心端血液流速正好相反。不同体位状态下,左肾静脉近心端及远心端内径,近心端及远心端血液流速变化可能与体位变化引起腹腔脏器移位、肠管重力等方面有关。本次研究中,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O与SMA夹角、左肾静脉最窄段内径、左肾静脉最窄段与最宽段内径比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左肾静脉最窄段内径、SMA与AO夹角与正常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临床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总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左肾静脉近端及远端管腔内径、血液流速在不同体位时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其左肾静脉最窄段内径、SMA与AO夹角均低于健康人;建议在临床上发现排除肾小球疾病、高血压、泌尿系肿瘤及肾功障碍等因素引起的血尿,或排除肾小球疾病诱发的蛋白尿时,可考虑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能性,尤其是当出现血尿间断出血、尿红细胞形态异常时,尤其是在患者体型瘦长情况下,需仔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