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710038)徐晓玲 岳肖肖 王欢 赵春敏
浅静脉留置针应用于临床护理至今,其优越性已被护理人员及患者广泛认可,尤其在传染病护理过程中预防职业暴露意义重大。我科自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对在我科住院的420例患者使用直型安全留置针的固定方法进行改良,结果显示在提高浅静脉留置针留置安全性方面有临床意义,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420例,纳入标准:意识清醒,配合程度好;静脉评分为0级(成人、清晰、可触及)-1级(表浅、滑动、可触及)。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0岁,躁动,输注化疗药、刺激性药物。采用电脑随机数字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0人,两组在性别、年龄、用药、静脉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穿刺工具使用贝朗安全留置针(Introcan Safety®-w 24G)、输液接头(广东百合,带管路型)、透明辅料(美国3M,6cm×7cm 1624W)。
操作者选择标准:工作>5年,护师,均为医院静脉输液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安全留置针操作流程。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通过。
1.2 方法
1.2.1 操作者统一进行培训,掌握操作流程及改良固定法。
1.2.2 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法,具体做法为:①常规穿刺成功,见回血后(针芯未退),贴膜开口处向上,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黏贴穿刺部位以上部分,下方横边约0.8~1.0cm处向上稍弯曲,轻柔向上反折,针柄侧利用背胶纸的硬度保护以利于反折操作,以不影响输液接头连接即可,针柄处暂不塑形;②左手无名指按压针尖部位阻断血流,食指、中指轻轻保护针柄(手指在敷贴上方,不触及皮肤及针柄),右手撤针芯;③连接输液接头;④贴膜无张塑形;⑤常规连接液体,调节滴数。
1.2.3 对照组按照贝朗安全留置针常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1.2.4 观察指标:操作时间指从见回血后开始至连接液体后结束;一次穿刺成功率即一次穿刺成功,无退针等;脱管率即留置过程中意外脱管,含输液接头与留置针分离、留置针完全脱离皮肤。
附表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n(%)]
1.2.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P值、x2检验等对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的操作时间比对照组的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91.9%(具体见附表)
有文献报道采用“前臂抬高60°”取代“V”型按压[1],以达到避免常规操作中触碰局部皮肤需进行局部皮肤二次消毒的问题,但对于意识障碍、肌力低下、配合能力差的病人则不适用。利用安全留置针具有完全撤离针芯前血液不会溢出的特性将透明敷贴与撤针芯操作顺序进行调整,先黏贴贴膜,避免常规“V”型按压时对局部皮肤的污染,降低静脉炎发生的风险[2][3],进而减少穿刺后二次消毒皮肤的程序,由附表可见两组操作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缩短。
安全留置针有血栓形成率低、患者舒适度高的优点。我科选用安全留置针连接正压接头的无针正压连接输液,从根源上降低静脉输液相关针刺伤的风险。直型安全留置针操作流程中描述固定方法为:“贴膜下缘平留置针末端无张黏贴,一条胶布固定肝素帽/正压接头”。临床工作中发现此种固定方法牢固性差,穿刺点距离敷贴下缘距离过短(相当于留置针末端距离,约1cm),密闭性欠佳。有文献报道借用医用胶布与贴膜上下边缘绕周重叠缠绕的方法增强牢固性,但对病人而言,舒适感降低,不美观。本研究中,对照组9例发生连接松动,其中7例留置2~3天时连接处不同程度渗液;2例输液接头完全脱落至血液外漏(1例发生在夜间睡眠时,1例发生在更衣时)。观察组将贴膜位置下移0.8~1.0cm,此长度适宜的将留置针与正压接头的连接处包裹,增加了牢固性,避免重力牵拉导致脱管的几率。同时采用无张塑形黏贴的手法,密闭性加强,患者的舒适感增强,避免了敷贴紧绷、反折、无效固定等问题的发生。
依照医院感染管理以及职业防护的要求,感染病科进行静脉输液时均应使用无针连接、安全防护的输液用具。目前市场此类用具价格昂贵,农村合作医疗患者进口耗材未纳入报销范畴,城镇居民医保患者报销比例较小。采取必要的措施可适当延长留置针的使用寿命,深化优质护理内涵,同时对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尽微薄之力,体现医者关怀,此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