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①

2016-04-04 21:28马晓翔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关键词:范式经验理论

马晓翔(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试论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①

马晓翔(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的研究目的旨在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与人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艺术文化生态环境;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的研究方法涉及西方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借鉴和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批判理论”通常指涉社会科学中的一种传统,即一种解释的方法,对批判讨论的一种社会实在的兴趣,它有时更像是批判的解释学,是一种知识解放中的兴趣,其目的在于服务于这种解放的兴趣,但并不提供任何程式化的结论,不是严格的以指称来做批判的解释。批判不断坚持关于社会的辩证观点,认为社会现象必须从其语境来分析,形态必须适应否定的论证,以对立面来分析性质不同的社会现象。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式的创新即在批判研究范式中找到新思路,确立新的研究目的与新的研究方法,以此来突破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局限。

一、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的研究目的

批判理论指的是一种传统,它包括了与一些法兰克学派相关的方向与作者。批判理论的特点在于作为一种阐释方法,它对批判讨论实际的社会实在有着明显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看,批判理论是批判的诠释学。它的原则是就知识进行内容的解放和关注。批判理论的目标在于服务这一解放的规律,不提供任何程式化的结论,也不用严格的指称结构来作批判的阐释。批判理论的工作与西方思想的知识目的整体理论系统不同的是开放的和可误的方法。它不断坚持主张关于社会的辩证观点,认为社会现象应从它们所在的语境来解读。实现了形态必须从否定方面来理解,以其自身的对立面及其存在的不同性质的社会条件作为基础。

批判社会科学的任务是区分社会心理上的不变量,社会中可变的或是可以使之变化的的各种因素。对于规律和因果关系的判定并非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批判理论导向的是一种非常杰出的理论方法,其抽象层次通常对于概念、问题或者经验的研究十分擅长,这种阐释可针对研究者自身的经验材料,也可针对第一手经验或人们对特殊现象叙述所构成的研究内容。批判理论的洞见并非使其自身的经验研究易于运用,读者甚至会质疑批判研究与质性经验研究的相关性。和诠释学一样的是对批判理论核心原则的阅读,很难捕捉到引导有意义经验线索的工作内容。

(一)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批判理论在1930年代是实证主义批判的代表,对社会以及意识形态、意识结构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参照。

新媒体艺术的实际社会条件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将以许多经验式的研究甚而诠释学为基础,提出自己对以下观点的反驳:新媒体艺术社会条件是历史创造的,并受到权力和特殊利益的深刻影响,应把它作为根本变化的主题。这种假设在有限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却缺乏针对性和足够的论据,是一个不完全的伪命题。研究者希望将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与更具体领域的经验研究联系起来,表示新媒体批判理论如何在质性方法上留下印记。这是一个缩小认知模式之间的距离问题,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可以抵消经验研究的负面倾向,提供关于存在的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中心描述,其形态的再现被视为制度化的主宰意义。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的目标之一,便是提高人们对新媒体艺术与社会现象的政治本质的自觉,重新审视它们的关系,并发展批判的研究能力,考察实在的现实,把自身的言论作为这一关系的一个必然的部分。

批判理论为新媒体艺术的存在提供了批判方法下隐含的社会意义,并提出以某种方式来引导有意义的社会学,使社会科学坚持对现有的社会形式采取批判或独立的态度消解理论的僵化。批判理论在新媒体艺术经验研究和文本产生之间确立了认识和反思新媒体艺术与社会研究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化维度。

(二)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与人的关系

1.新媒体艺术与人的发展

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涉及各种变化的新媒体艺术形式与其生长与发展的世界环境。新媒体艺术诞生于艺术史与技术史的紧密融合,在新媒体艺术形式方面,人们已经获得相当的成就,如中国的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等。新媒体艺术创作中装置艺术、虚拟空间被完美的运用,特别是在技术呈现方面的新媒体技术带给人们令人惊叹的感官刺激。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已经进入了开放与繁荣期,尽管如此,有远见的新媒体艺术研究者一度担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在理论中持批判的态度评价当今新媒体艺术的去向问题。

其次研究“人的发展”的新媒体艺术在其创作过程中强调艺术形态的首要目标就像对待一个科研项目一样注重培训、研究和公共策略的拓展,其目的在于训练未来研究者具有对“新媒体与人的发展”领域的引导能力。研究项目与公共策略则包括:在人的年幼时期的媒体运用情况;人们如何通过媒体技术包括计算机、电视或更新的iPhones 和 iPads与周围的人们互动;对不同的媒体技术青年人群会持有哪些区别于长辈的态度与观点;对于人们常用的数字技术、市场和广告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担纲着何种角色;数字技术如何提升人们的教育、健康以及情感的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根据“人的发展”研究,研究本身应该发展团队的基本规则,作为研究规则的领域提升人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对于研究者而言,非常重要的是定位自身的角色,与团队共同研究合作与交流的主旨、讨论目标与公共策略。

2.新媒体艺术与人的智能

新媒体艺术与人工智能设计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得以实现。人工智能系统,如神经网络、遗传程序和规则为基础的系统在艺术家或设计师的联合作业中发展良好,让人们在使用智能系统时更好地沉浸和享受在人类的创造成果中。

人的智能可以很好地体现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但批判研究诉求将对未来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产生质疑,凡事都有利弊,这种对负面的担忧也许是正面优势的试金石。

3.新媒体艺术与人的经验

扎根于理念的体现,人们的思想主要是由人们的感性认识和身体经验综合而来。通过计算和相关技术融汇的动画、沉浸和数字艺术的最新交互动画样式,在感官知觉、身体动作和认知过程的分析中,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被拟定出来,探索一个数字设计语素库,包括Macintosh OS X和iOS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像文字雨一样的互动装置、像街机经典乒乓球一样的视频游戏和最近的《愤怒的小鸟》,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里典型的中国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对这些新媒体艺术类别与人的经验分析,可以同时证明所提出的观点和原则的可能性,创造更逼真的具有情感和令人回味的新媒体艺术形式。

研究“新媒体艺术与人的经验”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最好例证。新媒体艺术是在人对新媒体艺术的参与经验、反应经验、审美经验、体味经验中不断提升的,人的经验可以被视为一个标尺,进行预测新媒体艺术的成功与否。

4.新媒体艺术与人的权力

在这个“生物世纪”的流行文化中,当恐惧、焦虑和希望在生命科学的主题中不断增殖之时,新媒体艺术中关于人的权力的基本概念也得到了激增:科学真理、种族、性别、身份和权力,人类自身的不稳定因素通过新媒体艺术呈现于公众的视野,并在视线中逐渐清晰。具有战术的生命权力表明,生命在人生的路口面临了挑战,此时,科学和艺术是最好的生命干预方法,解决的关键是理论,即反思实践。

(三)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艺术文化生态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是指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定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是以一定新媒体技术为环境基础的文化状况或文化样态,也是人类在新媒体时期形成的媒体文化活动形态和媒体生活方式。

通过批判的研究范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新媒体艺术文化生态环境,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其二,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人们彼此的交流方式,增强了互动性的新媒体文化的特征;其三,新媒体艺术对文艺大众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四,新媒体艺术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发展趋势,使文化生态表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其五,新媒体艺术反映出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并相互影响;最后,新媒体艺术能够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中唤醒群众中的个体意识。

二、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的研究方法

(一)西方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借鉴

西方批判理论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在本文中所涉研究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以及多学科批判理论的综合运用。

1.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①文化悲观主义与对合理性的合理批判

在德国纳粹的干预下,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多移居美国。自那时起,该学派便不再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环境,而更多的是一种通常的知识取向。由于工作条件的不利影响,对具有批判导向的知识发挥进步作用的这一理念产生了悲观情绪,早期的研究计划都被抛弃,10年之后,这种经验研究不再是批判理论的组成部分。

面对高度商业化的美国文化,分析焦点在于由大众传媒和效果营销所支持的大众社会所达到的需求、欲望、希望的标准化以及对反应的控制力上。深远的社会控制造就了一种社会,它使得个体变成适应性很强的可预知的消费者,使人们依赖于社会提供的不断增长的大量商品和服务。霍克海默尔等认为,这种社会控制是对思想自由和独立见解的威胁,这将产生极权主义社会。基于科学知识基础的控制自然之力和不受个人情绪影响的客观计算推理发展的理念,使得理性形式把思维工具推得更远,以至于走向它自己的对立面,也把社会转变为理性的对象,手段取向的行为,允许人类需求和欲望的对象化与流线化的工业化发展。

这些理论有着强烈的文化悲观主义色彩,根据其观点,社会发展及其启蒙理想被专制主义和无心智的社会形式、营销、集团领导、教育、大众传播中的社会技术所压迫,并被一种理性的控制给毁坏。新媒体艺术面对这种毁坏,可能使得个体成为无批判的消极对象。为适应大众生产和大众消费,从审美到政治,其社会逻辑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政治学也因而变成了营销与管理的场所,而非一种促使反思的政治或伦理争论的环境。这样一来,新媒体艺术的批判理论更倾向于对控制毁坏力的合理批判。

②批判的建设性理论

尽管文化悲观主义色彩遍及法兰克福许多思想,但还是保留了基本批判风格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着明显的建设性和积极因素,对于新媒体艺术批判范式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商业环境下逐步成熟的新媒体艺术,压抑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的目标批判研究也可以作出建设性的贡献。

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新媒体艺术批判范式质疑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逻辑,而且促使人们作自己的设计师,避免了成为社会逻辑的牺牲者。在世界范畴,社会标准化、想象力缺乏以及消费主义至上的趋向逐渐占有统治地位,但新媒体艺术群体并未遭受恶性影响,它拥有非社会标准化的思维、充分的想象力和文化至上的特点,这有助于批判的建设性理论的建构。

2.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被认为是开创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思潮的鼻祖,较为乐观的批判理论是由他提出的,因而他在批判理论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①技术统治论与文化殖民

与前辈们对现代社会不妥协相比,哈贝马斯采取了更为平衡的立场。他也认为理性、狭隘的工具主义方法已经占据了支配地位。遍布现代技术社会的是手段的优化与有效性。目标行为的系统优化是解决狭义问题的方法,同时产生了重视资源却忽略了政治与意义的语境。狭隘的科学实证主义观点支持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工程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而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争论与反思却得不到关注。人们采取独立的政治或伦理立场的能力已经被削弱。科学、技术、管理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主导要素。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已经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技术统治意识形态隐藏了政治条件与决断,因此问题的构想与解决的建议是与狭隘手段、目的、逻辑最相适应的。

哈贝马斯将“系统”指涉为人的直接文化语境中分离出的某些社会因素,它遵循一种更为客观化的逻辑,其关键的控制手段即金钱与权力。现实世界代表了意义语境,暗示了具体经验的范围,即人的存在关联。与此对应的是,控制与协调的重要媒介是新媒体的价值、规范和语言。

另外,文化殖民指这个“系统”被扩展成巨大的内容,金钱作为一种媒介控制着人的成长。系统不断被合理化却威胁了意义语境,并促成了社会贫乏的危险。考验已经建立了由此而生的观念并理解或摧毁了文化上已有的观念和理解造成障碍的屏障。新媒体艺术质疑以西方传统和专制制度为中介的观念和规范成为必然,它将生存于文化殖民的外部空间。更广泛的“合理化”的可能性意味着人们不必简单地被传统观念和价值所控制,人们也可以审查和质疑它们存在的理由,从而摆脱其束缚找到更合理的看法。于是“技术-经济”和“社会-伦理”成为社会发展的两个维度。

系统的合理化致使经济、管理、法律和社会工程控制成为广泛的社会领域,被合理化的现实世界意味着以经济基础为本的意义语境、解释形态、创造规范以及社会互动呈现过渡的反思和批判式质疑,其中也包括了对新媒体意义语境、新媒体解释形态、新媒体创造规范和新媒体社会互动的反思与质疑。

②认知趣味

哈贝马斯将认知趣味区分为技术趣味、历史解释学趣味和解放趣味。

技术趣味刺激了认知发展,维护了对客观发展的控制,要求隔绝对象和事件,把它们分为依赖和独立的变量以确认规律性和因果性。对假设进行确证和证伪的程序预设,建立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技术趣味正是自然科学及技术等的应用理由。

历史解释学趣味关涉语言、交往和文化。焦点在于特定的文化中或文化之间、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之间的理解。行为、事件、陈述、手势、文本被解释用于克服传统与个体之间的距离。

解放趣味是否定虚假本质约束为目的的行为,它试图识别误解与意识形态观念的来源,其精神分析被认为是解放研究的模式,通过自我反思和对观念、感知、想象等的批判研究,有可能抵消并限制人的潜能的心理障碍。

这三种认知兴趣之间密切相关,它们对于新媒体艺术创作个体和新媒体社会的存在都是有必要的。对于自然法则、解决问题的技术及资源创造的认识,是相互理解的,其共同的趣味是新媒体艺术必要的因素。

(二)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基于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的多元性与多义性,其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应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其中涉及批判理论与经验研究、问题研究、经验材料的作用、结构的重要性、解释、否定和批判的民族志。

1.经验研究

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并不是新媒体艺术经验取向的方法,它可以看作其经验研究的兴趣是完全被漠视了。以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可能会引导新媒体艺术反身性经验研究的实际指导方针。受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启发,研究者们通常运用二手的经验材料。研究者常常建立在非系统的新媒体文化现象观察与非系统的大范围的新媒体艺术经验考察基础上,其经验基础是相对薄弱的。

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启发的是对更宽广新媒体艺术语境的思考,文化批判的特定对象、整个艺术历史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是批判理论的主旨所在。如果需要对社会语境做更宽广的观察,那需要采取更为自由的研究方法,其中对媒介运用的想象、创造性开发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学习,再加上分析或解释能力都是必备的。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不用流水账的方式逐条记录,更希望用精细准确的方式记录艺术事件。对于具有批判精神的研究者而言,运用现有的新媒体艺术经验研究实例,选取研究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解释和再解释是最好的办法。这些经验可以是与朋友聊天或注意报纸上的广告为源头的,在当前的语境中,可以通过批判理论提供洞见。

2.问题研究

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支持独立批判的研究者的理想。批判的推动力在于反抗死板地遵从所有的权威意见。独立研究者的一个指导方针可以提出各种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精英集团不愿面对的,但从弱势群体来看,却是至关重要的。另一个方针则是问一些冒犯常识的问题,其观念促进已确立的模式具有根本不同的思考,即不简单的延续传统的思考。

3.经验材料的作用

包括在新媒体艺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而非运用其他人的经验批判项目中,经验材料已然不像在质性研究方法中那样处于中心地位。关注中心从新媒体艺术经验研究本身和资料转移到对新媒体艺术经验资料的理解与理性评估中,它由对外界周遭社会语境的观察和解释获得进一步的补充,对这种新媒体艺术语境有了细致的认识。由于不可能把一种形式的研究过程置于个人自身或这种丰富的经验材料之间,研究者不可能忽视材料的存在。这里的经验材料并不与在经验的质性研究或客观主义诠释学中一样具有同样的特征。

将经验材料看作非全部真理或认识的决定性途径,原因有三:

1.不同的现象应根据整体-主体性关联进行解释,这意味着具体研究中只有新媒体艺术现象的限制性方面才能获得诠释。对新媒体艺术现象的诠释远远不止明确的经验材料,这些材料很少针对社会语境及个体层次的意识;

2.在新媒体艺术主体背后起作用的是潜意识中的社会条件、意识形态和交往过程,这意味着访问与问卷调查将含糊不清;

3.避免过分依赖与信任经验材料的原因在于人们关注研究事物时常将注意力固定在实际事物上,并会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

4.结构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中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尤其对研究者受困于经验材料,淹没于观察、访谈、陈述和其他研究方法时,很少能直接并简单的获取对那些材料的解释。而结构可以帮助人们从中走出来,获得好的解释,结构在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中十分关键,观念可以超出表层许多意义。我们必须思考的不仅仅是访谈对象的意见,还有他们对世界的观念,他们自身传递的意义方式及他们的处境,同时还要思考他们作为部分所处的整体等等。

批判研究有三种理论结构:

①关于新媒体艺术语言与语境意义的诠释学理论结构;

②新媒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理论结构;

③新媒体艺术潜意识理论结构。

5.解释

新媒体艺术诠释学中已有批判的理论,被称为“来源批判”的原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真实性批判,观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在自然科学中,结论很容易被检查,伪造也很普遍,因而这种情形在社会科学中也可能出现;

②偏见的批判,研究者的偏见或是曲解他人的解释;

③远离的批判,作出观察之后,长时间的将研究问题记录下来或是在什么位置记录下来;

④依赖的批判,叙述会造成对周边论述的影响,报告者听到其他事情后影响此报告的内容。

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是在解释的意义上发挥作用,它的提倡者感兴趣的是意义层次,并且认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媒体艺术含有内容和意义的各种各样的现象。解释同时包含了对新媒体艺术理解和对新媒体艺术说明两个要素。一个好的解释迫使人们去思考,一定意义上的解释需要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概念基础上,同时挑战它,也质疑它。另一种解释考虑的是各种新媒体艺术概念或其观念的内容。第一类的解释中有两个焦点:

①揭示某种被曲解的或被压抑的新媒体艺术观念的来源,考察讨论中的观念问题;

②社会情形中的新媒体艺术交互空间,根据媒介制度不对称被分配的趋向。

6.否定

若要产生有趣的解释,就应以批判的方式来思考。一方面是不同的已经实现的新媒体艺术观念与其实践,另一方面是对它们的选择,这是两者之间的紧张状态,这样才避免了人们被已确立的新媒体艺术观念和长期的媒介制度所俘虏。通过否定现存秩序,有可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7.批判的民族志

民族志依赖第一手的经验和亲身参与者的观察相结合的资料,在访谈中允许研究者超越对访谈的唯一依赖。即使批判理论没有给经验研究以优先权,人们还是可以思考某种更高目标的经验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广泛的经验材料是十分重要的。设想研究更为传统的、归纳的或解释性的民族志。研究大体以一种传统方式工作,同时也试图思考对于解放语境的兴趣问题,并根据批判理论来解释它们。

新媒体艺术批判理论研究相关的要点:新媒体艺术主体论、新媒体艺术主体的选择、新媒体艺术方法、新媒体艺术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话语以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反思。新媒体艺术批判民族志强调的是文化的压制性、限制性方面,从非主流、控制等方面来选择自己的主题;倾向于怀疑资料消息的提供者;在解释中采用陌生化模式,避免已确立的思考方式,并强调任何非自然或陌生的现象;从权力角度来理解语言并反思研究的整个过程。

新媒体艺术批判民族志的重要因素是不断地运用否定:不是把新媒体艺术现象视为自然的或是理性的,而是将其视为不寻常的和主观随意的,视为标新立异的形态中新媒体艺术行为和其思想的表达。

三、结语

新媒体艺术批判研究范式旨在突破实证研究范式中观察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的局限,在批判研究范式中找到新目的与新方法:批判研究范式的目的是在全面的新媒体艺术文化性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与社会、新媒体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艺术文化生态环境;批判研究范式的方法是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借鉴和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1]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154-160.

[2][美]马茨·艾尔维森,卡伊·舍尔德贝里.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M].第一版.陈仁仁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28-130.

[3]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201-224.

[4]陈 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15.

[5]杨继红.新媒体生存(新媒体探索丛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1.

(责任编辑:梁 田)

J01

A

1008-9675(2016)06-0096-05

2016-06-28

马晓翔(1976-),女,江苏无锡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互动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及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研究。

201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二等资助)课题《新媒体艺术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阶段性成果(2015M571628)。

猜你喜欢
范式经验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