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画市场中的公益润例与实物润例①

2016-04-04 21:28陶小军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书画家书画申报

陶小军(南京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民国书画市场中的公益润例与实物润例①

陶小军(南京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民国时期,伴随着书画市场的发展,书画润例的形式和性质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各种类型的公益性润例开始出现,而其目的除了公益宣传本身还多带广告的意味,特别得到新人书画家的喜爱,而对于部分个性较强却又受到生活限制的书画家来说,实物润例形式的出现同时满足了他们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追求,也为他们进入市场创造了可能。

民国书画市场;公益润例;实物润例

民国以前,书画市场围绕润例进行交易的销售模式虽已得到确立,但其发展还是受到种种来自道德文化层面的制约,一些对过去的时代抱有怀念的文人对于制定润例,涉足书画市场是执无奈态度的。民国建立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情况有所改变,润例也在普及度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伴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刺激,更多的人对待润例的态度转变是积极的。“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是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1]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刊登润例鬻艺使书画交易以润格的方式在社会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这同公益润例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

书画家方逋盦1916年的《双潞琴室鬻书卖画启》中还在对卖画一事深感无奈:

方君逋盦,为人倜傥,重交谊,二十年前与余订交于浙东古檇李,称道义交也。君昆弟五人,皆业儒通籍,君独不求仕进,耽嗜风雅……辛亥国变,栖息海上,与余杯酒相劳苦,尘羁劳劳,面目黧黑,饮次出其所作篆隶并画稿见示,则骎骎已入古人之室……然而逋盦痡矣,问其何以谋家室赡八口,方且张目结舌,未尝有所厝置,虽朝夕不给,泊然乐其琴书如故也。呜呼!时流操琴弈书画一艺之长,则衣食以之达官贵人,或且假托以鸣其高,计值货取,一如市道,而嗜者麇集,未以为病,然则逋盦奈何硻硻徒自苦若此!同人等既仰君之风期,又恐抱道安贫,终不以所学问世,爰为代订直例,以告专之宏奖风流酷嗜书画者,其亦别求良马与牝牡骊黄外耶?[2]

方逋盦自身虽不醉心仕进,但对自身文人身份却颇有眷恋,从他的五个兄弟都是“业儒通籍”,有无功名虽不见谈及,但家世属于拥有良好底子的书香门第,应该是不会错的。方逋盦自己虽然贫病交加,但也不愿作出道义上的牺牲,主动进入书画市场。这是他的朋友李汉青、任越隽、汪琨和顾鹿等朋友急眼前之所见,帮他代订润例将他推入书画市场之中。从启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有艺术修养的文人投身市场以进行书画交易,并以此谋生。在润例制定的1916年就已经成为普遍情况,而这些文人精英迫于无奈,虽多道德上的微词,但不得已还是只能涉入其中,并积极将坚持原则的朋友也拉入市场。

到了1931年,杭席洋在他刊登的《杭席洋先生鬻书润格》中则已认为:

自来卖文鬻书,大都在野遗贤之所为,乃今之达官显宦军阀武僚,下至贩夫俗子不通文墨之辈,亦竞以悬招卖字相高,不亦辱斯文而羞当世乎?[3]

按照润例中的文字理解,刊登润例、鬻书卖画,原本是闲人隐士高尚节操的表现,现今已被不通文墨的人所亵渎,这种将经济行为作为一种道德情操来积极保护的理念,是人们经济意识的极大进步,在以往的社会中是没有见到的。

民国时期,除了职业书画家,一些在新时代参与到其他行业中的旧文人,也开始参与制定润例使自己的书画作品走向市场,其中政界的有于右任、王祺、朱竞新、杨度、陶勉庵、江亢虎、李仲三等,文学界的有王蕴章、朱鸣富、徐枕亚、郭沫若、黄中书等,医学界的有张叔通、文雪吟、王榕桂等,在商界的有张謇、方宾穆等,戏曲音乐界的有吴瞿安等,出版界的有钱云鹤、唐驼等,文化教育界的有钱剑秋、章一山、曾公冶、曹鸿年等,社会活动家则有康有为、章太炎等①注:以上提及的人名,其在《申报》上均刊登过润例或作为联名人推荐过书画家。。

这些非职业书画家在杭席洋这样的文人眼中是嗤之以鼻的,即便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前清时也曾是士大夫身份,但早已放弃文人的尊严而投身到社会的其他角落,他们的鬻书卖画,在传统文人士大夫眼里就不能算是伯夷叔齐式隐逸求生的高雅行为了。事实上,这些名流订润例鬻艺的确并非是为了生存问题的改善,而是以带有公益性质的活动为主,其中以赈灾鬻艺最为普遍。

公益性鬻艺活动往往能得到了大量书画家们的大力支持,他们有的以个人名义,有的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鬻艺救灾,一时形成风气。如康有为在其鬻字润例中写道:

康南海先生书法高逸雄苍,大字尤高出近世,向不为人作书,今不忍粤东洪水惨灾,特鬻字助赈……[4]

又张謇在其润例中则称:

南通前年歉,去年灾,农饥商疲而金融滞,下走岁人大觳而所负地方慈善公益之责,年费巨万,无可解除,亦无旁贷也,求助于人必无济,无已,惟求诸己。往者当以慈善事一再鬻字,有例矣。鬻字犹劳工也,忽忽十余年,今政七十,宁复胜劳,然无如何。自登报日起,鬻字一月,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事者,皆可以金钱使用吾之精力,不论所得多寡,限断一月。此一月内,定每日捐二小时于字,无一字不纳于鬻。[5]

另在沪地书画市场人气颇旺的吴湖帆亦有如下救灾润例:

吴君湖帆为愙斋先生之文孙,素擅山水,于四王、恽、吴诸大家精研深造,今因北省奇灾,发愿鬻画,所得润资移助施君省之诸公发起之保婴队,自九月初一日起至十月底止,两月为期。[6]

除了赈灾以外,捐助兴办各类公共设施及机构的例子,在民国时期出现的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张謇为了盲哑学校开办费的筹措在1916年刊登的润例:

仆于前清光绪三十二年曾鬻字字婴矣,鬻之二年,人事大冗乃辍。今残废院盲哑学校建筑甫竣,而开办费绌,豫计岁支前三年亦需五六干元,旦旦而求人之助,不足济缓急也,而仆之力用于教育慈善事者,又以途多而分,无已,惟再鬻字。有欲仆作字者,请必纸与钱俱当,按先后为次,苟不病,当日以一二小时给之,诸君虽略损费,然不论何人,皆可牛马役仆,又可助仆致爱于蔫癃无告之人,而勉效地方完全之自治,使城南山水胜处,不复有沿途群丐之恼人,倘亦诸君之所愿闻乎![7]

孙景风为了创设佛学会和佛经流通处在1923年亦刊登了如下润例:

孙宸字景风,江宁人,年卅四,性敏才长,品端学粹。幼时颖悟过人,潜心内典,尤喜学书。稍长留学京师,广集汉魏旧拓,辄临之,靡不神似。民国四年以考取知事,分发湖北,历充图书馆长、毡呢厂长等差。鄂中图书馆富收藏,任事一年,编订书目,大加整顿,由是浏览古籍,其学精进。八年,署理枝江,经验愈深。上年调署荆门,为前直隶州缺,素称繁盛,犹能于公余之暇,提倡佛学,研究金石,故落笔古高,不同时俗。近因创设佛学会及佛经流通处,同人等劝其以所得笔资充作公用,孙乃欣从。[8]

汪声远为筹办国画补习所于1928年刊登如下润例:

兹为补助国画补习社基金起见,特廉润三百件,凡润满四元即赠扇页一张,多则递加。[9]

朱剑山为了家乡建施棺局与先贤文公祠于1930年刊登的润例:

学书垂三十年,虽未得往昔名家之神髓,亦足供当代士夫之指评,兹因本乡施棺局缺乏基金,建造先贤文公祠又无的款,所以发一大誓愿,拟于两年内写对五千,每副取润资两元,即以所得润资充作该项经费,务使其成。凡我海内君子,一化银洋两元,便可博乐善之名,又可得鸡毫之字,真是一举两得,区区微忱,尚祈垂鉴。[10]

刘海粟在1932年为了弥补因淞沪抗战而使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所受到的损失亦刊登了如下润例:

一·二八事起,海上各大学并罢,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虽未直接遭殃,然间接所损失实巨。求之政府无能应付,求之社会,社会疮痍满目。无已,求诸余腕,更订特例如左,画以三百件为限,所有画资,悉充美专经费,限满仍照原有直例。[11]

以上几则润例,针对的机构或设施功能各异,格局也或大或小,不尽相同,由此可知,这种鬻艺形式在当时应该是十分流行的。

伴随着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种特殊的公益鬻艺行为也在民国时期应运而生,那便是政治鬻艺。如署名黄奠华的艺人在1916年初发表的润例有如下文字:

五月九日国耻纪念,瞬届一周。本埠南成都路寳裕坊二零八号中华国民励耻会,成立以来,积极进行请左腕鸡颕书家黄奠华,不取润资,赠书国耻纪念字画,无间寒暑,业已一载。于兹近日该会以不克普及为虑,特先精印国耻纪念字画万幅,不日印成,赠送各界。凡欲函索者,祗须寄去邮票六分即可寄赠云。[12]

“国耻纪念字画”应该是一些特殊的书画作品,其作者也是本润例的作者黄奠华。“中华国民励耻会”虽不知是何种主张的组织,但从名称可以看出一定的政治针对性,而黄奠华作为其组织的成员,似乎也带有政治情感。润例中提到的国耻,据润例刊登的时间看,应与袁氏称帝时间极为接近,应该是指洪宪帝制一事,这是笔者目前查阅到的刊登出来最早的一则政治鬻艺润例。

五卅运动爆发后,上海出现大规模罢工风潮,为了支持工人们的义举,一大批书画家纷纷制定润例,以挥毫鬻艺筹集资金,支持维持罢工活动,如金石寿就订有如下润例:

金君石寿,为已故书画名家金免痴先生之哲嗣,素擅八法,得力晋唐,所书雄逸浑穆,独成一家。年来鬻艺沪滨,世人多能知之。比因五卅惨案,工人等停业力争,生计窘困,各界同胞多倾囊相助,金君亦系国民之一,救济之举,义难坐视,故定于即日起,就对联折扇两项减润鬻书,对联每副取润六角,折扇每页取润四角,均以小洋计算,笺扇自办,款须现惠,期以十日为限,所得润资数悉捐入上海学生联合会,作救济停业工人之需。外埠函属,可交邮寄,如欲託办笺扇,亦可代购,惟款须照润加半,作笺扇及寄件之费,对联每副七角五分,折扇每页六角。世之爱得金君书法者,幸速图之,以匡善举也。收件处本埠静安寺路张园东首精艺公司。[13]

与金氏润例几乎同时见报的,还有“顾青瑤女士助赈”[14]、“萧娴鬻书补助失业工人”[15]、“香屋词人吴邵陈鬻书文助赈”[16]、“王玉书、王梦其、王冷佛鬻书助赈”[17]、“书画家黄霭农、邓午昌、许征白捐润助五卅惨案罢工工人”[18]等润例,这些鬻艺行为带有书画家鲜明的政治理念,是极有民国特色的公益鬻艺活动。

从地区上看,公益鬻艺行为,在京沪等书画市场发达的地区最为普遍,“我们的国画界向来对于社会事业、慈善事业,都肯竭力帮忙的,每年所捐出的画,不在少数,就以上海一处而论,每年每一个画家总有十张二十张的作品捐出去。”[19]可见当时沪地公益鬻艺活动之盛,而在北京,赈灾鬻艺是以金城为代表的北京画坛领袖一直以来所支持的,这一习惯形成传统后深深影响着在京最大的两个书画社团——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尤其是以秉承金城遗志为宗旨的湖社画会,其成员更是以个人或临时组合的方式经常组织这类社会活动,所得赈款数目也颇不菲[20]。为何在市场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在书画的经济价值最被人所重视的环境下公益鬻艺发展得最为欣欣向荣呢?答案恐怕还是在于公益事业的广告效应。

金免痴是目前可见最早在《申报》刊登书画助赈的书画家,他于1878年7月2日和20日分别在当时刊登的润例中说:

灾已三年,荒延数省,伤心惨目,苦不堪言。自助赈有人稍救眉急,然车薪杯水,周济为难,幸而襄助诸君不惮心力,银钱物件,乐善好施,筹赈之方,实属无微不至。今又有金君免痴者夙精书法,绘事尤工,闻今特立愿捐卖画兰一千件,设砚于老巡捕房对门彭诚济堂,集收润笔之资,尽作赈饥之用。因欲速成,特从贱售,计扇册等每件只二十文,条幅四十,堂幅百文,物美价廉,惠而不费。昨第一日间已有数十件立刻挥就,随到随画,仗手腕之轻灵,愈速愈多,趂笔资之省俭。夫以一艺一微,且能力顾大局如此,彼坐拥多金者奈何![21]

前报金君免痴在本埠彭诚济堂画兰,所得笔资,即以助赈。兹闻画至前日,计堂幅册页扇面等千件已尽数,画竣共得笔资钱二十二千九百五十八文,当即邮寄苏垣谢氏助入赈款。然求画者尚接踵而来,不特户限为穿,抑将手腕欲脱,却之不能,受之不可,因拟此千件外有续来画者每件概加一倍,半则仍归助赈,一半则以藉自润云。[22]

其中在7月2日中说:“昨第一日间已有数十件立刻挥就,随到随画,仗手腕之轻灵,愈速愈多,趁笔资之省俭。夫以一艺一微,且能力顾大局如此,彼坐拥多金者奈何!”言辞之中已有宣扬其书画技法纯熟、为人道德高尚之意,但事件的发展恐怕出乎金本人的意料,等到千件作品售毕,赈款汇出,来求画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最后竟然到了“不特户限为穿,抑将手腕欲脱”的地步,于是他便再次登报将规矩改为“半则仍归助赈,一半则以藉自润”,在做善事的同时,开始直接享受公益事业带来的实际利益了。

就在金免痴于7月8日再次登报描述自己鬻画盛况的同一天,就有以书画社为基础联合数十人刊登润例宣传:

方今北省奇灾,南中捐资助赈者从善如登,曷胜钦佩。吾邑艺苑诸同志,拟藉笔墨之润,以济灾区饥溺,虽廉泉一滴,亦不无小补云尔,谨将书画姓氏及润格列後:杨詠春、吴儒卿、季君楳、蒋佑之、魏葆卿、陆云荪、庞纲堂、邵礼园、邵曼如、殷伯唐、范东有,以上皆书。徐雯青、屈仲豪、吴秋农、程伯隅、石雨之、陈芝轩、张厚安、范秉之、蒋翼云、钱蕴琳、曹芳谷、朱仲萱、宗君吉、邹叔舟、以上皆画。徐粟亨、宗幼谷以上书画。纨摺扇册页每二百文堂轴四尺幅八百文四尺屏幅减半四五尺对每副三四百文大者递加如有愿书画者,先惠笔资,寄常熟寺侧万祥春洋货号转交王双盛收可也。[23]

这一时期,公益鬻艺活动又有了新的变化,那些既已成名的书画家对于这种颇费心力的宣传热情逐渐消退,但对于一些刚刚步入新环境新市场的书画家来说,公益活动的广告效益还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如鲁人杨逢霖初到上海,其会馆同乡就安排他在会馆开会劝募助赈,积累人脉。

杨君逢霖,字澍生,济南人,年逾花甲,工篆隶,善丹青,画石尤为臻妙。戊午冬游历都门,值升督庐护军使蒞京,晋勋之后,随约杨君同车来沪,派充军法课文牍员。刻因鲁省水旱灾异,于八月十二日山东会馆开会劝募赈款,杨君情愿以书画所得润笔捐助赈款,慨认以五百元为率,可谓乐善不倦,时值在沪,一可藉资助赈,二可播名四海,同人乡等代为介绍,海内诸君如有欲得其书画者,请至九华堂、文华堂、戏鸿堂、吉羊楼各纸店均可接洽可也。同人汪洋杜纯同乡王绍坡赵聘三等启[24]。

更为典型的是沈翰耕的例子,他于初到上海之际在1911~1912年短短的一年之间,先后三次在《时报》刊登鬻字助赈广告,第一、二次间甚至仅仅相隔两个多月的时间。

1911年5月,第一次刊发润例称:

沈翰耕鬻字助赈沈君翰耕,鸳湖名士,素工八法,海内欢迎,凡遇慈善之事,无不聊尽义务,以作土壤细流之助。今来湖上,悯江皖沉灾,春荒尤甚,爰特别减赈,广结墨缘,润资悉数充赈,想热心好善君子,既得佳字,又助义赈,一举两得,幸勿交臂失之。华洋义振启。[25]

1911年8月,第二次刊发润例:

沈翰耕鬻字助赈沈君翰耕,素有字名,今来沪滨,无为灾沉,特愿减润,以笔助赈。好善诸君,慨出囊金,既见热心,又得字精,一举两胜,定必欢迎。[26]

1912年3月,第三次刊发润例:

沈翰耕鬻字助赈沈君翰耕,鸳湖名士,素工八法,海内欢迎,凡遇慈善之事,无不聊尽义务,以作土壤细流之助。今来沪上,悯江皖沉灾,春荒尤甚,爰特别减赠,广结墨缘,润资悉数充赈,想热心好善君子,既得佳字,义助义赈,一举两得,幸勿交臂失之。华洋义振会启。[27]

像沈翰耕这样刊登润例,高频率地参与公益鬻艺事业,其动机应该不单单是出于悲天悯人的考虑了。我们不能怀疑书画家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情怀,但也不能忽视其行为内中掺杂的其他情绪和想法,即便是衣食无忧的社会名流,鬻艺活动也能让其享受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关注,提高自身的个人魅力,正如杨逢霖在润例中所言:“一可藉资助赈,二可播名四海”,这种亦公亦己的理念,才是当时书画家内心深处真正客观地对待公益鬻艺活动的态度。

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但是民国时期,受到传统价值观,耻于为市侩之事的思想影响,不愿以心力博取金钱的文人还是有的,然而即便是这些人,也能找到一种既不违背自身原则,又能辅助生活需要的办法,那就是制定实物润例。

在明清之际,润例习惯确立以前,文人的文化服务多以润笔之形式取得报酬,其中很多消费者是以丝织品、文化用品甚至古玩等实物来支付的,这种以物易物的行为,较之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更符合文人的价值观念,使书画交易变为了文人雅士间的互赠交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文人群体内部接受度更大。但另一方面,古代的实物润笔并非是书画作者主动提出,而是由消费者方面决定支付内容的,这种交易方式必然导致所欲出非所欲入,从而在市场化的时代影响交易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民国时的文人发明了实物润例,即书画家规定实物交换的具体内容,既照顾了书画家的原则,又适应了书画市场发展的需要。如廖平子(蘋庵)在润例中说:

蘋庵所作书画,自娱而已,非欲炫世。奈近来见索者甚多,或以金钱约取,或则强夺,此皆伧鄙行为,不可也。蘋庵愿与同好相约,凡欲得本人书画者,最好以艺术品相赠答,庶得观摩之益。其次花草竹石等类,凡足以供幽斋赏玩者,亦足以慰笔墨之劳,否则面却则令人难堪,徒劳则趣味缺乏,尚希见谅焉。[28]238

由内容可见,其所规定的交换物较为宽泛,而更多选择实物的书画家,则将交换对象规定得更加严谨,如“郭竹书嗜红豆成癖,凡赠红豆者,辄书联为报。”[29]潘兰史则以书换酒[28]238,而“白蕉喜啖鸭肫肝,有馈之者,必以书法为报。”[28]128最为标准的实物润例为邓散木在1927年所定的“卖艺换酒例”,其润曰:

书润楹联每对绍酒十斤,屏幅倍之,中堂倍之,扇册每件五斤,榜书每字二十斤。

刻润石章每字十斤,牙章倍之。

以上以四马路高长兴抛球场善元泰之酒为限一星期取件。[30]

在润例中不仅言明了交换种类为绍兴酒,且连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对应的物品数量也详细记录,完全是成熟的润例格式。这些实物润例是传统价值观和市场化发展趋势的交织产物,它的存在,使得即便是不愿或不需要考虑生计问题的书画家也能从容地加入到市场中来,因此即便形式上有原始性,对于市场化的推进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的书画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润例形式。一方面,以赈灾和集资设立各类组织机构为主的各类公益润例在书画家之间,甚至社会名流中流行。还出现了极富民国特色的政治鬻艺行为,而这些公益润例在书画艺术的市场化发展程度最高的京津地区出现得最为频繁,说明参与者们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也对鬻艺活动的广告效应有所期待。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念未彻底消失,许多书画家对艺术与金钱的交易仍有道德上的顾虑,而实物润例的出现,使得他们可以抛开顾虑,像普通艺者一样顺利地进入市场,为书画艺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谢建明.黄贤春.艺术悖论的基本逻辑类型及其内在统一性[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4.

[2]双潞琴室鬻书卖画启[N].申报,1916-4-5.

[3]杭席洋先生鬻书润格[N].申报,1931-6-29.

[4]康南海先生鬻字赈水灾[N].申报,1915-8-20.

[5]张謇鬻字[N].申报,1922-7-17.

[6]吴湖帆移润助赈[N].申报,1920-10-13.

[7]张謇为残废院盲哑学校鬻字启[N].申报,1916-1-16.

[8]上海书画会.神州吉光集第5期[M],1923.

[9]汪声远赠青绿山水扇面[N].申报,1928-4-3、5-22.

[10]墨海潮[J].创刊号1930.

[11]刘海粟为美专筹颕鬻画特例[N].申报,1932-8-13.

[12]赠送国耻字画志闻[N].申报,1916-5-7.

[13]金石寿减润充捐[N].申报,1925-6-17.

[14]顾青瑤女士助赈[N].申报,1925-6-13.

[15]萧娴鬻书补助失业工人[N].申报,1925-6-14.

[16]香屋词人吴邵陈鬻书文助赈[N].申报,1925-6-15.

[17]王玉书、王梦其、王冷佛鬻书助赈[N].申报,1925-6-16.

[18]书画家黄霭农、邓午昌、许征白捐润助五卅惨案罢工工人[N].申报,1925-6-17.

[19]俞剑华.俞剑华美术史论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77.

[20]吕鹏.湖社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1.

[21]捐卖画兰助赈[N].申报,1878-7-2.

[22]画兰助赈续闻[N].申报,1878-7-8.

[23]书画社助赈[N].申报,1878-7-8.

[24]介绍书画名家润资拟助赈款[N].申报,1920-11-3.

[25]沈翰耕鬻字助赈[N].时报,1911-5-22.

[26]沈翰耕鬻字助赈[N].时报,1911-8-31.

[27]沈翰耕鬻字助赈[N].时报,1912-3-9.

[28]郑逸梅.艺林散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9]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7.

[30]邓粪翁卖艺换酒[N].申报,1927-5-18.

(责任编辑:夏燕靖)

J209

A

1008-9675(2016)06-0079-05

2016-09-10

陶小军(197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书画艺术理论、文化产业理论。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艺术与中国精神研究”(2016ZDIXM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明书画消费与文人生活”(16BA00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一等资助项目(2015M5804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9批特别资助项目(2016T90481);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01048C);江苏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苏明清书画市场与社会变迁”(15YSB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书画家书画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中华书画家》征订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书画家要力戒“三气”
小小书画廓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书画
书画家娄师白
书画家自定润格表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