篌竹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2016-04-04 16:03张佐玉
世界竹藤通讯 2016年4期
关键词:竹鞭竹林

张佐玉 张 喜 霍 达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 550005)



篌竹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张佐玉张喜霍达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 550005)

篌竹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我国各省(区),是重要的中小型笋材兼用竹种之一,其栽培及经营技术研发历来为业界关注。本研究收集了篌竹近4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100余篇,系统分析了篌竹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苗木培育、人工造林、病虫害防治、幼林和成林抚育,以及材用林、笋用林和笋材兼用林经营关键技术,以期为篌竹林培育利用及林下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篌竹;材用林;笋用林;笋材兼用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篌竹[1-2](PhyllostachysnidulariaMunro),又称花竹(湖南、陕西、贵州)、水竹(四川)、白夹竹(四川、重庆)、扫帚竹(河南)、厘竹、笼竹和枪刀竹(浙江)。是我国中小型散生竹种的典型代表之一。篌竹竹材柔韧、尖削度小,耐腐,细竿可作篱笆、粗竿可劈篾编织成农具。竹材纤维较长、纤维素含量较高,是上好的纸浆原料[3]。竹笋笋味鲜美,鲜食或加工成保鲜笋和干笋制品俱佳[4-5]。植株冠幅窄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笋箨纹路明晰、色泽各异,是道路绿化和庭园置景的上选竹种[6]。寄生竹叶的竹黄菌(Shiraiabambusicola)能镇痛消炎、治癌护肝,具有悠久的民间应用历史与现代临床应用潜力[7]。竹林鞭系发育、集结于土壤近表层,是营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树种之一[8]。

篌竹分布区域广阔、适应性强,天然林类型众多,人工林分布较为分散,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业界重视,系统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指导篌竹林生产经营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以《世界竹藤通讯》、《竹子研究汇刊》和《竹类研究》等专业期刊为主,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学术期刊网(VIP)等文献库收集相关研究文献100余篇,从篌竹的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苗木培育和竹林经营诸多方面归纳与整理现有研究资料,以期总结归纳篌竹林经营技术体系。

2 结果分析

2.1 分布

篌竹主要分布区位于西起四川和云南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大致地理范围为北纬25°—35°、东经105°—120°。目前北引至山东济南、潍坊和青岛一线的篌竹[9]虽长势不及原产地,但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南缘福建福州等地基本适应篌竹生长[10],西缘达云南昭通永善海拔1 000~1 300 m的滇东北中山山原区[11]。篌竹垂直分布上限在东部浙江天目山可达1 200~1 500 m、西部四川和贵州可达1 800 m以上,分布区北缘的秦岭、桐柏山和伏牛山仍可达1 000 m。近年来在海拔1 200 m左右的黔中地区也人工引种成功[12]。四川东部和重庆东北部、贵州东北部、浙江西北部和安徽南部山区等地是篌竹的相对集中分布区,成片面积近10万hm2。

2.2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2.2.1 生物学特性

篌竹[2]有6个变型。其中,实肚竹(P.nidulariaf.farcata)秆实心或近于实心;蝶竹(P.nidulariaf.vexillaris)箨鞘背部无毛、箨耳大且呈蝶翅状;光箨篌竹(P.nidulariaf.glabrovagina)箨鞘无毛、叶鞘脱落性、末级小枝通常具1叶;黄秆绿槽篌竹(P.nidulariaf.speciosa)和绿杆黄槽篌竹(P.nidulariaf.mirabillis)则以秆表面黄色及绿色条纹相间的比例划分。RAPD分子标记技术[13]能将篌竹及同属近缘种明显区分,其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分化度较高,种内各变型也有一定差异。不同变型的其他特性及用途和原种相近,这为在生产上将其归并为一个种(组)进行相关的经营措施拟定提供了可行性。

篌竹林的物候现象由一系列可见的外在标志所组成,包括出笋成竹、脱箨、分枝、落(展)叶和梢部下垂等,由此构成的物候谱成为生长发育时期划分和制定年度经营措施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14]。篌竹生长发育分为萌芽孕笋期、出笋成竹期、行鞭成芽期和成竹生长期4个阶段。

出笋成竹期在4—6月,出笋期可延续30 d左右,竹笋出土至新竹长成约45~50 d左右,出笋期和幼竹生长期均可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段。在东部江苏南京下蜀镇的出笋期始于4月上旬止于5月上旬[15],西部重庆开县则始于5月上旬止于6月上旬[16],与贵州铜仁六龙山的出笋期相近[17],虽持续时间均为30 d左右,但东部早于西部近30 d。出笋成竹率在东部篌竹林为22.4%、变幅20.2%~26.6%,皆伐林地为57.4%、变幅22.1%~92.3%;西部光箨篌竹林为36.6%、变幅16.8%~100.0%,Ⅰ(地径>3.1cm)、Ⅱ(2.1—3.1 cm)、Ⅲ(1.1—2.1 cm)和Ⅳ(>1.1 cm)径级笋的成竹率分别为100.0%、68.8%、31.6%和16.2%。在四川华蓥天池篌竹林密度4万~8 万株/hm2的5个立竹保留等级中,5万株/hm2的成竹率达到67.5%[18]。表明除水热因素外,新笋质量和林分密度也能影响篌竹林的出笋成竹率。篌竹林出笋成竹一般有大小年之分、每2年1个周期。大年出笋成竹量大、叶色浓绿;小年竹林换叶生鞭、叶色淡黄。在立地条件优越、经营水平较高的篌竹林中,也有年年出笋长竹、换叶生鞭,年度间出笋成竹量差别不大的花年竹林。

行鞭成芽期在6—11月,停止生长后鞭梢尖部逐渐死亡[16]。大年出笋多、鞭梢生长数量少,小年出笋少、鞭梢生长数量多。在肥沃疏松土壤中鞭分布土深超过20 cm,1年生长量1.0~1.5 m,鞭行走方向变化不大、起伏扭曲较小,节间长4.0~5.0 cm,鞭径1.5 cm左右,每节鞭根8~12条、长20 cm左右,鞭上侧芽饱满、长1.4~2.0 cm、宽1.0~1.2 cm,这些鞭上长出的竹子粗壮高大。在贫瘠板结土壤中鞭多盘结在地表10 cm以内的土层中,1年生长量30~50 cm,鞭行走方向不定、常生岔鞭、起伏扭曲,节间长1.0~4.0 cm、鞭径0.9~1.2 cm,每节鞭根6~10条、长15 cm左右,鞭上侧芽瘦小、长1.0 cm左右、宽0.8 cm左右,这些鞭上长出的竹子细弱矮小。1年生竹鞭淡黄色,为鞭箨包被、或可见残存鞭箨,不能发笋;2~3年生竹鞭浅黄褐色,侧芽发育完全,鞭上主根分枝多、须根发达,发笋能力强;4~5年生竹鞭黄褐色,主须根稠密,发笋能力较强;6年以上生竹鞭褐色或深褐色,侧芽不饱满或干瘪死亡,主根黑褐色、须根稀疏,已无发笋能力。天然篌竹林中竹鞭以4~6年生为主,占总量的65%,幼鞭—壮鞭—老鞭数量呈橄榄型,88.2%的竹鞭分布于0~20 cm土层中,根系主要分布于壮鞭上,壮芽及笋芽主要分布在壮鞭、弱芽主要分布在幼鞭、80%空节芽分布在老鞭上[19]。

萌芽孕笋期在9—4月,跨1个冬季[14]。头年9—10月间个别竹鞭上的侧芽萌动、长成5 cm左右的小笋,而绝大多数侧芽在来年2—3月萌动、在土中长成小笋,4—5月初露出地面。

成竹生长期一般划分为3个阶段[16]。幼壮龄竹包括1~3年生竹,是抽鞭发笋最旺盛的阶段,1年生竹箨环下有白色粉状物,竹秆嫩绿、含水量高;2~3年竹箨环残留或完全消失白色粉状物,枝繁叶茂、竹秆含水量逐渐降低。中龄竹包括4~5年生竹,叶浓绿、材质成熟,处于最佳利用阶段。老龄竹为5年生以上竹,枝叶稀疏,生活力衰退。

2.2.2 生态学特性

篌竹分布区跨越暖温带和亚热带2个气候区域,以亚热带气候区为主,中心分布区地处东南季风带,温暖湿润,极适宜于篌竹林生长。中心分布区年平均温度14~18 ℃,1月平均温度2~8 ℃、平均最低气温-2~4 ℃,7月平均温度26~28 ℃,≥10 ℃积温4 500~6 000 ℃、230~280 d,全年无霜期≥300 d,年降雨量800~1 800 mm,年太阳总辐射量4 000~4 500 MJ/m2。

山东临沂蒙山引种篌竹,连续3年观察的成活率达100.0%、出笋率95.0%~100.0%,新鞭平均长度、新竹平均胸径和高度分别为2.1 m、0.69 cm和2.0 m,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冬季寒流来袭叶部略有冻害,但竹秆和竹鞭保存完好,第2年竹叶和竹笋能正常萌发且生长旺盛[20]。山东青岛城阳引种篌竹的成活率达87.2%,引种当年11月至次年2月有5次气温降到-10 ℃左右,3月后竹枝发芽萌叶,表明篌竹对北引地气候适应性较强,有较强的抗寒能力[21]。福建福州仓山篌竹平均胸径和高度分别为1.43 cm和0.54 m,能基本适应,但生物量较低[10]。

篌竹分布区土壤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和河流冲积土。篌竹能耐干旱和水湿,因而在土壤瘠薄的山坡地、河溪旁及沙滩地上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呈酸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生长较好。在相似林分质量的光箨篌竹林中,发笋量、1年生竹产量及平均胸径在红黄壤、黄壤和石灰土上的相应值为0.9 万~3.1 万株/hm2、0.5 万~1.6 万株/hm2、0.82~0.97 cm,0.2 万~5.6 万株/hm2、0.6 万~2.5 万株/hm2、1.45~2.40 cm,0.3 万~0.5 万株/hm2、1.0 万~2.1 万株/hm2、1.10~1.44 cm;海拔650~850 m、土层厚度≥30 cm、坡度<40°及中下部坡位的光箨篌竹林相应值较高[14]。篌竹林立地质量主要受控于地貌形态、土壤肥力及表层特征,聚类分析可划分为中下坡厚土少石型、上坡中土少石型、山脊贫瘠荒芜型和陡坡薄土多石型4种立地类型[22]。

天然篌竹林多为竹木复层混交林。上层乔木包括千年桐(Aleuritesmontana)、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常绿落叶阔叶或针叶树种,树种组成因分布区和生境不同而异。下层或是篌竹纯林,或是混交林,混交竹种有水竹(Ph.heteroclada)和毛金竹(Ph.nigravar.henonis)等。灌木植物有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黄荆(Vitexnegundo)和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dimorphophyllumvar.spinifolium)等,草本植物有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金丝梅(Hypericumpatulum)、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nigra)、萎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和知风草(Eragrostisferruginea)等[23]。篌竹灌丛秆高2~3 m、地径1~2 cm,生长繁茂,郁闭度0.8~0.9,与其共生的灌木有荚蒾(Viburnumsp.)、卫矛(Euonymussp.)、白马骨(Serissaserissoides)等,草本植物有白蔹(Ampelopsisjaponica)和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等[24]。

2.3 苗木培育

2.3.1 培育母竹林

母竹是篌竹人工造林的主要供苗途径。母竹林基地宜就近选址,以在海拔高度低于800 m、土层厚度>30 cm、坡度<20°及阳面中下坡位,黄壤、红壤和河流冲积土上生长的篌竹林较理想。

适宜的林分结构是提高母竹质量与生产量的重要基础。篌竹母竹林宜以纯林为主,混交林上层乔木郁闭度<0.3,清理林地杂木和灌草植物,林分保留密度2.0 万~5.0 万株/hm2、平均胸径1.5~2.5 cm,1年竹∶2~3年竹∶≥4年竹的株数比例为1∶2∶1,母竹年生产量约0.2 万~0.4 万株/hm2。

合理的土壤管理是提高母竹质量与生产量的重要措施。全垦、坡地沿等高线带状深翻土壤至20 cm左右,清除土层石块、杂木及老旧鞭根,年度间轮垦。秋—冬季结合松土施有机肥2.0万~3.0 万kg/hm2或复合肥600~1 500 kg/hm2,冬—春季增施氮磷钾速效肥,可促进竹鞭萌芽孕笋。

2.3.2 埋鞭育苗

如果就近没有篌竹林,依靠竹鞭育苗或续建母竹林是篌竹人工造林的重要供苗途径。圃地选择同母竹林,苗床宽1.2~1.5 m、高20~30 cm,长度随坡形而定。整土作床时施入3 000~6 000 kg/hm2的代森锌粉进行土壤消毒。

取鞭的竹林应生长旺盛、无病虫害,鞭龄1~2年、生长健壮、鞭芽饱满、鞭色鲜黄、鞭根完整,截鞭长40 cm左右,用生根粉液浸泡。

在苗床每隔30 cm开一条育苗沟,深和宽各20 cm,将处理好的鞭段平放于沟中,鞭芽侧向、鞭根舒展,覆土5 cm左右,压实、浇足水分,用1.0~1.2 m高的小拱棚覆盖。

从埋鞭至整个年度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防积水,防干旱。发笋后要及时拆除荫棚,清除杂草,适量施用0.3%~0.5%的尿素水溶肥,每半月左右施肥1次,直至幼竹年生长停止。

2.3.3 竹苗挖掘及运输

鞭繁苗1~2年生、地径≥1 cm,母竹苗年龄2~3年、胸径1~3 cm,生长健壮、枝盘低矮、枝叶繁茂,无病虫害。

竹苗宜在晚秋至早春间完成造林地整地后、鞭芽萌动前出土,起苗前应浇透水,失去重力水后挖掘。在确定母竹竹鞭走向后,离母竹30~50 cm处开挖表土,沿竹鞭两侧呈椭圆形深挖,1~3株/丛。保留竹冠2~3层枝、切去顶梢和多余枝叶,来鞭和去鞭长度不小于10 cm、鞭色鲜黄、侧芽饱满、鞭根键全,土球直径≥20 cm,用草绳裹缠或其他通风透气且易腐材料包裹土球。挖掘和搬运母竹时,力求避免鞭芽、秆柄“螺丝钉”受损。

在竹苗挖掘过程中需保留母竹,以逐步形成2.0 万~5.0 万株/hm2的母竹林为宜。起苗后,应及时覆土,施用氮磷钾速效肥以促进竹鞭萌芽孕笋。

竹苗外运应严格执行农业植物调运检验检疫规程(GB 15569-2009)及相关林业行业条例,就近造林也需监控灾害性病虫害种类,及早防治。

2.4 人工造林

2.4.1 立地选择

篌竹自然分布区海拔高度可达1 500~1 800 m。重庆梁平县海拔610~840 m的篌竹林平均胸径(2.08~4.70 cm)与海拔高度值的直线式负相关极显著(R=-0.607**)[22]。贵州铜仁六龙山海拔200~910 m间光箨篌竹林平均胸径(0.50~1.95 cm)与海拔高度值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极显著(R=0.409**),曲线呈先升后降型,海拔650~850 m的竹林发笋量、1年生竹数量和平均胸径值较高,分别为1.0 万~5.6 万株/hm2、0.5 万~2.5 万株/hm2、0.82~1.95 cm[14]。由此推断西部区海拔600~900 m间应是篌竹人工造林的最适区。但是,重庆开县海拔810 m左右的篌竹林平均胸径可达3.0~4.5 cm[25],四川华蓥海拔1 050~1 100 m间篌竹林平均胸径也可达1.88 cm[18],说明经营措施也可促进篌竹林平均胸径的生长。

砂岩和砂页岩发育土壤及淋溶性石灰土适宜光箨篌竹生长[14],秆材生物量可达70 t/hm2。浙江安吉安城篌竹丰产林秆材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可达50~70 t/hm2和12~15 t/hm2;而低产林的相应值分别为25~40 t/hm2和6~10 t/hm2[1]。重庆梁平篌竹林地上生物量呈阳坡(49.09 t/hm2)>阴坡(38.13 t/hm2)、斜坡(15°~30°,50.84 t/hm2)>缓坡(<15°,43.62 t/hm2)>陡坡(≥30°,40.57 t/hm2)、下坡(48.24 t/hm2)>中坡(43.50 t/hm2)>上坡(40.14 t/hm2)、厚土层(≥80 cm,50.86 t/hm2)>中土层(40~80 cm,45.48 t/hm2)>薄土层(<40 cm,36.21 t/hm2)和厚腐殖层(≥5 cm,48.69 t/hm2)>薄腐殖层(<5 cm,41.40 t/hm2)的变化趋势,表明篌竹林在阳坡、斜坡、下坡、厚土及厚腐殖层的环境中长势较好[22]。

2.4.2 清林整地

在造林前一年秋—冬季进行清林整地。清除预造林地上的杂灌及乔木,适量保留优良的珍贵树种。

坡度<15°的立地适宜全面整地。坡度15°~25°的立地适宜沿等高线带状整地,一般带宽1~2 m、带间距2~3m。坡度≥25°的立地适宜穴状整地。整地深度≥30 cm,清除石块、树蔸和杂灌,灌草枝叶及枯落物等蓄留地表。

栽植穴密度依据造林密度设计。穴规格为60 cm × 50 cm × 40 cm,表土和底土分置于栽植穴的两侧,便于表土回填。

在经营能力许可的预造林地可施入基肥,每穴腐熟有机肥施用量10~15 kg、或复合肥0.25~0.5 kg,并与回填表土充分混合。

2.4.3 栽植及密度

一般造林株行距为2 m × 3 m或3 m × 4 m,密度为840~1 650 株/hm2。

提倡随起随栽、运至即栽,尽量缩短竹苗离地时间。裸根、裸鞭苗或在运输过程中形成的裸根、裸鞭苗宜用0.3%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混合泥浆蘸根。栽植时需根据根盘大小修整栽植穴,竹苗入土后鞭根水平放置、根系舒展,分层回土、侧方踏实,覆土厚度高于原土层3~5 cm为宜,壅土呈馒头型。在覆土过程中切勿在正上方用力踩踏鞭根或任意扭动“螺丝钉”。栽后浇透定根水,以灌草枝叶及枯落物覆盖表层以蓄水保湿。

2.5 幼林培育

幼林抚育一般需要3~4年,到幼林郁闭为止。新造竹林应有专人管护,对露根、露鞭植株及时培土,防人畜践踏。对于造林当年成活率<85%、第3年发竹率<80%的造林地应及时补植。

2.5.1 留笋养竹

造林后到幼林郁闭前的林分结构管理主要是留笋蓄竹。留大笋,疏除退笋、小笋及病虫笋。及时清除林地非培育目标杂树,以利竹林生长。

2.5.2 间种作物

以耕代抚,在幼林地间种豆类作物及草本中药材植物。间种作物和竹苗间距离小于30 cm,中耕少伤竹鞭和鞭芽,间作植物废弃物蓄留林地,保育土壤。

2.5.3 松土施肥

每年7—8月松土1次,清除杂灌、藤草等,松土深度15~20 cm、壅土扶苗。每年结合松土施肥1次,沿竹苗根盘两侧30 cm处施入,施肥深度20 cm左右,肥量为腐熟厩肥15 t/hm2,或堆肥10 t/hm2,或氮磷钾复合肥0.45 t/hm2。长时间干旱或积水,需及时浇水或排涝。

2.6 成林培育

2.6.1 劈山抚育

每1~2年在7—8月劈山抚育1次,清除林地杂灌、藤草以及老弱病残竹和倒竹等,维护林地卫生。对四川华蓥天池篌竹林试验表明,抚育林分较对照林分的出笋量和成竹量分别提高了21.1%和48.9%[18]。

2.6.2 林地垦复

每3~4年在7—8月垦复林地1次,可结合劈山抚育进行。在坡度小于15°的林地宜全垦或块状垦复;在坡度15°以上的林地宜带状轮垦,水平带宽及带间距2~3 m,垦复深度20 cm以上。垦复时挖除树根、老鞭和老竹篼,清理土中石块等。

2.6.3 伐竹

按照预留密度设计株间距,遵循“砍老留幼、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劣留优、小年小砍和大年大砍”的原则,采伐4年生以上的老龄竹。小年竹林重点清理病虫竹、风倒竹和雪压竹,大年竹林重点调整竹林密度。

伐竹季节为秋冬季或初春,齐地采伐,戳通竹篼节隔,枝叶归林或竹枝外运加工,秆材集中运输。

2.6.4 采笋

按照预留密度设计株间距,遵循“采小留大、采密留稀、采劣留优、不采林缘笋、少采走鞭笋、留前期笋采中后期笋、小年小采和大年大采”的原则,除预留母竹外全部采收。

采笋时间为开始出笋后的10 d左右至出笋结束,在竹笋出土高度20~30 cm时采收。先刨开预采竹笋周围泥土至竹鞭处,用利器从“螺丝钉”处截断、不能伤及竹鞭,取笋后覆土盖穴。

2.7 定向培育

篌竹中心分布区水热条件较好,生产力较高,适宜营建篌竹丰产材用林、笋用林和笋材兼用林。

2.7.1 材用林培育

1) 林分密度。适宜的林分密度是提高篌竹林竹材生产力的基础。在贵州铜仁六龙山光箨篌竹林中[26],对不同密度等级林分连续3年定位观测表明,密度为5.25 万株/hm2的林分年新竹产量达0.68 万株/hm2,且大径竹比例增高,年秆材生长量达8.93 t/hm2;林分年新竹产量呈密度5.25 万株/hm2>密度6.75 万株/hm2>3.75 万株/hm2的变化趋势,同四川华蓥天池篌竹林的密度试验结论相似[18];年竹材产出株数及秆材产出量呈密度3.75 万株/hm2>5.25 万株/hm2>6.75 万株/hm2的变化趋势,年产竹材高达0.84 万株/hm2和5.75 t/hm2;年新竹生长量和竹材生产量呈年年轮伐>隔年轮伐>隔2年轮伐,高达0.78 万株/hm2、10.0 t/hm2。表明适宜的林分密度和年年轮伐有利于提高篌竹林生产力。山地篌竹新造林或定向培育需考虑风雪危害,上层乔木树种的郁闭度以低于0.3为宜。除适宜的林分密度外,篌竹用材林需有一定的年龄结构。1年生竹不具备发笋能力,2~3年生竹抽鞭发笋、光合能力强,4~5年生竹达到竹材利用的最佳期、光合能力较强,5年生以上竹生活力衰退,是重点伐除对象。因此,1年生竹∶2~3年生竹∶4年生以上竹的株数比例宜为1∶2∶2。

2) 留笋养竹。依据林分设计密度及年龄结构比例蓄留1年生竹数量,要达到提高林分平均胸径的经营目标宜留前期笋、大径笋。留笋均匀分布,不留病弱笋、小径笋、后期笋。非蓄留竹笋应及时采摘。

3) 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篌竹林竹材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在贵州铜仁六龙山光箨篌竹林中,新竹产量的肥种效应为尿素>硫酸钾>过磷酸钙,其中较优组合为尿素(200 kg/hm2)+过磷酸钙(100 kg/hm2)+硫酸钾(100 kg/hm2)的年新生竹株数及竹秆生长量达1.79 万株/hm2和20.27 t/hm2,分别为对照的313.1%和325.9%[27]。对四川华蓥天池篌竹林同肥种等量月施肥试验发现,6—7月和10—12月的产竹量小于1.00 万株/hm2,3月份和8月份的产竹量最高,分别达到1.39 万株/hm2和1.24 万株/hm2;西坡和东坡2点试验均是尿素(810 kg/hm2)+过磷酸钙(667.5 kg/hm2)+硫酸钾(207 kg/hm2)组合的产竹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52.4%和128.9%,增产0.60 万株/hm2和0.31 万株/hm2[18]。表明肥效因肥种及数量搭配和林分质量而异,施肥能提高篌竹林质量与竹材产量是无疑的。施肥常采用沟施和撒施2种方法。撒施可结合林地垦复和劈山抚育进行,常用于有机肥。沟施常用于复合肥和无机肥,施肥沟沿等高线平行,深20 cm以上、宽15~20 cm、沟距2~3 m,施后覆土填平。

2.7.2 笋用林培育

一般而言,低密度竹林内光照充足、养分有效性提高,有利于篌竹林发笋。在贵州铜仁六龙山光箨篌竹林出笋量日变化曲线中,大径级竹笋出笋量峰值时间前移;日发笋量峰值出现时间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延后;成竹率随出笋径级增大而提高;出笋数量(y)与成竹数量(x)呈显著正相关(y=2.3469x+0.3577,0.932**),表明低密度竹林有利于早出笋和出大径笋[14]。对不同密度等级竹林的出笋量、新生竹平均胸径分析发现,在密度3.0 万~4.5 万株/hm2和6.0 万~7.5 万株/hm2间出现峰值,前者分别为0.92~5.09 万株/hm2、0.92~1.86 cm,后者分别为0.26~3.10 万株/hm2、0.82~1.44 cm;前者是笋用林的适宜密度,其值低于材用林适宜密度。笋用林密度随竹林平均胸径增大而减小。笋用林培育宜年年轮伐,其1年生竹∶2~3年生竹∶4年以上生竹的株数比例宜为1∶2∶1。

留笋养竹和施肥方法同材用林。

2.7.3 笋材兼用林培育

笋材兼用林适宜密度界于笋用林和材用林之间,适宜年年轮伐,其1年生竹∶2~3年生竹∶4年以上生竹的株数比例宜为1∶1∶1。

留笋养竹和施肥方法同材用林。

2.8 主要病虫害防治

篌竹林病虫害出现明显的区域性变化,以川东平行岭谷区较为严重,笋期虫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篌竹林质量及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分布区其他地方偶有发生并不成灾。对重庆梁平西山篌竹纯林6年定位观测发现,笋期害虫种类高达5目13科近30种,因虫害导致的退笋量占总退笋量的80%、出笋量的65%[28]。

篌竹病害包括苗期根腐病、黄化病和叶班病等,叶部付赤团子病和黑痣病等,秆枝部竹秆锈病、丛枝病、枯梢病和煤污病等[29-30]。篌竹虫害包括苗期蟋蟀、蝼蛄、小地老虎和竹虫螟等,笋期竹笋夜蛾(Oligiavalgaris)、山竹缘蝽(Notobitusmontonus)、竹笋泉蝇(Pegonyasp.)、竹象(Cyrtotrachelussp.)、一字竹笋象(Oeidognathussp.)、金针虫(Agriotessp.)和蚜虫等,叶部竹蝗、竹毒蛾、竹斑蛾、竹绒野螟(Crocidophoraevenoralis)、蚧壳虫和蚜虫等,秆部竹长白蚧和竹虎天牛等[28-31]。

2.8.1 营林防治

1) 林地卫生管理。在病虫为害的篌竹林中可增加冬春季劈山松土1次,改善林地光照和湿度状况,清除病虫中间寄主如莎草等,填埋土中或堆栈积肥。清理病虫危害竹秆及枝叶,集中焚毁。合理调整竹林密度及年龄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抵御病虫危害能力。重庆开县善字森林经营所篌竹林的笋前清除莎草措施,可使竹笋上林率提高29.3%[25]。

2) 清理病虫退笋。退笋既是笋期害虫的载体,也是其营养源,需及时清理。凡是笋体表症干枯萎缩、箨叶晨无“露水”、有腐臭味及虫眼的竹笋宜及时挖掘,集中后外运处理。

2.8.2 综合防治

篌竹林病虫害防治包括物理和化学2个方面,防治措施因病虫种类及危害程度而异。重庆开县篌竹林用80%敌敌畏和40%氧化乐果乳剂打针或喷雾后48 h内竹笋夜蛾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2.3%~95.5%和23.3%~25.7%,针防效果较好[25]。对重庆梁平篌竹林持续3年定位观测发现,笋期虫害防治措施能提高新生竹平均胸径、株数和产量达0.28 cm、1 311 株/hm2、5.31 t/hm2;笋期虫害防治结合施肥措施提高新生竹的相应值为0.32 cm、2 133株/hm2、7.92 t/hm2;笋期虫害防治结合垦复施肥措施提高新生竹的相应值为0.33 cm、2 489 株/hm2、8.89 t/hm2,表明营林和虫害防治措施相结合能大幅度地提高篌竹林分质量与生产力[32]。

篌竹林病虫害化学防治需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8321.1—8321.5),笋用林和笋材兼用林的病虫害化学防治还需参照无公害食品(GB/T18407)、森林食品(LY/T1678)、绿色食品(NY/T391)和有机食品(HJ/T80)的相关规定。

3 建议

篌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之一,分布区域广阔、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容易、经济价值高、生产潜力大。同毛竹等其他竹种相比,篌竹研究相对薄弱,生产应用不够,需在如下领域加强:

1) 制定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推动篌竹材用、笋用和笋材兼用林建设,促进篌竹产品的市场化。

2) 除笋材利用外,篌竹观赏、生态及药用方面也有较大开发潜力,技术集成和产品系列化有利于提高篌竹资源商品化率与经济产出。

3) 将篌竹作为林下经济的发展物种之一,研究竹木复合经营技术,达到不砍树也能造竹、扩大篌竹林资源的目的。

[1]《中国森林》编委会. 中国森林(Ⅳ)[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891-1893.

[2]《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Ⅸ-1)[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304-305.

[3]张喜. 贵州主要竹种的纤维及造纸性能的分析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1995, 14(4): 14-30.

[4]吴竹青, 麻成金, 银永忠, 等. 篌竹笋系列产品的生产工艺[J]. 吉首大学学报, 2000, 21(4): 82-83.

[5]代正福, 雷朝云, 周鹏. 贵州野生笋竹蔬菜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J]. 热带农业科学, 2002, 22(5): 4-8.

[6]邱尔发, 彭镇华, 王成, 等. 城市绿化竹子生态适应性评价[J]. 生态学报, 2006, 26(9): 2896-2904.

[7]林海萍, 黄小波, 毛胜凤, 等. 野生竹黄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草药, 2008, 39(9): 1407-1409.

[8]林夏馨, 刘洪生. 优良水土保持竹种的选择研究[J]. 福建水土保持, 2003, 15(4): 56-60.

[9]刘国华, 邹秀华, 王福升, 等. 山东省引栽培竹种生长情况调查及对比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7(4): 586-590.

[10]孙艳. 百竹园26种竹种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11]章伟平. 云南刚竹属的整理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1, 11(2): 148-155.

[12]李平, 代朝霞, 周雯, 等. 6个竹品种在贵阳市两湖一库区域的引种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11): 20-22.

[13]武建云. 篌竹遗传多样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14]张喜, 张信民, 安黔宁, 等. 光箨篌竹物候学的初步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1995, 14(4): 31-44.

[15]陈玉华. 篌竹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16]曾林, 任凭, 李中祥, 等. 白夹竹生物学特性观察[J]. 经济林研究, 1998, 16(4): 9-14.

[17]张喜, 张信民, 王建平, 等. 光箨篌竹出笋成竹规律的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1995, 14(4): 54-65.

[18]沈承权, 樊季旻, 刘度南, 等. 白夹竹丰产技术研究初报[J]. 竹子研究汇刊, 1993, 12(1): 53-63.

[19]黄甫昭, 范怡, 王福升,等. 篌竹的鞭系及根系结构[J]. 林业科技开发, 2012, 26(6): 55-59.

[20]孙守家, 孙明高, 魏涉芹, 等. 山东蒙山竹类引种试验初报[J]. 山东林业科技, 2002(4): 8-11.

[21]刘西岭, 刘汉柱, 辛华. 青岛引种的5种竹种与当地竹种的抗寒性比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8): 129-131.

[22]黄甫昭, 吕大勇, 王福升, 等. 西南地区篌竹主产区立地类型划分[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 36(2): 146-150.

[23]吕大勇. 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24]赵永艳. 南京市近郊典型森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恢复技术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25]任凭, 曾林, 李中祥, 等. 白夹竹低产林改造试验研究初报[J]. 经济林研究, 2002, 20(2): 81-83.

[26]张喜, 王建平, 张信民. 轮伐期和立竹度与光箨篌竹林生产力关系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 1997, 16(1): 68-78.

[27]安黔宁, 王建平, 张信民, 等. 光箨篌竹施肥试验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1995, 14(4): 73-80.

[28]孙国忠. 白夹竹退笋的主要害虫调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1996, 17(3): 30-34.

[29]王亿成. 浅析四川省白夹竹低产原因及改造措施[J]. 四川林业科技, 2008, 29(1): 68-70.

[30]林树燕, 张庆峰, 丁雨龙, 等. 篌竹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开发, 2004, 18(4): 7-9.

[31]曾林, 胡良成, 尚子炜, 等.川东竹绒野螟[J]. 昆虫知识, 1987, 24(2): 101-102, 112.

[32]李彬, 温中斌, 任凭, 等. 梁平白夹竹低改复壮技术研究及其经济效益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7): 10289-10290, 10302.

Advances in Forest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Phyllostachysnidularia

Zhang ZuoyuZhang XiHuo Da

(Guizhou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restry, Guiyang 550005, China)

Phyllostachysnidularia, widely distributed in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provinces at its southern area, is among important timber and shooting bamboo species with middle and small diameter. The research on its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has attracted great concerns for a long time. This study collected more than 100 research literatures related toP.nidularia,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 nearly 40 years,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ts distribution, b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eedling cultivation, artificial plantation, pest control, young and mature forest tending, as well as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timber forest, shoot forest and timber & shoot forest. The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ultivation and understore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P.nidulariaforest.

Phyllostachysnidularia, timber forest, shoot forest, timber and shoot forest, manage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贵州省林业厅项目“篌竹栽培技术规程”(2016-06)。

张佐玉(1964-),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竹林经营和林产化学。E-mail: 124564@qq.com。

张喜(1964-),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竹林经营和森林生态。E-mail: zhangxigzfa@tom.com。

10.13640/j.cnki.wbr.2016.04.008

猜你喜欢
竹鞭竹林
高节竹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
毛竹林竹鞭生长特征和空间结构的探地雷达无损探测*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寻访竹林隐士
引种竹子竹鞭扦插繁育技术体系优化研究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竹林奇俊
红哺鸡竹不同施肥方法与地下竹鞭生长关系的研究
楼顶竹林间
竹林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