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的必要性和方略探析

2016-04-04 14:48:31陈文贵周名赫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众创空间

陈文贵,周名赫



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的必要性和方略探析

陈文贵1,周名赫2

众创空间是一个为大众创业者提供良好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集合体。艺术院校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号召,顺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趋势,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创业就业能力提升有机融合,建设具有院校特色的众创空间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主要从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维度分析了建设众创空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套五要素建设方略,即在凸显艺术院校特质的总原则下,以空间平台建设为基础,重点抓好创业项目库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并在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方面进行配套建设。

众创空间 艺术院校建设方略

一、众创空间的建设背景及涵义

1.众创空间的由来

众创空间是在国外“创客空间(Hacker Space)”概念基础上,随着中国实施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引擎战略背景下而进一步延展和演绎出来的新名词。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1]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随即全国各地包括高等院校等在内掀起了建设众创空间的热潮。

2.众创空间的涵义

众创空间旨在为大众创业者提供一个低门槛、高效便利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2]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吸收借鉴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创业咖啡、创业公社等各类新型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由于众创空间的建设与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众创空间”(Crowd Innovation Space)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3]可见,众创空间的本质仍是创业服务平台,但与传统企业孵化器既有联系又有新特征相区别。

二、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的必要性和意义

1.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可以针对性地满足艺术生的创业意愿和需求,积极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

艺术院校学生普遍拥有一技之长,自主创业具有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校园内创业意愿和需求强烈。据麦可思公司对2014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的自主创业比例相对较高,最高的专业为“音乐表演”(9.6%),其次为“绘画”(9.5%),而当年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总体创业率仅2.0%。[4]很多艺术类专业学生发挥自身专业技能专长,在校期间就经常在校外进行艺术表演、美术等方面的教学培训工作,有的同学还成立了工作室,积极服务于社会文化事业和产业。因此,艺术院校建立众创空间,既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创业实践需求,又是积极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2.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部举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不仅可以为入驻项目学生团队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提升创业实战运作能力。同时,众创空间在校园内“安家”,学生创业团队“榜样示范”,以及众创空间举办的很多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讲堂”、“创业大咖现身说法”等,都将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产生“震撼”式影响,有利于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引导师生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革新育人模式和机制,特别是加强产学研融合教育,从而不断提升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3.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有利于学以致用,引导和推动科研及创作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

文化艺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那么高等艺术教育就应强化“接地气”和“学以致用”。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不仅为师生积极开展艺术项目策划和研究、设计展演、公益或商业服务模拟运作等开辟了全新的专业化渠道,还可以积极引导师生项目团队进行“创业孵化”,面向社会大众创作和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和相关衍生品服务,实现艺术创作、生产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文化消费需求,

4.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有利于传承保护创新中华优秀文化,逐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一方面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也面临众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艺术院校是文化建设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众创空间,借助于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得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创业项目得到资金支持,寻找到“创客”伙伴,开辟出目标市场。长此以往,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创之势,必然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使得中华灿烂的优秀文化得以世代传承、保护和创新。

三、艺术院校众创空间主要建设内容及方略

众创空间是一类新型的创业服务平台,比较强调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和开放性。结合艺术院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重点在空间平台、项目内容、导师队伍、创业环境和管理运行机制等五方面下功夫,与合作机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凸显艺术特质,面向艺术类在校生和新近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指导和项目孵化专业化服务,使之成为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强大引擎。

(一)空间平台建设

空间平台建设是众创空间建设的基础。艺术院校众创空间要以物理空间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供与之匹配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师生创客们愿意去并能获得创业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和场所。空间平台建设需要结合院校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着重考虑空间布局、网络环境、办公和商务配套服务等几方面,彰显出院校风格,突出艺术气息,做到格局合理、环保温馨,配套设施与服务完备有效。

空间布局方面,结合院校学科专业类型和创业意愿学生人数等实际情况,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和提高综合效益角度来考虑,空间规模不宜过大,可集中也可分散,最好能有效利用闲置的实验室、琴房、学生活动室或其它场地改造而成,内部构造可根据入驻项目和团队需要“拼装组合”,设施布局上尽可能人性化并凸显文化创意特征。

网络环境方面,众创空间本来就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优质便利的网络环境支持无疑是众创空间建设的一项标配要求。艺术院校现有的网络环境总体良好,不仅校园网速快,一些院校还开通了无线网络服务。因此,艺术院校众创空间的网络环境支持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反倒是可以便捷地共享很多校内的网络信息资源。

办公和商务配套服务方面,除基本的办公家具外,还应配备电脑、电话、打印机、复印机等常规用品。其他满足小众化、个性化需求的商务配套服务,如海报打印、宣传品设计制作、光盘刻录、录音摄像、网站制作等,可提供社会化的外包商业服务。此外,众创空间平台最重要的创业孵化支撑服务,如创业项目前期的工商、财税、融资信贷、法律咨询等方面需求,艺术院校可寻求与相关咨询管理公司、基金风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化专业机构合作,有效解决商务配套服务短板问题。

(二)项目内容建设

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是众创空间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当前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大力建设众创空间,但“有店无客或创客参与度很低”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造成一些众创空间成为闲置空间。[5]因此,艺术院校在建设众创空间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项目内容建设,有效防范空间运行后出现项目匮乏、门庭冷落的现象。

1.拓宽渠道建立项目库。

艺术院校的师生在日常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以及艺术实践中都会产生很多可付诸创业实践的项目。除此,还应跟踪调查近几年的毕业生和与学校联系交流密切的社会相关人士,积极搜集他们构想的适合艺术院校众创空间需要的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艺术院校特点,根据候选项目的学科专业特性,区分出核心项目、重点项目、外围相关项目等不同类别;根据项目价值、可行性等指标,评估出适宜创业孵化的优先等级。项目库建设要程序规范,要注意保护项目主创人员的合法权益,项目基本信息应尽可能完备,并力求逐步提高项目的含金量、效益价值和示范性。

2.注意项目培育和前期指导。

对在校师生提出的适宜创业的候选项目,应积极协调组建项目团队,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充分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和项目创新创意策划,不断明确项目的意义、内涵、目标、实施方案等。此外,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艺术创意策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以及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应予以重点关注和培育,创造条件、排忧解难为其走向创业实践提供针对性的前期指导,积极争取有条件基础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3.考虑项目关联性和互补性,尽量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

入驻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应符合艺术产业链生态分布要求,比如围绕艺术创作、艺术经纪、艺术教育、艺术展演、艺术传播、艺术衍生品等进行串联,项目之间能开展合作和优势互补,或是提供配套服务,有利于提升众创空间企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竞争力,形成良好的艺术项目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创业项目企业孵化成功率,促进众创空间长久持续良性发展。

(三)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是众创空间建设的引擎。高校众创空间主要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而学生群体创业会遇到诸多困难。据有关调查显示,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具备的素质,排在第一位的是“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80. 9%)”,其次是“优秀的管理及领导艺术(69%)”。而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障碍则是:(1)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70. 2%),(2)资金不足(58.3%),(3)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开拓市场困难(44%),(4)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41.7%)等几方面。[6]因此,针对高校在校生以及新近毕业生缺乏创业实战、人脉资源和商业事务处理经验的现状,非常有必要为众创空间及其入驻项目团队配备创业导师,提供政策法规、项目策划、商业运作、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推广、品牌维护等多方面的咨询解疑和针对性指导。艺术院校众创空间应配备一支专兼职结合、兼职为主的导师团队。根据需要,可聘请校内外相关艺术专业领域行家和校外企业创办人、高管共同组成,通过讲座、面谈、邮件、评审咨询会、即时聊天工具等方式途径提供指导帮助。

(四)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是众创空间建设的生命保障线。好的机制能够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平衡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能够促进众创空间良性运转并孵化出好项目、好团队。

1.管理体制上主管校领导统筹,职能部门日常负责,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艺术院校限于机构人员相对较少的现状,众创空间大多可由主管学生就业创业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决策,日常运营办公可以和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合署办公。但要确保众创空间运转顺畅,常常离不开教务、学工、国资后勤、保卫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部分二级院系的协助和支持,故此,可以设立众创空间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校领导召集。

2.坚持公益性运营,推行准市场化管理。

艺术院校设立的众创空间,主要是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和便捷服务,是其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因此众创空间运营必须坚持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众创空间运营也需要强调效益和产出。众创空间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不是说所有资源和服务都免费,而是应推行准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众创空间提供的一些资源或服务项目应合理收费(前期可从象征性收费开始),最好能实现自给自足、收支平衡。这样既有助于确保众创空间的持续运营,又显示了其政策扶持性和资源服务耗用的公平性。

3.抓好内部运营制度建设,形成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

众创空间的运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驻项目的运营情况。因此,众创空间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内部运营制度建设,不断拓展创业相关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水平,与入驻项目一道发展共赢。

(1)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库遴选制度,项目孵化分类分级(优先级级)制度,入驻项目跟踪及年度运营绩效审查制度,项目终止、转移、迁出管理制度等。同时,要强化合同契约管理,与入驻的每一个创业孵化项目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有较为明确的违约解决办法。

(2)服务管理制度:包括服务的项目及办理流程、费用标准、时限要求等。同时,应强化服务质量,定期调查统计并公布服务项目满意度。在管理服务机制上要灵活、精简、高效,既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保护入驻项目创新性和独特性,又能在安全、消防等方面确保底线管理。

(五)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建设

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建设是众创空间建设的有力支撑,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两方面。

1.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氛围,提升关注度和关联度。艺术院校的众创空间及校内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验实训室、宣传橱窗、海报标语墙板、花坛雕塑以及网站空间等场所,都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育人环境和话题氛围。

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相关活动。除开设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外,还可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高管举办创业讲座、创业交流会,举办和参加艺术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组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不定期展示创新创业成果,认定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等。提高艺术院校师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热情,累积众创空间健康发展的源源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顺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趋势,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创业就业能力提升有机融合,建设具有院校特色的众创空间是理所应当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众创空间是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实践育人平台,围绕创业项目“产学研”融合互动,解决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生产和市场应用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出效果。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作为一类新型的校内企业孵化器,承载着创新创业试验田的功能,引导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在错误失败中历练成长,可以逐步解决无数艺术项目停留在创意构思阶段难以落地实施的现实困境,带动就业并丰富社会文化艺术产品与服务,汇聚文化艺术软实力的涓涓细流。艺术院校建设众创空间,首先要符合“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挖掘和凸显院校特质,施展学科专业优势,在空间平台建设基础上,重点抓住项目内容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关键要素,同时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1]李羡:《众创空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生活晨报》2015年4月17日。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11日。

[3]王子威:《众创空间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辅助创业服务》,《中国经济导报》2015年6月11日。

[4]廖济堂:《近八成大学生家乡创业》,《江南都市报》2015年6月15日。

[5]张玉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众创空间”》,http://www.tongjiemba.com/Info/Read/894,2015年4月22日。

[6]陶涛、王晓艺:《八成在校创业者认为交际能力最重要》,《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22日。

2016-02-29

J6

A

1008-2530(2016)02-0118-05

陈文贵(1979-),男,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副研究员(天津,300171);周名赫(1984-),男,天津音乐学院学工部政工师(天津,300171)。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众创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8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商周刊(2018年14期)2018-07-14 02:41:10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音乐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 01:02:06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
杭州科技(2015年2期)2015-02-27 15:27:25
莫借众创空间之名装神弄鬼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