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勇
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陈会勇
我国的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鉴于此,教师如何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走近古典诗词的内核,去感受和发现诗词传递出来的独特魅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润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因此,诗词鉴赏成了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那么,诗词教学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达到育人的效果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些感悟,希望对古典诗词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吟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活态,它能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吟诵历来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和大前提。吟诵,重在诵。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吟诵。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吟诵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对美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其产生对诗意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诗词的情感是借用韵律节奏的外在形式,通过一定的方式意象组合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更好地将作者的情思以整体的方式诉诸人的感觉、直觉,使鉴赏者得到最深切的体验。如李煜的《相见欢》用了一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几乎是一韵一顿,勾画出了作者凄婉欲绝的感情。如果在吟诵中诵出了这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就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诵,可以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起到润养身心,化育灵魂的作用。
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为作者在创作诗词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鉴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典诗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入境。鉴赏诗词,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如,鉴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鉴赏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没有想象,诗词就不能飞翔。如实地描绘得再好,也只能得其“形”,而不能传其“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开拓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在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诗的意境、情感就自然得到了把握,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词的意境,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如鉴赏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可以用慢镜头的形式,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画面展示出来,学生不但因之胸怀阔朗,而且容易体会当年作者那种燃烧着的激情,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随着教育的方向、对象、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诗词教学策略,让学生轻松迈入古诗词的艺术殿堂,在诗词鉴赏感悟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与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将乐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