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海英, 邱思文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汉语国际推广语境中的中国民间故事
齐海英, 邱思文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分析了中国民间故事在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探讨民间文学艺术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策略和规律,寻求民间文学艺术与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恰切结合点,对促进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 国际推广; 民族文化; 民间故事
1.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民族文化
汉语言习得是构成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要素,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汉语言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汉语国际推广活动和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不解之缘。“前些年, 国内关于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是纯粹的语言问题还是同时也是文化问题,曾经有过一些讨论。事实上, 对外汉语教学不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 它无法离开文化。因为从根本上说,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是文化赖以构建和传承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而语言本身又是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映像,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111-116就语言习得方面来看,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属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如果把汉语言习得仅仅局限于语言自身领域内,并不能获得良好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这已被汉语对外教学多年的实践证明。
从汉语国际推广活动接受者这一角度思考,大部分汉语学习和接受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掌握一种语言,而是想以汉语作为媒介和手段,来体验性地了解和认识中国,验证头脑中先在性预存的中国印象。一个国家或民族被人感知的根基在于它独特的文化身份。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由其历史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集合体或复合体构成。对异于本民族的“他者”印象只能通过具体文化要素的体验来获得。所以,民族文化便成为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目标性要素。“从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这种实际的需求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心工作是以汉语为载体和媒介,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介给全世界。”[1]111-116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推介在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 民族文化与民间故事
民族文化是民间故事生成的母体和土壤。我国有56个民族,民间故事历史久远、储量丰富,多角度、全方位折射出带有普遍性的民族情感、愿望、伦理、道德准则、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同时也体现着民族群体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故事堪称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象化的艺术结晶体,从中可以体察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思维特性、历史变迁、政治经济状况、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总之,人们从传统的民间故事中可以审美地体验到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人类生存的五味杂陈。当然,民间故事在艺术化地呈现和展示民族世代相承的优秀、积极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存在某些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念或习俗,如某些陈腐的生活方式、消极的心理和情感定势、历史累积的、有悖于人性的精神负荷等。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它完整地展示了民族文化所有的蕴涵。因其诞生于民间,所以这种表征和展示带有更生动、更真实的特色。
3. 汉语国际推广与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用于汉语国际推广活动能够促进汉语习得者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发展。①民间故事的叙事话语简朴生动、情趣盎然,富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②民间故事能够丰富学生的表象世界。广大民众在民间故事中塑造的众多形象,如神仙、精灵、帝王将相、能工巧匠、平凡民众等,以及悬念丛生、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民间故事的非完全写实化,甚或夸张化的叙事中,许多社会人物被神化了,自然界的事物被人化了,故事内容较之案头阅读的书面文学作品传奇和虚幻色彩更浓。把中国民间故事融入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把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中华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思维习惯展示给学生,能消除学生学习汉语时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思维和意识障碍。
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和映像。在民间故事中,民族文化以极其鲜活的生存化、情感化、体验化、具象化、原生化、趣味化的诱人姿态呈现出来。从民间故事中接受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比直接宣讲抽象的文化概念和范畴具有更大的易理解性和便利性。故此,丰富多彩,极具审美品格的民间故事成为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推介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角之一。
民间故事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实践角度来说,这二者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似乎并不存在语言习得与文化传播这样互不干涉的两个领域。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是共时共体地交融在一起的。本文在这里划分为两个方面是出于理论讲解的考虑和需要。
1. 有助于提升语言习得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里的“说”和“读”,指的便是学生讲汉语的能力。而在“说”和“读”中,最见功力、习得难度最大的是“说”,“说”是对所掌握某种语言的所有语法、语用知识的综合化、技能化、灵活化、情境化运用。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进行实际的生活交流。“说”得好坏优劣的衡量标准在于“他者”的接受效果。如果想让“他者”清晰、准确、明了地接受,换一句话说,就是完全能听懂,而且听得比较舒服不别扭,那么“说”必须要满足如下语用条件:①最大程度接近该语言日常生活用语的表述特点和风格;②所用的语汇(包括肢体、表情语言)要符合该民族文化及民俗方面的褒贬禁忌习惯;③语音要尽量与这种语言所属国民众的发音习惯相吻合。这些语用条件在以民间故事为教学质料的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实现。
民间故事往往采用程式化的叙事方式去强化结构、稳定情节, 使故事在多人的传承中基本保持原貌。在情节的发展中,同样或类似的事情要反复呈现多次。故事中的时间、地点多是:“很早很早以前”“从前, 在某座大山里”等较虚化、含混的表述方式。人物大都采用社会通用的符号化的称谓。民间故事这种基本固定的结构, 类型化的故事, 定型化的人物、情节, 能使故事讲述者较容易记忆故事情节,也可以用固定的格式“旧瓶装新酒”, 以不变应万变地去演绎新的故事。民间故事程式化的叙事特征在汉语习得者的学习中恰恰成为减少接受难度的便利条件。“旧瓶”式的表述形式能不断地唤起学生似曾相识的语言表述认知感,并使这种认知感在不断地重复中转化为具体的表述能力。同时,“旧瓶”所盛“新酒”又能使学生在“温故”中不断获取新的活态语言和文化意蕴。
“由于民间故事是口头讲述, 由群众广泛传承,集体创作,所以它的语言就比较特殊 ,它用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书面语、又不同于日常口语的口头文学语言。”[2]笔者在文中探讨的民间故事语言特色并非是其语言特色的全部,只是对其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质料相关的一些特色进行分析。从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看,民间故事值得关注的语言特征如下:
(1) 生活话语艺术化。民间故事的叙述必然是生活话语,即口语化的语言, 这是民间故事叙述语言的最基本特征。但同时这种生活话语又是具文学色彩的语言。民间故事讲述是人类具有娱乐、审美、教育功能的精神活动,注重叙述的效果。为了使叙述产生良好的效果,讲述中叙述者很注重语言加工,比如词语的遴选、句法结构的调整、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使它比生活话语更具文学意味和审美感染力。当然,语言的修饰与加工在民间故事讲述者那里可能是非自觉行为,讲述者只是主观上想把故事讲述得更生动、形象,一些方法是用而不觉的。因为传统民间故事的讲述对象往往是孩童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故讲述者必然要考虑如何能使故事内容牢牢地吸引观众。在经过故事整理者按照故事加工原则进行艺术润色的文本化故事形态中,其文学和审美色彩获得了更自觉、更丰富的体现。生活话语艺术化特征使民间故事的叙述语言成为汉语习得教学活动非常好的质料。
(2) 鲜活易懂性。民间故事的叙述话语具有极强的情感性、形象性和体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叙述话语便是民众生存状态本身。源于民众生存现实体验的民间故事叙述话语带有鲜活的生命力,具有无论文化层次高低,都能明白晓畅的易懂性。具有异族文化背景的汉语习得者对汉语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这样鲜活、形象、易于感知的语言教学质料会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习得效率。
(3) 讲述与接受的在场感。现场讲述的民间故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讲述者和接受者(听众),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互动关系。故事讲述者在叙述过程中,通过话语(包括表情、肢体语言)等时时保持与接受者(听众)的关联度,努力将接受者(听众)的注意力聚拢到故事讲述情境中,这样,故事叙述话语便具有了讲述与接受的在场感,比如第二人称的适时运用;富有悬念效果的疑问、设问句式的穿插;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或动作感的描述话语的采用,等等,都强化着故事讲述活动双边沟通与交流的氛围。
民间故事讲述者与故事接受者的关系似乎与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有相通之处。第二语言习得活动中的接受者,较之以母语讲述故事活动中的接受者,接受能力相当或偏低,所以,在第二语言习得活动中,同样的话语内容讲述方式会直接影响到话语接受者的接受质量。民间故事叙述话语所具有的讲述与接受的在场感有助于将汉语习得者的兴趣和关注点吸引到所学习的故事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说”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高层次目标,它要以丰富的词汇量和较熟练的语法为基础,在这些基础性语言习得环节中,也可以适时运用一些民间故事(此处“民间故事”取广义)达到深化或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2. 民族文化的传播功能
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汉语习得效果的好坏不仅在于学习语言本身,更在于对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认知与体验。很难设想,一个对中国历史、国情、民俗、民情一无所知的外国人会把汉语学得呱呱叫,即使他在理论上学通了,在实际交往中也可能出现到处碰壁,哑口无言的尴尬局面,甚或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奥博格在1960年提出的。他把这一概念界定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从表面看,“文化休克”发生的原因在于语言不通而形成的交际障碍,但这种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实际在于文化的隔阂和陌生。因此,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就要结合语言学习对中国文化有一个不求精深,力求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如果真正做到这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交往中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
谈到中国文化,令人感觉“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秋水》),难以望其项背,不知从何下手。汉语国际推广活动需在固定的有限时间内来进行,文化的推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传播应注重以下两方面内容:
(1) 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民族文化精神是对一个民族古往今来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活动高度理性化思辨的结晶,是极俭省的文字概括。对于一个异族文化习得者来说,认知一些文化概念和范畴本已艰难,要进一步体察其民族化的文化意蕴更是难上加难。在此情境下,运用一些本身带有浓郁民族精神元素的民间故事来了解这些概念和范畴会对其意蕴获得形象化、体验化的感悟,也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儒家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仁”“义” 等是除韩日外其他文化圈所没有的概念,在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与其做抽象的解说,不如用一些伟人、名人的民间传说,如冯谖客孟尝君、关公践行“义”字的小故事等,帮助外国学生体验化、形象化地理解其深刻内涵。蒙古族民间故事《额吉教子》[3]讲述了一位寡居的蒙古族母亲用“善意的谎言”使顽劣懒惰的儿子品尝到“勤奋”带来的“甜果”,从而一改旧习,重振家业。这样一则故事,会使汉语习得者对“勤劳致富”的传统品德有更真切的理解。
(2)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大体包含如下方面:物质生活民俗,如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等;社会生活民俗,如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等;精神生活民俗,如游艺民俗、民俗观念等。
异民族的语言习得者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较陌生,也难于理解,如果能用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加以解说,会引发汉语习得者的接受兴趣。如向汉语习得者介绍中国元宵节这个民族节日时,可以借助《元宵节的传说》[4]进行情趣化讲解,使汉语习得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知和感悟此民俗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的积淀,精心筛选适宜的民间故事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实施材料,可以在汉语习得者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他们能够接触、体验、理解、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为其提供接触中国社会的机会,淡化价值观的直接碰撞,润物细无声地向留学生表达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是提升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的有效途径。”[5]
1. 原生态故事言说情境的复现
民间故事是语言习得与文化传播的得力手段和载体,要想使民间故事在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获得理想效果,需故事转述者能尽量复现原生态故事言说情境。
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故事应该是处于讲述者与接受者构成的互动情境中正在讲述的故事。民间故事的构成要素除表意的话语外,还应包括语气、语调、表情、肢体动作等。所以要想使民间故事在接受中得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必须努力还原原生态的故事言说情境。在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活动的主持者或讲述者应具有绘声绘色讲述故事的能力,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感染和吸引接受者。在接受者具有了一定感受民间故事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采用情景游戏等方式帮助汉语习得者加强记忆。
2. 民间故事芜杂文化内蕴的取舍与辨析
民间故事的整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杂糅体,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时代语境中会产生不同是非对错的接受判断。在选取施教材料时要拓宽视野,进行合理的取舍,剔除糟粕性的民间故事。如一些歪曲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维护腐朽封建制度,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观,提倡好逸恶劳,宣传宗教迷信等民间故事作品。
传统民间故事生成于遥远的历史年代,其主题或意蕴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有密切关联,在解读一些传统民间故事时,需要对其主题和意蕴加以历史性的辩证思考。比如有研究者对“穷人最聪明、非穷人最愚蠢”为主题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所进行的辨析与探讨[6]。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代代传承下来的, 劳动人民从本阶层立场出发, 借助故事反映自己的情感、愿望,同情、赞美自身,同时对与自身阶层对立的富贵阶层表达愤恨和蔑视,这是合乎情理的,也是社会底层广大民众对自身尊严的一种维护,正如许金声先生所指出的:“如果社会提供了均等的竞争机会,人们的自尊需要就可能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来;如果社会结构没有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 人的自尊需要就往往以一种消极甚至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7]
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种复杂的存在, 穷人与聪明、非穷人与愚蠢是难以绝对画等号的。所以,在运用这些民间故事时,有必要对其主题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条件作一些简要的解说,这样可以避免理解上的误读和歧义。
3. 避免触犯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民族文化禁忌
世界各民族因环境、生计、心理、宗教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禁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这些禁忌文化已深深根植于各民族民众的观念意识和言谈举止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存在物。在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中,不触犯他人的民族文化禁忌亦成为一种文化“禁忌”。“凡处于某一禁忌场域(taboo fields)中的人,不论他是否知晓禁忌,禁忌都对他起作用。故而必须‘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在一个禁忌网络十分严密的社区,倘若外来者因无知而有越轨之举,他也会受到当地人的斥责,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不管此人的身份地位有多高。”[8]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文化禁忌,如英国人忌讳山羊和孔雀,他们在观念中把山羊与“坏人”“不正经的男子”联系在一起;把孔雀与“灾祸”“自我炫耀”联系在一起。再如法国人忌讳核桃,意大利人忌讳菊花,美国人忌讳数字“13”,等等。民间故事是一种文学叙事,其中充满丰富多彩的,饱含浓郁情感倾向的自然、社会物象和事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实施者应在充分了解各民族文化禁忌的基础上,选择运用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使民间故事资源在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其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播方面的辅助功能。
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笔者的探讨虽以民间故事为对象,但也可由此推及到如民歌、说唱等其他民间文学艺术种类。从更宏观的角度说,笔者分析和探讨的是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与民间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论述的最终目的是引发人们对二者关系的关注和重视,力求寻求民间文学艺术与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恰切结合点。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汉语国际推广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民族文化”这样一个内蕴丰厚的范畴使二者发生了交集和密切的关联。
民间文学艺术在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应用策略和应用规律等问题的探讨,是发展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1] 朱瑞平. 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 2006(增刊1).
[2] 周新. 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策略[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1):11-13.
[3] 柳绍才. 蒙古贞民间故事[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162-164.
[4] 刘媛. 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大全集[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376-377.
[5] 张曦,黄晓嘉.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以江苏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370-374.
[6] 张冠华. 病态的自尊及其他:中国民间故事副作用之我见[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115-118.
[7] 许金声. 走向人格新大陆[M]. 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289.
[8] 万建中. 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361.
【责任编辑 王立坤】
Chinese Folk Tale in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QiHaiying,QiuSiwen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folk tale in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is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noticed. It considers that, discussing the policies and laws of Chinese folk tale in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and seeking the proper joint point of folk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activities of Chinese are important to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national culture; folk tale
2016-02-14
2015年沈阳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sdycxz2015006)。
齐海英(1963-),男,辽宁阜新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6)05-0606-05
H 19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