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兰, 石 勇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1)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
金英兰, 石 勇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1)
探讨了辽宁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了原因,提出了持续推动经济改革、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发展职业培训等对策。
辽宁省; 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李克强总理2016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1]。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对于推动辽宁省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辽宁省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本文略去了成绩部分,侧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力图提出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2014年辽宁省的城镇化率达到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28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除直辖市外)[2]。虽然城镇化为辽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但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城乡收入比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
辽宁省城乡收入比在2009年的时候达到2.65,为十年以来最高。2010年之后,我省城乡收入比略有下降,这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因素有关。2014年辽宁省城乡收入比为2.599,居全国第五位(除直辖市外),在东北三省中高于黑龙江(2.16)和吉林(2.15)。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省城乡收入比高于江苏、浙江,低于山东、福建和广东。可见,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未能与城镇化的水平相适应,见图1。
图1 2003—2014年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从历史数据看,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3.3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2014年的29 081.7元,增长79.05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5.2元提高到2014年的11 191.5元,增长59.43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从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看,2003—2014年的11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4 306.4元,到2010年已突破万元,2014年更是达到17 890.2元。可以看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十几年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远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见图1。
3. 农村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
恩格尔系数指在全部家庭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这个比重越小,说明生活越富裕。2014年辽宁省城镇居民生活人均消费支出为20 519.6元,食品消费支出为5 816.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 800.7元,食品消费支出为2 210.9元,城乡恩格尔系数均为0.28,见图2。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生活必然愈加富裕。但从城乡消费支出的绝对值来看,城乡消费差距仍较大,城镇生活水平高于农村。这和城乡收入差距有绝对关系。
图2 2000—2014年辽宁省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
1. 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缺少财产性收入
2014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55.84%,而农民的收入主要从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来,因此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必然较大(见表1)。2000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 691元,到2014年达到16 239.6元,增长了3.4倍,而同期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由1 353元增长到5 252.4元,仅增长了2.9倍。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但2014年农民以土地为主的财产性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23%(见图3),在全国各省区排名中仅列第15位,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表1 2014年辽宁省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来源 元
资料来源: 2014年《辽宁统计年鉴》。
2. 农民转移性收入比重低,社会保障不完善
辽宁农村转移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较低,也成为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辽宁省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由2000年的58元增长到2014年的1 342.1元,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5%上升到2014年的12.0%,而同期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5.0%。虽然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有所提升,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仍是农村居民的2倍(见图3)。相比城镇相对成熟的医疗、养老制度,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仍不够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农民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
3. 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转移难度大
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其整体的弱势地位。据调查,在辽宁农村中: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由2005年的每百户6人,增加到2014年的每百户9人;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由2005年的户均0.4人,增加到2014年的户均0.7人。但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仍不足1/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半数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难以满足城镇劳动力市场对专业型、技术型工人的需求,导致农民依靠自身技术增收难。
图3 2000—2014年辽宁省城乡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
4. 农村生产技术水平低,难以达到规模经济
目前,辽宁省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也不高,达到农业生产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的地区有限。2014年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粮食亩产量仅为361 kg,比上年减少93 kg,低于近十年来的平均水平。农业生产集约化不足,2014年辽宁农业机械总动力2 685万kW,比上年增长2%,增幅有所下降。同期,化肥施用量(折纯)比上年减少0.1%。缺乏农业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农业难以达到规模经济,农业和农业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尚不能使农民增收。
1. 巴 西
巴西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是重视收入分配,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长期的收入分配不公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发展。面对过度城市化及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巴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通过对贫困青年的教育扶持来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通过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设定招生比例等方式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入学率,从而大大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使贫富差距得以缩小。②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并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力度。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3]。
2. 日 本
日本在二战后实施的大力发展工业的国家战略,使城乡收入进一步拉大。认识到这个问题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实施了重新振兴农村的“造村运动”,开始走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①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入手,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设立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农产品行业协会等机构,帮助农民研发新产品并加速农产品的流通。②政府对农民开展无偿的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保持同步增长,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③实施了有效的农地改革政策。农地改革是将不在本地的地主的土地全部收购,其余全部征购的政策。这有效减少了地主的收入,从而使佃农的收入有所增加。④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从而逐步消除了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3. 美 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的压力。他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社会保障体系。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共同组成。对于低于社会贫困线的低收入者,由政府出资实施广泛的社会救济。美国的社会保险更具强制性,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其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更为广泛。尤其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如联邦养老保险这样的社会保险项目替代率更高,体现了其社会共担和再分配原则。同时,美国的商业保险也非常发达,联邦政府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大量的优惠政策。②美国政府自始至终对城乡协调发展很重视。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美国并没有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采取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政策,而是实施了“以工补农”的政策,利用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来扶持农业发展。这种方式快速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美国也非常重视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以保证农业的长期发展。同时,政府通过对农民减税并提高补助等手段减轻其负担,大大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因此,美国的城乡收入比从20世纪40年代起基本保持在2以下,并且逐步下降,21世纪以来始终保持在1.1~1.2之间。
1.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 依托核心城市群,提高城市辐射作用。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依托,由大城市为支撑点,由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共同构成的梯度化城镇网络布局。努力提高辽中南城市群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和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并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内陆人口向沿海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吸纳作用,进一步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和产业辐射扩散能力。
(2) 改革户籍制度,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辽宁省应逐步根据进城农民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村人口平稳有序地进城就业并定居。因此,应加快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全依附于城市户籍制度,形成了制度性歧视,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的制度壁垒,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可以先以小城镇和县域中心镇为试点,开放户籍制度,并以此为过渡,逐步开放大城市的户籍制度,通过渐进的方式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逐步将进城就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4]。
2. 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辽宁应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的土地得以顺利流转。允许农民以土地作为投入要素参与农业产业化,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直接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对于已经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仍然享有土地的收益权,农民可以通过合法经营和有偿转让的方式将土地出租出让,实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省政府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民宅基地流转机制,允许农民将宅基地按规定出租、转让或抵押,通过制定宅基地换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有效配置城乡住房资源。
(2) 建立土地市场,破解资金瓶颈。辽宁应进一步发展有形的土地市场,为农地市场交易搭建平台。在辽宁省内推广沈阳市于洪区土地流转服务新模式:①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系统”,进行地块信息查询统计,地块标注精确直观;②不断加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服务力度,多渠道搜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提升土地流转及签证工作的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土地流转规模;③由政府出面解决农村融资难的资金瓶颈问题,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与农商银行协商并制定风险补偿协议,使农民土地的抵押面积得以大幅提升,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3. 发挥政府财政职能,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1) 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辽宁应加强对农村公共财政的投入,扩大农村低保救济范围,逐年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政府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补贴标准;鼓励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提高县域内教育、卫生服务的标准和质量,加大对小城镇中心校和中心医院的建设;逐年增加预算内教育经费和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大市级财政对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 配套惠农补贴政策,提高农村转移性收入。辽宁应在国家的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①对国家给予的退耕还林补贴或扶贫款等进行配套补贴,费用由省及省以下地方财政按照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进行分摊。②在国家补贴没有涉及到的乡镇和农业产业上,由地方政府进行补贴。③效仿粮食直补的形式,尽量将化肥农药补贴、农机具补贴等直接补贴给农民个人,使农民直接享受到财政支农补贴,有效提高其收入。
(3)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转移。辽宁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①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数据库,通过信息平台使劳动力的分布、供给、需求等信息实现全省共享。②充分发挥劳务公司和中介机构在引导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促进作用,鼓励其免费为转移劳动力介绍工作岗位,并由政府按照岗位和人数给予一定补贴。③根据不同的就业情况,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中小城镇就业。
4. 依托产业结构升级,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1) 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要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为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目前已开展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逐渐深入落实至每个村镇,加强村镇之间的农业科技辐射力度。除了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政府更要鼓励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如用设施农业的技术手段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利用现代物流提供绿色农产品从乡村到社区再到餐桌的一条龙式的配送服务等。通过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2) 依靠优势产业转移,加快产城融合。应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优势,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战略指导下,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所以,可以通过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将生产环节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小城镇转移。如可将装备制造产业辅助零配件生产工序转移至新兴工业城镇,加快产城融合,带动更多农民在中小城镇落户、就业。
(3) 发展城镇服务业,提供就业机会。应加快以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结构性改革步伐,并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型逐步向中小城镇延伸。服务业的发展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城镇就业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鼓励中小城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5],以提高其工资性收入。
(4) 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就业、提高收入,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扩大消费,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政府应为农村居民创造与城镇居民平等竞争的创业环境,降低农民创业的门槛,简化一切手续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可以参照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出台针对农民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在税收等费用上予以减免。同时,拓宽农民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由政府与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成立农民创业投资基金,并与农商银行合作,开辟以农村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为农民自主创业扫清资金障碍。
5. 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
(1)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6]。应在发展城市职业教育的同时,将职业教育的另一个重心放置在农村。特别是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 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费用共担机制。整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优化配置城乡培训场所、教学设备和实习力量等培训资源,全面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引入民营培训机构,增强民办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与合作,使各渠道的职业教育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提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7]。农民工的培训费用应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摊。对于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技能普及型培训,应由政府牵头、培训机构负责,实行全免费的培训;对于一般性的劳务培训应由政府协调、企业付费;对于高技能、深造型的职业培训应以个人和企业为主体,实行费用共担。
(3) 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针对不同层次的进城务工人员,应建立起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对于新生代的农民工,主要进行基本的文化素质和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主要进行职业技能提升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于有创业意识的农民工,主要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及政策的培训。要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工取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收入奠定基础。同时,设立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培训,除义务教育外,应在职业教育上有所侧重,以保证新市民群体后续的素质提升[8]。
[1]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R/OL]. [2016-03-17].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2] 金英兰. 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助力城镇化建设[N]. 辽宁日报, 2015-01-20(005).
[3] 茂路. 国外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及启示[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37):32-38.
[4] 宋葛龙.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路径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 2012:108-110.
[5] 郭树清. 关于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采取的若干措施[J]. 当代财经, 2011(1):12-13.
[6] 倪光辉.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 人民日报, 2014-06-24(1).
[7] 王艳玲.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6):748-751.
[8] 钟宜. 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7(3):79-87.
【责任编辑 李 艳】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Liaoning Province
JinYinglan,Shi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rural-urban income gap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Liaoning Province are discussed. The underlying causes are analyze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promoting persistent economic reforms, strengthening system innovation of rural district, improving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broadening employment channels for farmers, developing vocational training, etc.
Liaoni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2016-03-08
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L13DJY077); 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3264)。
金英兰(1981-),女(朝鲜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6)05-0528-06
C 9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