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锅”
——兼谈语素搭配对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性

2016-11-18 05:1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炊具语素方言

楚 艳 芳

(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说“锅”
——兼谈语素搭配对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性

楚 艳 芳

(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翻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考查了“鼎”“镬”“釜”“锅”的用例和语素搭配,认为:“锅”的前身是“釜”;元明以后,“锅”逐渐取代“釜”成为普通炊具的称谓;“锅”与“釜”在形制、功用,以及隐喻繁衍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同中又有异,绝非简单的替换关系。

锅; 语素搭配; 汉语词汇

关于“锅”的来源及演变,学者们曾做过一些研究。如梁冬青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考察了“鼎”“镬”“锅”的历史演变。她认为:作为炊具,“鼎”“镬”“锅”具有历时演变关系。在唐代,“鼎”已被“镬”取代。宋以后,在中原地区,“锅”逐渐取代了“鼎”“镬”,成了炊具的主要名称[1]。徐时仪指出:“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语中的烹饪工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通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2]王绍峰认为:汉语中“锅”一词最早出现于隋朝翻译的佛经中,起初只是一个方言词,后来渐渐进入全民词汇,并认为“锅”的前身是“鼎”[3]。李福唐通过对近代汉语“锅”“镬”使用情况的考察,认为“锅”基本替换“镬”等词的具体时期应为元代,并指出“锅”的历史演变轨迹大致有三个阶段:萌芽期(唐以前)→发展期(唐宋)→成熟期(元以后)[4]。

要之,学者们对“锅”的考察,一般是对其前身及取代“鼎”或“镬”占据优势地位时间的探讨,大多认为“锅”的前身是“鼎”或“镬”,“锅”取代“鼎”或“镬”占据优势地位的时间则众说纷纭。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就“锅”的前身,以及“锅”与“釜”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

一、 从文献记载看“锅”的前身

有学者认为“锅”的前身是“鼎”或“镬”。然而,“鼎”“镬”一般形制较大,且为烹饪肉食所用的器具,只有“釜”与“锅”的形制、功能相似,是普通炊具的称谓。因此,笔者认为,“锅”的前身应当是“釜”,这可以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找到证据。

1. “鼎”与“镬”

《说文·鼎部》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早期有陶鼎,商周时期,青铜器出现,又有了青铜鼎。鼎(尤其是青铜鼎)并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使用的食器,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器物之一。周海鸥指出:“鼎最初被作为煮肉的食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祭祀专属的礼器,用以祭天祀祖,并作为贵族死后的随葬品之一。……鼎也因体积庞大、材质厚重、不易移动等特点,逐渐演化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重器。”[5]

“镬”是“无足鼎”,是古时煮肉及鱼、腊之器①。如《吕氏春秋·察今》中有:“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镬”在产生之初是配合“鼎”使用的,即先在镬中把肉煮熟,然后放入鼎中。王学泰认为:“因为铜鼎足大底厚,烈火烧时容易受热不均,这样作为合金的青铜中的锡就不免会首先熔化了流出来,损坏鼎足,甚至使之折断。如果在隆重的宴享中出现这种现象,是被视为不祥的预兆的,必须尽力避免。因此在讲究排场的祭祀或宴享活动中,如必须要有‘鼎食’这个环节,那么往往是在镬中把肉煮熟,然后再盛入鼎中。鼎只起了容器作用,而非炊器了。”[6]22“镬”与“鼎”的功能大体一致,只是“鼎”有三足,而“镬”无足。

要之,“鼎”“镬”最初并非老百姓平常所使用的炊具,它们多用来煮肉,且一般来说体积较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鼎”“镬”有时也可以泛指“锅”,但从本质上来讲,“鼎”“镬”与现在普通称谓的“锅”有着很大的区别。

2. “釜”与“锅”

“釜”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之物。《诗经·召南·采蘋》有:“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毛传云:“湘,亨也。锜,釜属,有足曰锜,无足曰釜。”“釜”为古炊器,也作“鬴”。《说文·鬲部》云:“鬴,鍑属。从鬲,甫声。釜,鬴或从金,父声。”“釜”为敛口圆底,或有二耳。其用如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王学泰指出:“‘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前三种都是煮食用的锅子,区别是釜底部无足,鼎有三个实心足,而鬲有三个空心足。……甑像底部有许多小孔的陶盆,其作用相当现在用以蒸饭的笼屉,可置于釜上或鬲上配合使用。”[6]12可见,“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烹饪器具,可以烹煮各种食物。“甑”类似现在的蒸笼,它配合“釜”使用。“釜”在新石器时代为陶质。王仁湘指出:“陶釜的发明在烹饪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来的釜不论质料和造型产生过多少次变化,它们煮食的原理却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许多其他类型的炊器几乎都是在釜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成的。”[7]商周以后,随着青铜器的发明及冶铁技术的成熟,又有了铜釜、铁釜等金属制作而成的釜。当铁器被广泛使用之时,由于铁釜制作成本低,而且坚固实用,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具。

《方言》卷九记载:“盛膏者乃谓之锅。”“锅”的早期意义应该是盛膏器,“膏”即为油脂。如《礼记·内则》:“沃之以膏曰淳煞。”作动词则有“注油脂使其润滑”义。如唐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中有:“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可见,“膏”经常用来润滑车,以至于车施膏之处“车釭”也被称为“锅”了。《方言》卷九还有:“车釭,燕、齐、海、岱之间谓之锅。”清钱绎《方言笺疏》云:“膏施于车釭,故釭亦得锅名。”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器》云:“凡铁之中空而受枘者谓之釭。”“膏”不仅用于车,还常常在烧饭时放在锅里作为传热介质或调味料。车釭需要“膏”来润滑,故车釭可以被称作“锅”,而炊具需要“膏”作中介传热,故炊具亦被称作“锅”,二者异曲同工。此外,由《方言》的“燕、齐、海、岱”(冀鲁一带)可以推测,炊具被称作“锅”最初应当也是北方方言的用法,此时普通炊具的通语应当还是“釜”。“锅”作炊具的较早用例是在东晋时期,如《说郛》引徐广《孝子传》云:“吴人陈遗为郡吏,母好食锅底焦饭。”值得注意的是,徐广是东莞姑幕人,即今山东省莒县一带。毋庸讳言,北方方言自古以来使用范围较广,使用人口较多,可以说是强势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人口迁移、语言接触等影响,北方方言表示炊具的“锅”逐渐扩展,进而进入通语当中,成为普通炊具的称谓。

3. “釜”“锅”的典型用法是普通炊具

从“鼎”“镬”“釜”“锅”的历代文献用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典型用法,具体用例情况如表1。

表1 “鼎”“镬”“釜”“锅”历代文献用例表

续表1

朝代文献鼎用例总计普通炊具镬用例总计普通炊具釜用例总计普通炊具锅用例总计普通炊具元全元杂剧2060310339797全元南戏200112177明三国演义310202255西游记12000009898清儿女英雄传21000853217红楼梦25000111212

由表1可知,从先秦到明清,“鼎”“镬”(尤其是“鼎”)的文献用例都不少见,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炊具却一般既不用“鼎”也不用“镬”,而是用“釜”或“锅”。从先秦开始,“釜”就用来表示普通炊具。到了唐朝,“锅”开始有了普通炊具的用法,但在唐宋时期,“釜”仍是普通炊具的典型用法。到了元朝,“锅”基本取代了“釜”,占据了优势地位。从元朝到明清,一直到现代,“锅”依然保持其优势地位。面对现代琳琅满目的炊煮用具,“锅”又成为炊煮用具的统称。从老百姓日常炊具这一用法来看,“釜”与“锅”用法基本一致,“锅”的前身应当是“釜”。大概从元朝开始,“锅”逐渐取代“釜”,占据优势地位。

总之,关于“锅”的前身,有“鼎”说,有“镬”说。然而,“釜”与“锅”在形制及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锅”的前身既非“鼎”也非“镬”,而是“釜”。此外,还有“釜锅”一词可以用来泛指炊具。如《明史·鞑靼传》有:“蕃以金、银、牛马、皮张、马尾等物,商贩以缎、布匹、釜锅等物。”清郑燮《音布》有:“昨遇老兵剧穷饿,颇以卖字温釜锅。谈及音生旧时事,顿足叹恨双涕沱。”这些也都可以说明“釜”与“锅”关系之密切。

二、 从语素搭配看“锅”的前身

因为汉语“语素清晰,词不清晰”,所以语素研究对汉语研究意义重大,可以从语素搭配的角度入手来看“锅”的前身。

先来看“鼎”。“鼎”的社会功能也可以在以“鼎”为语素构成的语词中体现出来,如“钟鸣鼎食”谓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豪华。“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三牲五鼎”指盛馔佳肴,也可以指丰厚的祭品。“钟鼎之家”谓富贵宦达之家。以上词语均可说明“鼎食”之奢华。又如“鼎业”指帝王之大业。“鼎甲”可以用来指豪族大姓,也可以用作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此外,还有“鼎力推荐”“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均可证明“鼎”具有“大”与“重”的核心义。

再来看“镬”。“镬”的形制及功能在由它作为语素构成的词语中也可窥其一斑,如“牲镬”指古代烹祭牲用的大锅。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视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粢”*郑玄注:“镬,烹牲器也。”贾公彦疏:“省牲镬者,当省视烹牲之镬云。”,“汤镬”指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镬釜”指“大锅”。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笨麹并酒》有:“用小麦不虫者,于大镬釜中炒之。”*石声汉注:“镬釜,大锅。”此例“镬釜”前亦有“大”修饰。

由此可见,由“鼎”“镬”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词语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并不密切,这也可以间接说明“鼎”“镬”的基本功能与“锅”可能不太接近。通过分析比较发现:“锅”的功能与“釜”基本一致。“釜”与“锅”的隐喻繁衍情况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同样也可以说明“釜”与“锅”的密切关系:

(1) 由于“釜”“锅”是典型炊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它们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中很多都与“生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二者隐喻繁衍的重要方面。由“釜”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如“釜中生尘”“釜中生鱼”谓生活贫困,断炊已久。“轹釜待炊”谓刮锅有声,等待烧火做饭,形容生活艰难。由“锅”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如“等米下锅”形容境况很窘迫,“拔锅卷席”比喻带走全部家当,“扫锅刮灶”谓倾其所有,“砸锅卖铁”比喻竭尽所有,“揭不开锅”谓断炊。总之,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饮食,饮食又离不开炊具,人们提到生计、生活之时常常会想到饮食,想到饮食之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炊具,而炊具的典型成员“釜”“锅”更容易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因此,与“釜”“锅”等炊具相关的词语可以用来喻指“生计、生活”。这是“釜”“锅”最重要的隐喻繁衍模式。

(2) 锅的功能是烹饪。提到锅,也会使人联想到其功能——加火烹煮,因此一些以“釜”或“锅”为构词语素的语词具有“情况紧急、危险”之义。由“釜”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如“鱼游釜中”谓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釜中之鱼”比喻不能久活;“釜鱼幕燕”谓生活在锅里的鱼、筑巢在帷幕上的燕,比喻处境极不安全;“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由“锅”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如“油锅”常喻险境;“热锅上的蚂蚁”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油锅上的蚂蚁”形容心里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釜”“锅”的功能是烹饪,如果有生命之物(如鱼、蚂蚁等)进入炊具当中,则意味着失去生命,意味着被烹煮,它们陷于紧急、危险的境地。

(3) 由于“釜”“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它们也经常被用于俗语当中,形象生动地传达某种抽象概念。如“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戳锅漏”指暗中捣鬼的人;“揭锅”谓掀开锅盖,喻揭示结果或秘密;“连锅端”喻指全部除掉,彻底解决;“一锅煮”谓对不同事物不加区别,一般对待和处理;“一锅粥”犹一团糟,形容极其混乱。

可见,与“鼎”“镬”通行于上层社会不同,“釜”与“锅”则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笔者认为:“锅”的前身是“釜”,二者形制相似,且使用的人群、社会功用及由“釜”“锅”的隐喻繁衍(说明二者有着相似的深层隐含义)等都具有一致性。从古至今,炊具典型成员的材质特点(普通、经济实惠)及功能特点(一般炊煮)并未发生过实质性的变化,而其称谓却发生了变化。近代前期及以前,炊具的典型成员称“釜”;从近代后期开始,“釜”逐渐被“锅”取代。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锅”已经完全取代了“釜”成为炊具的典型成员。

综上所述,分析词语的语素搭配关系不仅可以知道该词的早期意义,还能够深入了解语素的意义及其历时演变情况。语素搭配研究对汉语研究(尤其是词汇研究)而言,意义重大。以往的研究对语素搭配的关注远远不够,以后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三、 “锅”与“釜”的同中之异

元明以后,“锅”逐渐取代了“釜”,成为人们对普通炊具的称呼。“锅”与“釜”在形制、功用,以及隐喻繁衍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同中又有异,绝非简单的替换关系。下面从“釜”和“锅”的繁衍情况来看二者的不同之处。

1.“釜”“锅”的繁衍

“釜”和“锅”除了具有上文提到的相似的繁衍情况外,它们还有着各自不同的繁衍情况。

首先看“釜”。作为炊具典型成员的“釜”,它必然是千家万户都在使用的普通炊具,其材质必然是最经济实惠的。由于“釜”的材质普通又经济实惠,“釜”可以喻指“粗俗、低下”。如“瓦釜”本谓陶制的炊器,在古代可以用作简单的乐器,后以指粗俗的音乐或平庸的事物;“瓦釜雷鸣”喻庸才显赫。“釜砾”指瓦釜与砂砾,又可泛指廉贱之物;“戛釜撞瓮”谓刮磨锅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之音。

其次看“锅”。由于“锅”是厨房中的重要物品,故以“锅”作为构词语素所构成的一些词语可以用来代指“烹煮食物”或代指“厨房”。如“熬锅”指做菜;“烧锅”可以泛指烧菜做饭;“上锅”谓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熟;“当锅”可以指“烧饭、料理炊事”;“开锅”指起火做饭;“锅房”“锅屋”指“厨房”等。

锅或者锅底呈黑色,如“锅灰”是锅底的烟灰。左齐《唤醒了的山城》中有:“墙壁、门板、竹片也成了我们的标语牌,锅灰、木炭成了墨汁的代用品。”“锅烟”谓锅底上的烟灰。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中有:“石灰刷个白地子,用锅烟子写标语。”还有“锅底”谓锅的底部与烟火直接接触的一面,颜色漆黑。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中有:“满天乌云,阴得如锅底一般。”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隐喻。如“锅铁脸”谓青黑脸皮;“黑锅”比喻不白之冤,“背黑锅”比喻蒙受冤屈或代人受过。

由“锅”作为构词语素,还可以构成像锅一样的东西的词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外形与锅具有相似性。人驼背,其形状犹如锅一般,因此驼背也可称为“罗锅”或“背锅”。第二,功能与锅具有相似性。如“烟袋锅”(也作“烟锅”)谓装在旱烟袋一头的金属的碗状物;“旱烟锅”谓旱烟袋。

2. 差异的原因

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即使是同一种现象在古今汉语中的表现也可能不尽相同。”[8]造成“釜”和“锅”的这些不同,是由于古时“釜”虽然是日常生活必需的普通炊具,但它一般不用作炊具的泛称。“釜”的材质较普通,因此可以喻指“粗俗、低下”。而“锅”却逐渐成为炊具的泛称,比如现在各种各样的煮食工具都可以叫“锅”,或者在“锅”的前面加上修饰语,构成“蒸锅”“炒锅”“高压锅”“平底锅”“电饭锅”等。作为泛称的“锅”,其材质可好可坏,就无法引申出“粗俗、低下”义了。另外,泛称的“锅”也大大增强了其使用范围,在人们的认知中也更加根深蒂固,从而产生了诸如“烹煮食物”“厨房”“黑锅”“像锅之物”等“釜”所没有的隐喻繁衍。

所以,“锅”作“炊具”其前身为“釜”,元明以后,“锅”逐渐取代“釜”成为普通炊具的称谓。然而“锅”并非是对“釜”的完全替换,二者同中有异。

四、 余 论

由表1可见,虽然历代“鼎”“镬”(尤其是“鼎”)的用例都不少见,但几乎没有用作普通炊具者(尤其是“鼎”)。然而现代闽方言(如福州、雷州、海口、建瓯、厦门话等地)有将普通炊具称为“鼎”者[9],吴方言(如宁波话等)、客家方言(如梅县话等)、粤方言(如东莞话等)有将普通炊具称为“镬”者[10]。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由此让人感觉“锅”的前身也可能是“鼎”或“镬”。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用作普通炊具的“鼎”或“镬”应该一直都是方言用法,从始至终都并未进入通语当中。炊具是基本词汇中的成员,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因此“鼎”或“镬”在这些方言当中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炊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共同语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生的炊具名称。对于这些新生的名称,闽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等也是用“锅”作为中心词,如“电炖锅”“高压锅”等,这是共同语对方言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锅”可能也会慢慢取代方言用法。此外,方言调查及翻检各类方言词典发现,现代方言有“鼎”“镬”作普通炊具的用法,而“釜”却基本没有作普通炊具的用法*仅扬州部分地区方言称覆盆形的锅盖为“釜冠”,似乎有一定的联系,但普通炊具亦不称“釜”。,这也间接说明了“锅”是在共同语的层面对“釜”的替换,“锅”的前身应当是“釜”。

[ 1 ] 梁冬青. “鼎”“镬”“锅”的历时演变及其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4):23-26.

[ 2 ] 徐时仪.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察[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2):1-4.

[ 3 ] 王绍峰. 说“锅”及其他[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4-5.

[ 4 ] 李福唐. 近代汉语常用词锅、镬考[J]. 理论界, 2009(2):148-149.

[ 5 ] 周海鸥. 食文化[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9.

[ 6 ] 王学泰. 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 北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 7 ] 王仁湘. 饮食与中国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

[ 8 ] 楚艳芳. 试论汉语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象[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230-233.

[ 9 ] 李荣.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Z].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309.

[10] 李荣.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六卷[Z].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6282.

【责任编辑 刘晓鸥】

Study on “Guo(锅)”: Also on Importance of Study on Morpheme Collocation of Chinese Vocabulary

ChuYanf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e cases and morpheme collocation of “Ding(鼎)”, “Huo(镬)”, “Fu(釜)”,“Guo(锅)”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literatures. It considers that, the predecessor of “Guo(锅)” is “Fu(釜)”. After Yuan and Ming dynasty, “Guo(锅)” has been took the place of “Fu(釜)” gradually. On conformation, function and metaphor multiply, “Guo(锅)” and “Fu(釜)” is consistent. Bu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not a simple substitution.

“Guo(锅)”; morpheme collocation; Chinese vocabulary

2016-07-03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093)。

楚艳芳(1982-)女,河北阳原人,浙江传媒学院讲师,博士。

2095-5464(2016)05-0617-05

H 139

A

① 《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孙诒让《周礼正义》:“注云‘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者,《说文·金部》云:‘镬,鑴也。’《淮南子·说山训》高注云:‘无足曰镬。’《士冠礼》郑注云:‘煮于镬曰亨。’又《特牲馈食礼》‘亨于门外东方,西面北上’。郑彼注云:‘亨,煮也。煮豕、鱼、腊以镬,各一爨。’《少牢馈食礼》有羊镬、豕镬。是镬为煮肉及鱼、腊之器也。”

猜你喜欢
炊具语素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炊具市场的新玩法与新赛道
论炊具的质量检测与市场环境的关联性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化学知识在厨房中的运用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