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新视域
——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探析

2016-04-04 08:11:35孔海燕毕宪顺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诺丁斯关怀伦理

孔海燕 毕宪顺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新视域

——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探析

孔海燕毕宪顺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264025)

美国当代女性伦理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者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关怀理论,她强调关怀是一种关系,尊严和幸福是关怀的核心,平等和理解是关怀的前提。在物质至上的经济时代,这种对己、对人、对物都指向真正幸福的生活哲学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提供了参考思路。

诺丁斯;关怀;尊严;幸福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内尔·诺丁斯,是女性伦理理论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当代关怀伦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她不仅从伦理学层面把关怀伦理学系统化,而且还从教育学层面把这一理论实践化。她的关怀德育论成为美国重要的道德理论之一,既超越了传统道德教育哲学,又因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获得了跨国界、跨文化的接受*Barry Smart, Facing Modernity:Ambivalence,Reflexivety,and Morality,CA:Sage Publications,1999,p.206.。尝试对诺丁斯理论的哲学思想解读对我国转型期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时代呼唤关怀,问题青少年更需要关爱

任何思想,都处于一定的时空中,是时代的产物。同样,诺丁斯的教育思想也是时代的产物*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家庭结构急剧变化,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家庭关怀缺失,问题青少年增多。问题青少年是指10-25周岁的,在个人与社会情境的相互作用下,自身成长和发展出现了心理、道德和行为问题,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律规范不相适应的青少年。包括心理障碍青少年、品行不端青少年、行为失范青少年。当这些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失去了家庭的有力支持时,社会呼吁教师承担起“替代性父母”的职责,可一度注重标准化步骤的程序教学扼杀了教师的关怀能力。另外,经济效益至上的新道德现象引发了个人主义、道德意义的丧失。查尔斯·泰勒认为挽救现代性之隐忧的方法是真实和理性,诺丁斯认为是关怀伦理学。关怀(caring)是一种专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责任感、担心感和挂念感。关怀的基本含义是关心,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关怀的重要内容是关怀情感。关怀伦理则是一种融合关怀认知、关怀情感、关怀行为和关怀意志为一体的高端伦理,是一种属于生活世界的柔性伦理,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在国内“caring”有两种译法,关怀和关心。译为关怀,强调的是这个词的动作性以及伦理性;译为关心,强调的是关系双方的平等与情感性。本文采用第一种译法。

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我们需要被他人关怀,我们更愿意接受关怀。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关怀的环境中时,会体验到幸福和生活的意义。如果这个世界缺少了关怀,我们可能无法生存,甚至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需要关怀他人,也需要被他人关怀;我们需要理解他人,也更需要被他人理解。诺丁斯强调“学会关怀”对生命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她说:“我们需要这样一条线索,它能够贯穿起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关怀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生命状态,是贯穿“生命本质”的“线索”。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在现在的社会情境中却无法得到适当的满足。在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曾经一度狂飙急进,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城市社区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社会秩序受到干扰,“城市病”出现。*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正是身处城市化的切身体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城市问题研究中。社会解组、道德失范、犯罪低龄化等现象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有点类似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当时正是由于“城市社会的激烈变迁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美国社会学家以学者特有的敏感性审慎地对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病态社会现象予以诊断,如越轨、帮会、堕落、自杀、家庭解组等等。*James F. Short, “The Social Fabric of the Metropolis: Contributions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Urban Sociology”,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Vol.241(May1972),p.746.时至今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更是深受其害,越轨、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城市社会良性运行的毒瘤。

我们需要诺丁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的关怀思想来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诺丁斯认为“现行的品德一直要教导我们成为什么,却忽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怀与关系”。*班华:《“学会关心”——一个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现在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工作方式到家庭结构,从居住环境到休闲娱乐等等都在改变,其中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或许是家庭。离婚率的攀升导致家庭结构的重组,家庭结构的不稳定破坏了家庭功能的有效实施。许多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生活史表明,他们的家庭存在严重的问题,或者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矛盾和冲突严重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未能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的社会化教化,青少年在家庭这个人生第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中未能习得基本的社会规范,获得健康的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生存能力。社会化是一个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问题重重的家庭让处于成长期的儿童青少年体会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温暖,他们也就不会懂得关怀、不会去关怀自己、更不会去关怀他人。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怀我们”。*Comer, James P, “Is ‘parenting’ essential to good teaching?”in NEA Today,Vol.6(January1988),pp.34-40.当这种体验同样存在于学校中时,会产生更强大的破坏力。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被排斥在家庭和学校之外,没有人关注他们,没有人在乎他们,他们像浮萍一样四处游荡,内心是那么孤独和失落,有时候他们会认为周围人对他们充满敌意和厌恶。然而,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在认真地履行抚养和教育职责,并且他们声称心里装着孩子,关心学生,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辛苦劳作。但是孩子和学生却在抱怨长辈们不关心自己。在关怀缺失下,边缘青少年逐渐变成问题青少年,问题青少年又逐渐变为违法犯罪青少年。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在西方国家逐渐增加,成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病”,特别是二战以后,这一现象急剧上升,危及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与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美国研究者指出青少年犯罪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少年司法体系负担过重。每年警察逮捕了220万个青少年,有170万转介到少年法庭,估计有10万被关押在监狱和拘留设施*Erin Lally Thompson,Childhood trauma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Does timing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2012,pp.3-4.。

我国青少年占全国人口近半数,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青少年正处在发展机会与发展问题同时增长的时期。青少年犯罪总数虽然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但14—18岁的未成年犯罪却呈上升趋势,犯罪低龄化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特点。正如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直言:“目前导致大混乱的民族和宗教冲突充分反映了一个人类心态失调的局面,世界正进入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呼唤一个新的孔子,他将通过科学,联系实际,为人类共同生存下去寻找一个办法”*《费孝通说:这个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孔子》,《社会纵横》1992年第 5期。。所以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犯罪青少年寻找到“新的孔子”,使犯罪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矫正和管理,打破“犯罪青少年向犯罪成年人的转化,轻微犯罪向严重犯罪转化”的恶性循环,帮助犯罪青少年回归正常的生活世界,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鲁洁:《再论“品德与生君、“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4期。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或许可以为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找到一条更有效的路径。

二、关怀是一种关系,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更需要真诚的互动

诺丁斯认为关怀的本质在于关怀方和被关怀方的关系,这种关系依赖于关怀方全身心的投入和被关怀方的接受和认可。当被关怀方没有感受到被关怀时,关怀关系没有建立。以A和B表示关心关系,不论是A(关怀者)还是B(被关怀者)都必须奉献。所以关系是关怀的根本*Nel Noddings, Starting at Home: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p.19.。人作为关怀的主体,情感和意义的中心,处于不断的流动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个体、群体、类三种存在形态的统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人只有在关系中协调发展,才能称得上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怀自己,还需要关怀他人,关怀身边最亲近的人,关怀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怀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系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怀人类创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怀知识和学问。*[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关怀是一种存在形式,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和做事情时的严肃态度。海德格尔对关怀的广泛的定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但在诺丁斯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关怀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在她的理解中,关怀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关怀是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连接或相遇,特征是相互性。*Nel Noddings,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1nd ed.),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p.17.不论是付出关怀,还是接受关怀,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关怀便不存在。

作为一种关系,关怀者要做的是关注被关怀者。关注是指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开放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当关怀者真正关怀被关怀者时,就会倾听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在关怀和被关怀者的联系中,关怀者会特别专注于陌生人的需要,并能感受到助人的愿望,这就完成了动机移位。被关怀者则对关怀采取接受、确认和反馈的态度,关怀关系完成。正如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教师作为关怀者,会对被关怀者有期望,“当我们讲话时,我们希望听者的反应能够与我们的情绪一致”*Nel Noddings, Critical Lessons:What Our Schools Should Teach,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p.108.。总之,关怀是一种接触,一种交流。成熟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可以互换位置和角色。从这个哲学思想出发,本文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际互动,如果没有人际接触就不可能有关怀的存在,或者那不是真实的关怀。如果我们要表达我们的关怀,就需要和被关怀者接触,关注被关怀者,而且愿意帮助他,而被关怀者也能感受到这种关怀并反馈出来。被关怀几乎是人类普遍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接受,每个人都在以不同方式表达这种内在的需要或者愿望。

关怀是是一种关系,一种能力。当把关怀作为一种社会美德时,特别强调关怀关系的创建与维持。*Nel Noddings,Educating Moral People:A Sympathetic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2001,p.15.所有有认知能力的人都在关怀着人或者事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特别冷漠,对人对事都不关注,他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人,就需要学习关怀的技能,具备关怀的能力。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中,又有多少问题青少年学会关怀,懂得接受和主动回应关怀呢?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妨碍了关怀关系的建立,外表上人情淡漠、人际冷漠、人心冰凉,但是内心对关怀的需要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所以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对过去人情味浓厚的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在冷漠与无情的抱怨。“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频频发生,因为众多关怀者因为给予关怀而被伤害,身心受到摧残,“关怀带来了社会风险”,关怀引发了敲诈和勒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本文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离不开关怀者的责任和牵挂,更离不开被关怀者的认可和接纳。一般来说,关怀者之所以付出关怀,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流露,而是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达。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愿意关怀他人,才敢于关怀他人,才能关怀他人。所以针对问题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转化,应该注重从关怀关系的建立入手,教师和家长等关怀者给予青少年恰当科学的关怀,在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中得到被关怀者的信任和接纳,激发起被关怀者的关怀情感,培育其关怀责任和关怀能力,在“我—你”关系中塑造关怀德性。

三、尊严和幸福是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归宿

关怀的核心是尊严和幸福。*王星明:《教育的人性:关怀与爱——关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学术界》2009年第3期。尊严是一个人超越现实世界的自我成熟的人格,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关怀虽然含有怜悯之意,但是必须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自由是人格的本质所在,是人的尊严所在。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人格,人格是自由。所以尊重人的尊严,守护住人的自由,不断提升人作为自由人存在的意识,不断促进人追求人的高尚性。

幸福是“理论或沉思的思想活动”(亚里斯多德),是“价值的创造”( Tsunesaburo Makiguchi ),是基督徒的“高峰体验”、“超自然感”,是人类“发现的兴趣”(内尔)……。诺丁斯认为历史上众多关于幸福的定义都是规定性定义,抑制了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她认为,幸福没有定论,幸福生活没有模式,只有“我们一直在寻觅着这种幸福”才是幸福的真意*Nel Noddings,Happiness and Education,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p.16.。她指出,幸福伴随着“快乐”,但并不仅仅是快乐。幸福是存在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是德性的幸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充分地启发生命体验尊严和幸福感。学校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所以教育以幸福为目的,而不是成为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成功也不以金钱和权力来衡量,而是用是否建立关怀的关系,与地球维持一种意义连接来衡量。

幸福与关怀互为手段和目的。关怀是幸福的手段,如果不能体验关怀、理解关怀、感激关怀和回报关怀*郭娅玲、匡思蕾:《“关心性”关系的建立——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就不能有真正意义的幸福。幸福的前提是某些重要需要的满足。幸福来自生活,来自善良、和谐、美好的生活。在人类生活的私人、公共和职业领域中都潜藏着幸福,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都林晓、折延东、龙宝新:《论迈向幸福的教育——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探微》,《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

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就是要引导和启发个体找到自我的尊严,在追求现实生活幸福的同时,努力实现德性的幸福。问题青少年之所以成为问题,根源或许在于他们在缺乏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中,没能建立起与主流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一致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导致尊严和幸福感不足或缺失。现在会经常看到低龄校园暴力的报道,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化机构,没有能够真正和最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考试这个唯一的指挥棒下接受统一的标准化课程。教育正在经历一个非人化的变化,教育的工具性取代了教育的目的性。查尔斯·塞尔伯曼说:“未来我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而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会感觉、会行动也会思考的人。”他指出,重智主义不能有效抵御道德沦丧*Charles Silberman, “Crisis in the Classroom”,i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Vol.72(January 1970),pp.133-141.,而道德教育却可以化作精神品格引领人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关怀,关怀的基础是尊严的呵护,“在我们的教育因过于迎合竞争的现实而失去了必要的理想呵护的时候,仍不忘提升我们的生命状态,让我们从一种事实性的、技术性的存在之中,走向一种精神性的、艺术性的生命存在方式……让我们勇于从周遭各种现实压力的挤迫中,找到自我生命发展的方向”*刘铁芳:《当代教育的形上关怀》,《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四、平等与理解是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立足点

诺丁斯反对控制哲学,主张共同的人生和责任,认为“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地位平等。关怀不是单方的付出,而是双方的参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被关怀者属于弱势地位,需要关怀者的帮助,但关怀者也需要被关怀者的肯定和鼓励,被关怀者的反馈对于关怀同等重要,而且在关怀中常常随情境变化发生关怀者和被关怀者角色互换的情况。诺丁斯主张融人于己的接受式关怀,反对“推己及人”式的投射式关怀*侯晶晶:《关怀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透过成熟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发现关怀都是平等的。在这些关系中,如果一方希望成为关怀者,另一方想当然地将被关怀视为自己的权利,而不履行回应的义务,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在家庭和学校里面的关怀无论是在应然层面还是实然层面都是平等的关系,问题青少年并非自然被动地扮演被关怀者。问题青少年渴望与社会的连接,渴望关怀,但是他们的渴望表达似乎在文化上更易于被他人接受。我们都希望问题青少年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矫正,顺利回归社会,所以父母或学校或司法实务部门的工作者自然地成为付出关怀的一方,但是如果采用强制的手段矫正问题青少年,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不能忽视问题青少年背后的社会因素。平等与理解的匮乏成为现代家庭关系破裂、问题青少年剧增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夫妻关系的不平等。随着女权主义的不断广泛传播,很多年轻女性转变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不再把婚姻放在人生首位,她们不再有嫁人成家的压力,而是更有一种为了职业成功而放弃婚姻的压力。其实,尽管是职业女性,也时常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的压力,性别角色不平等导致了夫妻关系的不平等。其次,亲子关系的不平等。许多现代女性可能克服多重动机冲突后,选择做职业女性而放弃家庭生活,但是在放弃的背后,她们可能面临更多的孤独和偏见,为了消除这种负性情绪的困扰,女性可能会寻觅一种亲子连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少女怀孕生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渴望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一个婴儿代表着某种特殊的连接,一种亲子之间永远的连接。但是,或许她们并不知道,哪怕亲子关系这种似乎牢固不可破的关系也可能被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所破坏,甚至摧毁。我国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就是鲜明的写照。留守儿童因为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需要的关怀满足,更享受不到父母的平等对待和对内心孤独的理解,许多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孤僻、自卑、少言少语等社会退避性行为。久而久之,就可能发生心理或行为问题,甚至是越轨行为,成为问题青少年。因此,对由于缺乏家庭平等和理解氛围的问题青少年,教师要格外关注,在学校承担起一个关怀者的责任。平等对待这些青少年,不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而是以关怀者的身份进入到这种特殊的关怀关系中,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肯定。任何人都需要至少一种平等而牢固的关系,这种平等关系能保证个体在其他不平等的关系中进行关怀与被关怀的交流。

诺丁斯曾提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带来的是一种冷冰冰的思维训练,而关怀理论的提出带来的是一种充满了平等与理解的温暖的情理交融的新方法。这些新方法如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均以平等和理解作为立足点。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问题青少年进行道德思维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塑造。需要记住的是:不论我们在生命中做什么,或者遇到谁,我们首先并且总应该是关怀者或被关怀者。尤其是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当问题青少年的家庭关怀萎缩时,教师只有通过平等与理解的关怀行为,才能真正打开问题青少年的封闭的内心,帮助他们疏导消极的情绪,改变错误的社会认知,矫正不良的社会行为。

诺丁斯坦言她的理论受到马丁·布贝尔和凯罗·吉列根的影响。布贝尔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应该尊重,把对方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件东西。吉列根则在《一种不同的声音》中描述了女性的道德推理方式,她指出女性在进行道德推理时强调关怀关系,围绕所爱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诺丁斯藉此进一步区分了正义伦理和关怀伦理。她指出,正义伦理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基础进行抽象逻辑分析;而关怀伦理是以关系和感情为原则对事件发生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关怀伦理是超越正义伦理的高端伦理,它以正义伦理为基础和前提,是伦理之“应当”。因此,在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正中,应重点对矫正对象进行关怀伦理教育,以平等的非选择性关怀方式,给予问题青少年关怀体验和关怀能力培养,同时辅助正义伦理教育,帮助问题青少年建构完整的伦理。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青少年的关怀教育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平等和理解问题青少年,另外还应当关注问题青少年作为被关怀者的责任,即对关怀的感受性和对关怀做出反应的能力。一个人体验关怀只是激发其作为关怀者或被关怀者的关怀情感,而理解关怀则是提高关怀者或被关怀者的关怀能力的有效方式。理解关怀者是建立理解关怀的基础,也是培养被关怀者接受和回应关怀的一种能力。如果被关怀者不理解关怀者,他就不可能理解其关怀行为和关怀动机。狄尔泰曾说:“自然需要证明,而人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有靠理解才能把握。被关怀者与关怀者的关系也只有靠理解才能建立。在关怀的过程中,教师或父母如果不理解被关怀者,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被关怀者,势必会导致“关怀”的缺失,被关怀者不但体验不到关怀,反而体验到一种压迫甚至是厌恶感。总之,诺丁斯强调,只有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相互的理解,才能让双方在“关怀性”关系中都有收获,这样“关怀”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和维护。

五、结语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得到了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家的广泛提倡,而且在我国教育界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它与我国古代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思想和佛家的慈悲思想相契,尽管有学者提出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并不完全适应中国道德教育的需求,认为受传统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现代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缺失的不是关怀而是正义*苏静:《仁爱与关怀——儒家的仁爱教育思想与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但是诺丁斯的关怀理论的确在我国当年社会情境下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我国学者石中英教授曾这样评价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认为它超越了传统理性伦理,普通化伦理,单子自我*石中英、余清臣:《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4期。。目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导致道德滑坡和人文关怀的缺失,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不良的文化情境与激进的城市进程交互作用,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挑战。如果说30年前我国青少年发展主题是“偏离与吸纳”,那么现在的主题应该是“保护与发展”。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发展的方向。理论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正视了我国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张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培养具备关怀能力和关怀情感的人。这在经济时代对于引领人性向善,引导社会向善,引导健康的社会精神面貌具有重大影响。这是使人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哲学。著名教育学家茨达齐尔也说过,“幸福不仅仅是占有物质,而是个人创造力、公正诚实、爱和友情、在茫茫人世中特立独行、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问心无愧地为自己、社会以及全人类尽最大的努力”*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怀:21世纪的教育”,并指出:学会关怀,是使年轻人具备进入21世纪生活的条件,也是教育应努力达到的目标。人本身就有一种追求美好、渴望关怀、期盼自然和真实的本性。人活着需要强大的信念支撑,尤其是对成长中出现困难和障碍的问题青少年,他们更需要能够鼓舞他们向善的标杆,需要能够引发他们精神发育和成长的生存智慧。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为最大限度地实施“儿童利益最大化”提供机会。我国目前青少年问题层出不穷,价值虚无主义和去道德化现象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健康成长,预防和矫正问题青少年,我们需要诺丁斯的哲学思想,需要关怀,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国家,积极促进教育和社会的人性化发展走向,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责任编辑:张婧)

2016-03-15

孔海燕(1979—),女,鲁东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

毕宪顺(1956—),男,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G525

A

1003-4145[2016]09-0174-06

猜你喜欢
诺丁斯关怀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谈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以关怀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科教导刊(2015年21期)2015-08-05 01:53:46
内尔?诺丁斯基于“关心”思想的道德哲学及其教育蕴意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内尔·诺丁的斯关心理论及其对中小学班主任的启示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