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野融合中“铁凝现象”的有力阐释
——评王志华《灵魂之魅与中和之美——铁凝小说论》

2016-04-04 00:57王金胜
关键词:铁凝中庸美学

王金胜



多重视野融合中“铁凝现象”的有力阐释
——评王志华《灵魂之魅与中和之美——铁凝小说论》

王金胜

在“新时期”文学史上,铁凝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存在。王志华博士在其新近出版的专著《灵魂之魅与中和之美:铁凝小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铁凝论》”)中将之概括为“铁凝现象”。所谓“铁凝现象”,《铁凝论》概括分析了如下内涵:其一,作品量少而质精;其二,作品既“卖座”又“叫好”,获得普通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其三,铁凝“作家身份和政治身份”的统一。在《铁凝论》作者看来,这种“铁凝现象”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谜”,而作者的任务或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在多重理论视野和彼此交差的文学史视域中解开“谜底”。

《铁凝论》在看似最直接的铁凝文学经验层面中,发掘出铁凝文学精神结构的内核是“中庸之道”,其外在的美学表征即“中和之美”。我认为,这是抓住了铁凝精神结构和美学品质的关键因素,也是解开“铁凝现象”之“谜”的钥匙。所谓“中庸”和“中和”的发现,是透视铁凝文学内在品质和外在品格的看似平常而实则有力的解剖刀。原因在于,第一,“中庸”“中和”体现着铁凝各种不无矛盾的身份之间的游移、困惑与整合,最终的结果是作家由此获得具某种“圆融感”的自我认同和整体性形象,并使其创作呈现出成熟作家特有的韵味和色泽。同样,也正是由于这一认同中存在的无法彻底消弭的裂缝,才使得铁凝文学具有了某种内在的深度和复杂性,所谓“铁凝现象”也正有此内涵,这也是“精神之魅”内涵的双重性——既是一种以“和谐”为主调的传统美学魅力,也是一种在对历史中人性、欲望、本能之畸变、撕裂状态的富有“魅惑”意味的执着叩问。第二,“中庸”“中和”既能链接起铁凝思想与文学中的“传统/现代”这一看似不相容的二元性因素,将中国传统的“中庸”道德伦理学和美学与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内蕴和外铄美学加以有效沟通,并以铁凝文学为视点或症候点作衍生性的思考和研讨。在这方面,铁凝可谓一颇具典型性的文学案例。或者说,以铁凝为视野、方法,可有效地建立起“新时期”“现代”和“古典”(传统)之间的思想—美学“浮桥”,获得一个更为深广的文学—历史视野。第三,因“中庸”“中和”的内在精神与美学品格的根本性作用,我们可以获得揭示铁凝“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的根源,也即在风起云涌的“新时期”文学思潮流变中,铁凝文学的独特位置和个性化风貌:既“始终处在潮流之外,而又无时无刻不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新时期的文学建设”。

《铁凝论》具有超出一般性“作家论”的学术启示意义。从宏观上看,正如吴义勤教授在本书《序》中指出的:“有助于对铁凝文学创作的文学史化和经典化,对于推进铁凝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这也是作为当代经典作家,铁凝所应有的文学和文学史的代表性和辐射力。事实上,本书始终注重将“新时期”文学作为铁凝文学发生和流变的背景,以此凸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为之定位;同时,又以铁凝作为个案和线索,反思和解读“新时期”文学。更具体来看,《铁凝论》对于现代性理论、主体认同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复调理论等的多方借助,打开了铁凝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在本书中,铁凝的女性写作,不仅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一面旗帜,而是审思、反省女性写作意义得失的有益镜鉴;铁凝对现代人格的探求,隐含着中国现代性的矛盾和悖论,以及创作主体的现代性焦虑。再如,《铁凝论》阐释铁凝对小人物悲剧性命运的表现时认为,铁凝小说有着对西方文学“崇高的悲剧”、中国文学“中产阶级趣味”和五四“彻底的绝望”悲剧的多重穿透,在“最朴素最诚实的呈现式”的叙述方式中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写作伦理的问题”,构筑了一种融“均衡与和谐”“美与沉重”于一体的悲剧美学。

《铁凝论》有着较为突出的历史化学术品格。用“中庸”“中和”来解读铁凝之所以贴切,最重要的原因是铁凝是一位有着显著的本土意识和民族风格的作家。如果仅仅出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好恶和理论倾向,而偏重于用西方的文化和文学理论来解读的话,就会将作家抽离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强行纳入某种“理论圈套”,使研究蜕变为理论术语的“空转”或西方理论文本的中国文学“注脚”。《铁凝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始终将文本的细读置放在民族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学的历史脉络中,剖析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文化心态,并特别关注铁凝文本的复杂性和文本的多层意涵,关注研究对象与“新时期”文学之间的或显或隐的整体性的历史关联。从而在尊重文本真实和文学历史逻辑联系的前提下,有效避免了在阐释作家、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时的主观化和片面化。具体一点说,“历史化”的基本内涵是运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回归中国本土语境,大体包括本土的历史与现实和本土文学的历史与现实。《铁凝论》对铁凝小说的女性认同与主体建构的解读,就没有机械套用欧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而是将“文学女性”放在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性情境之下,并进一步通过与1980年代张洁、张辛欣,1990年代以来陈染、林白的“女性文学”的历史关联中,客观地分析了铁凝在当代女性文学嬗变中的“桥梁”作用和“非她莫属”的独特贡献。这种有意识的“历史化”处理,较为有效地避免了横向/空间上的理论移植和术语繁殖,既考虑到19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写作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的事实,又回到“中国”的经验现实和历史深脉内部,尊重本土历史文化实际,从而具有了一种开放的“中国”视野。本书对铁凝小说意识形态“日常化”“隐形化”叙事的阐释具有同样的历史化品格和学术启示性。

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结语”,《铁凝论》始终围绕着“铁凝现象”展开深挖,在纵横交错的理论/历史坐标和宏微相间的理论阐释/文本细读中,对意味复杂、内涵丰厚的“铁凝现象”做出了学理性的阐释和富有深度的解读,充分释放了作为“一种现象”和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文学个案”的铁凝及其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为对“新时期”文学进行有效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提供了颇有建设性的话题。当然,因为研究重心等原因,《铁凝论》也留下了一些可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铁凝小说在当代“文革”叙事中的特质与意义,与当代启蒙主义、消费主义的关联,铁凝精神结构中政治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之间、传统/古典精神与现代文化观念之间关联的复杂性乃至矛盾性,如何理解铁凝小说中人道主义话语与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话语之关联,等等。

(王金胜系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铁凝中庸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庸自明
铁凝三谢张守仁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外婆的美学
一声姥姥
纯白美学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