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兴
教育不能无“知”而“行”——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权》的几点感悟
刘复兴
最近读了季俊昌、蒋世民撰写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权——齐鲁名校长张广利的“知”与“行”》(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2月),有几点感悟不吐不快。
读此书,我们真实体悟到张广利是把“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权”作为自己的教育信仰,而且把这一信仰深深地植根于心灵,成为自己践行素质教育思想的主导教育观念。为了切实落实这一教育观,张广利熟知教育先哲的精论,并广泛结交教育名家,汲取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力量,真正做到了知得真切、知得笃实,行得明觉、行得精察,这种以“知”引领“行”,以“行”领悟“知”的做法,成为张广利高效办学、铸造教改品牌的法宝。
在不断的争鸣探索中,教育伴随着人类文明一路向前。在这条大道上,留下了孔子、苏格拉底、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无数先哲大师的身影,他们的真知灼见祛除了教育的蒙昧和暗影,照亮了教育逶迤前行的方向和道路。他们的教育思想之结晶如夜空的璀璨星辰,永远值得我们珍视、仰望和怀念。因此,研读经典,实践经典,是永不过时的教育正道。但遗憾的是,时下许多所谓的教育人、教育家已被社会的浮躁和名利所裹挟,难以静下心来研读经典、体味经典,对先哲大师仅仅熟知其名,略通皮毛,用于谈资,至于其思想要义,实则一窍不通,一片无知。尤其是一些校长们,无知而不自知,仅凭个人主观臆想或嫁接之概念,大搞所谓教育教学之改革,以为改革即真理,改革即先进,改革即有为,改革即有功,鼓动着教育改革如潮水涌动,泡沫起舞,各种“概念”眼花缭乱,聒噪不止,实为追名逐利之徒,哗众取宠之音,劳民伤财之举。
先哲大师早已指明的教育常识,都是亘古常新的真理,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真正的教育家从来都不是魔术师,其对教育的观点不会日新月异,花样翻新,像魏书生,多年如一日地讲“教育民主”、“教育科学”,貌似老生常谈,实则定力十足,紧紧把握住了教育的根脉。可以这样说,先哲的精要之论、经验之谈,是我们泛舟教育之海的思想灯标,它时时导领着教育人一路前行,直达我们应该奔赴的教育目标。
教育必须“知行结合”、“知行本一”。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大家,其思想之“知”如不染杂质的晶体那么晶莹透亮,其实践之“行”如顶尖的艺术大师那样充满了赤诚和睿智,其叙述其知其行的语言朴实无华,鲜活生动!在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人呢?也许他们的教育之“知”之“行”还远远达不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高度,甚至终生也难以企及,但他们起码在向榜样看齐,胸怀理想与激情,努力地追求着“知行合一”的教育境界。他们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脚步,在自己的一片教育天地里默默耕耘,开拓出了不俗的业绩,让千千万万个孩子终生受益——他们一样值得我们尊敬!笔者认为,张广利校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教育的认知和行动,虽然还存在种种差距和不足,但与“概念式”教育改革有所不同,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孩子,始终为了孩子,并为此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着。“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权”,他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张广利为教育前行者树立了光亮“路标”。可以说,张广利既是仰望星空的理想者,又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践行着教育中的人道主义。这种追求也许有功力、修为和境界的差距,但毫无疑问,他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是值得为之鼓与呼的。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笔者相信,假以时日,他必将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越来越远,必将为后来者留下前行的路标。把他的所知所行记录下来、存留下来,为后来者提供一面镜子,为前行者树立一个路标,似乎也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知”不尽,“行”无涯。对作者季俊昌、蒋世民两位同志而言,解读张广利办学思想的过程也是解读自身的过程,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模糊的认识将会变得清晰,一些复杂的纠缠将变得简洁,一些犹豫的信念会变得坚定。所以,我深深地感到:“知”不尽,“行”无涯,“知行合一”的教育追求永远在路上。无论是笔者还是作者,无论是张广利校长,抑或其他教育人,都将对教育的追求不断地延伸和升华……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