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候,杨万红
(1.厦门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0)
“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研究
林候1,杨万红2
(1.厦门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0)
摘要: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是一项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政治工程,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必须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把青春梦想和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通过对“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路径的研究发现,应通过新兴媒体、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同侪示范、亲情教育等六条主要途径,构建高校践行“中国梦”的多维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中国梦”迅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内容,也让广大教育人士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共鸣点。“中国梦”是当前中国最具感染力及凝聚力的时代号角,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与梦想,激励着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发奋前行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以期突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瓶颈。高校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场地,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以德育人”的重要使命,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政治工程。“中国梦”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共同参与,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把青春梦想和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因此,开展“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研究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激发青年大学生奋发成才的重要途径。[1]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
在国际国内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之下,一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过度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其他人感受,甚至将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盲目崇拜西方洋文化,热捧日剧、韩剧,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心安理得享受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特殊关爱和呵护,却没有换位思考该如何去回报父母,形成了“富二代”“啃老”等社会现象;面对老人摔倒不敢帮扶,袖手旁观,对社会冷漠现象司空见惯,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意识;遇到挫折无法坦然面对或者求助,而是选择自杀的极端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2]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
(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精神上的“食粮”,还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无穷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力。理想信念的偏差就如同在大海里航行的巨轮偏离了方向,可能南辕北辙,也可能触礁沉没,危机重重,后果不堪设想。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丰富甚至爆炸的社会,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充盈了生活的每个空间,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多元并存,对个人信仰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颠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3]“中国梦”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所蕴含的强大精神能量能够鼓舞斗志、振奋人心,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根本动力和精神源泉,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梦想是美好的、振奋人心的,实现梦想的道路却是蜿蜒曲折、充满荆棘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甚至伴随着汗水与泪水,有赖于全国各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青年大学生富有活力、激情、想象力、创造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潜在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诚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4]显而易见,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纵观中国发展史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最接近民族复兴的良好时机,为此,大学生更应该认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主动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信心百倍、脚踏实地地付诸实际行动,勇于接过先辈们未完成的事业,传递好手中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研究的主要途径
(一)新兴媒体:广泛宣传“中国梦”的新渠道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颠覆变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站在时代潮流最前端的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最新渠道,并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据调查统计,96%的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用电脑、手机上网浏览相关新闻信息、娱乐报道、收发邮件、“编织”微博、跟帖发表意见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积极融入时代新潮流,及时适应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广泛宣传“中国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山辟路,创造新时期下的新机遇。因而,转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合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QQ群、飞信等新媒体手段,运用更为生动和形象的形式,深入研究、思考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和模式,营造一个学习“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梦”主流价值以更生动的手段、更及时的引导、更亲民的说教去广泛宣传。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开展“微博传递中国梦”“青春助力中国梦”等微博主题讨论、“最美青春梦”微电影创作以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微博展示等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活动,来达到“中国梦”宣传教育最大程度的互动和共鸣。通过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宣传“中国梦”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变生硬为活泼,变显性为隐性,在实际参与和体验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所在进而积极关注,并最终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深入学习“中国梦”的根据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核心场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据地,这也意味着在开展“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就应当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根据地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教学案例将“中国梦”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并通过案例向学生解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梦”和“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性,采取学生主体原则、学以致用原则、教师主导原则、激励评价原则来增加课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也要教育每位大学生明确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逻辑梦想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仍需要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努力,既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又要有乐意奉献的精神认知,只有成为敢做梦、愿做梦,具有创新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掌握一技之长、脚踏实地的人才,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有所作为。
(三)校园文化:深刻阐释“中国梦”的主战场
所谓校园文化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群体性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春风化雨,校园文化能够起到有效的文化育人作用,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和清新空气。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校园文化要坚持读书人的文化本色,要有使命感和羞耻心,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谆谆教导;必须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努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因此,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一主战场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该首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突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最终构建,真正实现“中国梦”与校园文化的深层次融合。不仅如此,学校还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广大学生能在无意中自然接受“中国梦”的正能量,从而激发大学生正确树立奋斗目标,并且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最终实现个人梦想。
(四)社会实践:贯彻践行“中国梦”的主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众所周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中国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应该将“中国梦”理论付诸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升华。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千方百计融入“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的优化力度,引导大学生将“中国梦”理论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不是温暖的保险箱,光有温暖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历练,要让每个学生经过凤凰涅槃一样的磨炼才会有所成长。[7]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比如进入企业、基层一线实习,陪同孤寡老人同吃、同住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参加“爱心支教”“无偿献血”“关爱农民工子女”“手牵手·一起走”帮扶留守儿童等活动,让大学生真实感受各种类型人群的生活艰辛、追求人生梦想的执着与生活态度的淡定,在实践中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最终将对“中国梦”的理性认识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学习、生活行动当中,真正成为“中国梦”的主力践行者。
(五)同侪示范: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新载体
“同侪”是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方面相近的平辈。[8]倡导“同侪示范”,鼓励学生“个个做榜样,人人学榜样”,通过年龄相近、背景相同、价值观相似的同辈人之间的典型示范效应引领实现“中国梦”。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社团干部是学生同辈人中的骨干和精英,他们相比普通同学,在学习、领悟、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悟性较高,执行力较强,成效也相对比较明显,成为学习、策划、组织、实施各项有关“中国梦”活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是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身边的好榜样”,搭建了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新载体。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发挥学生骨干和精英的同侪示范作用。具体而说,一是培养专门的学生干部,通过选拔奖励,将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实现“中国梦”的先头部队,及时给他们进行指引教育,并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辐射到全体同学,在无意识中带动实践“中国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宣传优秀的学习典型,授予在学习、实践“中国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先进个人”“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并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学习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形式进行表彰和宣传,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向践行“中国梦”的榜样学习的氛围,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向榜样学习,从而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进而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自己的成长成才梦联系起来。[9]
(六)亲情教育: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力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特殊感情,是人性中最本真、最自然、最朴质的感情,是最真挚、最动人、最美好的感情,也是最直接、最能引起心灵共鸣的感情。只有具有浓烈亲情观念的人,才能体恤他人、关怀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在实现“个人梦”的过程中爆发出自己的青春力量,成为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力。具体来说,一方面营造一个“亲情关怀、亲情关爱、亲情教育”的浓浓氛围。《三字经》开头两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强调的是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让坏人转化为好人;坏的环境,也可以让好人变成坏人。营造浓烈的亲情氛围,能更好唤起大学生心中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搭建形式多样的亲情教育平台,比如倡议大学生寒暑假回家亲情探望父母、多陪伴父母,父亲节、母亲节打电话慰问父母,对父母始终心怀感恩之情。充分利用亲情互动的力量来激发实现“个人梦”的动力,让亲情成为民族文化的根基,成为民族精神的源泉,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力。
“中国梦”所带来的正能量是广大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做好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研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启红.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中国梦”教育活动的“三个结合”[J].高教论坛,2013(7):10-12.
[2]凤凰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8-18].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7/30/1859314_3.shtml.
[3]光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5-8-18].http://www.gmw.cn/01gmrb/2004-10/15/content_115245.htm.
[4]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81.
[5]吴文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质及路径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82-86.
[6]杨义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74-75.
[7]唐善梅.我国高校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99-102.
[8]百度知道.同侪是什么意思[EB/OL].[2015-6-1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3535997.html?qbl=relate_question_2&word=%CD%AC%D9%AD%CA%BE%B7%B6.
[9]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4):153-160.
(责任编辑:魏霄)
收稿日期:2015-08-21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JB13800S);2014年厦门市“三爱”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林候(1981—),男,福建龙岩人,厦门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16)01-0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