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风的转变及道家学说的影响

2016-04-03 21:52杨小琳
文学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道学玄学学说

杨小琳

魏晋士风的转变及道家学说的影响

杨小琳

魏晋时期,三国归于晋,政治格局重新统一,真正的演绎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面。魏晋士风在政治格局的分裂与统一间进行着残酷却又唯美的转变,儒家受到百般冷遇,新思潮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激荡,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士风转变的长途跋涉中进行着自由、真实而漂亮的交替。本文从魏晋时期的士风特点,及其对当时人们生活现状和思想影响的现状,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存在意义的角度出发,进行魏晋时期士风转变时期新思潮的激荡背景和意义的分析。

魏晋士风 思想激荡 儒道融合 玄学产生 影响

中国“士”的传统源远流长,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士”是我国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我国的“士”并非一成不变,他们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且对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尤其以魏晋士风最为独特。他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与自由,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怪诞、另类、也是最为风流的“真名士”。

一.魏晋士风的转变过程

魏晋士风思想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在经历了魏、蜀、吴三国的常年战乱之后,三国尽归司马懿。由此中原大地再次形成了统一的局面。而再从魏到西晋的历史进程中,征伐动荡,战乱不休。这一时期的士风,涉及到“士”思想方面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转变。就士大夫的思想而言,玄学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易、老、庄的三玄之说。另外,就行为习惯而言,士大夫们的行为突破了以前的传统礼教,开始崇尚自由、真实。这种新士风的兴起,是当时政治背景下的一种新产物。

魏晋士风的思想转变。魏晋士风从初期的兴起到中期的演变,是一个时代背景表现的社会发展过程。在由魏到晋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形成了相互争鸣的格局。也就是说,当时的老庄注重自然,旨在个体解放;周礼注重名教,旨在维持秩序。这种转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的转变,曹魏时代、竹林七贤时代、西晋统一时代。

魏晋士风的礼制转变。魏晋动荡时期,君臣关系和家庭伦理存在着极大的危机。就君臣关系而言,士人与君主之间没有实质性君臣关系,“封建”之世的留存,“察举制”的长期推行,便有了道德观念中忠于故主,重视门第关系的局面。就家庭伦理而言,“礼教”与“礼法”自行一套繁文缛节,“亲至”与“尊卑”成为辩证矛盾。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君臣关系和家庭伦理,都是忽视儒家学说中的崇尚礼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和自由,崇尚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

二.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儒学逐渐衰落,道学以新的思想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独具一格,不可撼动的地位开始摇摇欲坠,佛教迅速传播和发展,道教扭转复兴。就这样,儒学在魏晋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然,即便这种挑战非常严峻,但是,儒学思想根深蒂固,魏晋的动荡动摇了儒学的表现形式,而未能动摇儒学存在的根本。所以,这时期的儒学在道学的复兴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激荡出新思想。魏晋士风的演变,着眼于名教与自然,以老庄和周礼为代表,以其注重的观点不同,根据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风气的双重激荡中,社会新思潮就像一股强风,吹散了儒学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新道学--玄学。玄学以崇尚老庄为重,三玄之学为点,推动了魏晋动荡时期的新思想局面的发展。玄学的应运而生是弥补儒家学说的不足,发展道家学说的精髓。它主要崇尚自然无为和维护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即名教)。

儒学没落之际,道学复兴之际,玄学初生之际,佛学弥留之时。根据儒家思想对民族问题的概述,引出了华夏文化与夷狄思维区别标准,从民族文化差异的问题上来讲,儒家特别关注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的统一问题。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使夷狄的文化地位威胁到了传统的儒学地位,从而,儒家的民族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开始分散。印证了“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

东汉时,民间学说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为道家新形式的学说,影响着当时的士大夫。当时魏晋风度是崇尚自由、真实、漂亮等,但是由于社会政治格局的不停动荡,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等等,这些社会风气在易中天的《魏晋风度》中唯美的展现。就当时意识形态的转变,儒学衰落,道家学说影响深远,佛教当时的意识形态较为分散,它借着玄学的兴起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时间较长,过程较为跌宕。无论是道家学说的发展,还是佛学的兴起传播,这对当时的魏晋时代,都是思想层面的政治格局体现。北魏北周进行了三次灭佛,北齐进行一次的禁道,是佛学弥留发展的根本,也是道学复兴的根本。

三.魏晋士风与道家学说

1.魏晋士风促使道家学说的复兴

汉末魏晋时期,新思潮理论“玄学”作为新道家学说应运而生,它的兴起,从理论思想表现形式上动摇了正统学说儒学。玄学以老子和庄子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弥补儒学的不足,顺应魏晋时期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而发展。当时魏晋的士风是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实为主,玄学中道家的“逍遥”符合魏晋时期的“自由、真实”追求,从而正统儒学逐渐被人遗忘,开始了道学复兴的历程。

魏晋玄学以道家学说的“无为”为基础思想,它存在的“道”是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之下,人们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安定追求。总之,道家学说的复兴,从根本上来说,魏晋士风起了一个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2.魏晋士风推动新道家学说的发展

先秦时期,老子把“道”看做万物之精神根本,强调人们追求“道”的自然发展。魏晋的士大夫把这种自然发展应用到人性的解放。把所谓的繁文缛节放在人性之下,把“人”的重要性体现在行为习惯和思想解放之上。做到了真正的人性觉醒,开始了放荡不羁,追求完美的思想大解放。

魏晋时期的道家学说以玄学的形态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玄学掺杂了儒学、佛学、道学这三大学说的基本理论,成为传统儒学到新兴道学和佛学的中间纽带。有些学者认为魏晋当时是“以儒学为主,佛学和道学为辅”,虽然儒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依旧是当时贵儒、尊道、礼佛文化格局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

从当时魏晋所存在的三种主要学说来讲,适合魏晋士风的“自由、真实”等生活行为习惯,是新道学说玄学发展的根本。从推动意义上,魏晋士风影响了士大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对新道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道家学说的“无为”适合魏晋动荡时期的治国思想

魏晋时期的动荡,是一个很长时期的动荡过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道家学说延续着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其中的“黄老之学”作为道家学说的一种延伸意义的发展,根据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背景历经盛行和衰落的跌宕历程。魏晋之际,一大批文人雅士崇尚老、庄,并且夹杂着儒学和佛学的谈论。基于道家学说的“无为”,论述从“无”到“有”的境界,大大提高了道家的地位。也说明了,在动荡的魏晋,道家学说的“无为”适合当时的治国思想,从而使儒学开始没落,新道学开始发展。

4.道家学说的“逍遥”适合魏晋士人的风度

魏晋士人大部分有着隐士和浪漫的风格,道家学说作为中国灵魂的两面之一(另一面是儒学),道家学说注重人的平等性,虽然是要顺应天道而为,但在社会发展和文化礼仪中强调了“人性”的作用和重要性。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等为代表的那群名士释放本真,自然超脱,率性放任,摒弃正统儒学的繁文缛节、克己礼法,显示出了魏晋士大夫人性觉醒的不羁风度,这种追求个体自由解放的生活方式,适合当时道家学说的“逍遥”。

5.道家学说复兴的影响

道家学说是源自于老庄的学说。魏晋士风崇尚自然,道家学说的“无为”从根本意义上推动了魏晋动荡时期士大夫思想上和行为习惯上的人性觉醒。道家学说的新道学是儒学向道学、佛学发展的过渡,它的复兴是玄学存在的根本,也是三玄之说发展的基础。从魏晋士风的现象层面来讲,道家学说从君臣关系、家庭伦理都突出个人主义的存在。道家学说的复兴,对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的转变意义重大。

道家学说复兴过程承上启下,对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意义的影响。魏晋士风转变,转变过程较长,每次转变时间较为短暂,这时候思想领域是以道学为主导,是一种儒学融入道学的新思想,王弼的《三国志》有提到“儒道并存”这一思想来源。新道学承儒学的精髓,启玄学的发展。道学的复兴是魏晋风度的一种阐释,更是魏晋士风的一种表现形式。

6.魏晋士风下道家学说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激荡的新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玄学之说。魏晋士风下这种新道学的影响意义重大,是时代动荡和社会人文追求的一种解放。从某个方面来说,不仅对魏晋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现在社会也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时常吟唱着“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咋一看仿佛有些轻狂,但细品之后却也觉得略有几分潇洒。个人认为,这就是道家学说对当下人们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魏晋时期,是一个处于长期分裂,短暂统一的动荡年代,从汉末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短暂统一,又在长年混战中到隋唐的新统一。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潮就在这样一个动荡和征伐的年代,以一种唯美的姿势应运而生。玄学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政治动荡和士人心态中激荡的新思潮,它的影响意义深远。

[1]刘雪飞.余英时儒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

[2]何俊.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J].学术界,2009,06:7-36.

(作者单位: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教材中心)

猜你喜欢
道学玄学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扎实地道学英语
道学的团体化:宋儒结党,明儒结社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宋人“道学”与“理学”名称考辨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