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思考

2016-04-03 20:30李庆杨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李庆杨,李 斌

(沈阳大学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044)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思考

李庆杨,李斌

(沈阳大学 思政部,辽宁 沈阳110044)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特点,提出了应当切实加强对实践教学变革的路径方法,以创新实践教学的育人方式,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重视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扎实、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了解社会和国情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实践教学活动”[1]。作为一种现实性、应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更加直观、具体、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使大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体验理论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的价值真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依旧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必须深入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特点,按照实践教学应当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切实加强对实践教学大刀阔斧的变革,创新实践教学的育人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重视的普遍现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自从2005年新课改方案出台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经进行了多番有益探索试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教学管理更加严谨,摸索出诸多新模式和可以借鉴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应用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组织设计、操作实施、总结考核等过程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不受高校重视,形式化现象严重

虽然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着重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2]。但是,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因为思想上认识偏颇,重视专业学科教育,轻视公共课程教学,再加上受到时间、资金、师资、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呈现公式化、虚无化现象,实践教学成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一种走过场的活动。一部分高校即使把学生带入实践基地,可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和实践指导,以及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保障机制,而使实践教学成为徒有虚名的“鸡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收获有限,达不到真正的实践效果。

2.缺少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不高

本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但是,由于实践教学在内容手段上的滞后性、方式路径上的僵化性,以及管理机制上的概念性,使原本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感悟所学理论的实践教学成为一个应试教育痕迹浓重的学分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部分大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取成绩和学分而勉强参加实践活动,自觉性不高,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敷衍了事,难以认真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带给现实社会的巨大变革,不能够真正通过所见所闻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法通过实践教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被动地参加实践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不仅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反而不听从教师指挥,违反教学纪律,出现思想和安全问题。

3.成果评判考核不当,实效性不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3]。但是,因为缺乏全面立体动态的评价考核体系,一般高校容易制定简单而易行的考核办法和标准。多数学校只将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论文作为实践活动成果的唯一评判依据,忽视了对实践过程各种表现反馈的考查,没有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一稿定高低,这使得学生闭门造车、抄袭成风的现象层出不穷。由此,难以对学生实践活动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判,也无法保证通过实践教学纠正学生思想偏差,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的实践教学目的,致使实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不出来,应有的实践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方法路径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深度改革,最重要的是找到问题根本所在,并据此探索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具体操作方案。目前,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实质是对实践教学的出发点认知不清,执行程序不明,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路径创新理解不透彻,探索力度不够,导致实践教学依旧在原有的方式范围内原地踏步,难以突破。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实践教学应该遵循的立场、理念、原则,在此基础上,有效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过程、保障、监督、考核等一系列环节,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具有地域特征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路径,由此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必须坚持规范性科学性的发展方向

目前,按照教育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高校都开始实施,但是由于没有规范而具体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措施,各个高校都是各自为政,比较随意地安排本校的实践教学,以至于出现实践教学任意穿插在理论教学之外的业余时间段里,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导致实践教学运行过程和结果考核比较松散,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不能够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出现“两张皮”现象。可见,“管理规范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证”[4],所以,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首要的就在于必须坚持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发展路向,严格制定设置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长效机制、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监督考核、人员安排、经费使用、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环节,使实践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构领导、有制度依据、有方案操作、有效果评定的独立课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修养提供有力的载体和平台。为此,必须做到: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领导组织机构,由党政专门主管领导牵头,组织调动学校教务、团委、财政、后勤、教辅等各部门,共同支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工作;制定全面系统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在管理办法、奖惩机制、考核标准、师资配备、实践程序等方面统一规范,明确责任,细化任务;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过程、方法、途径,保证教学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认真细致的考查验证和周密完备的计划安排,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更新;健全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措施,发挥地域优势,注重教学资源整合,确保资金人员投入和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实践教学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2.必须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应该是一个结构完整、规划系统、内容全面的教学体系,它必须建构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体系原则,确使教学体系中的各要素有机结合、有效互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确保实践教学走向常态化、专业化。但是,反观当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因为观念上的差异和条件上的限制,只能采取零散式、辅助式的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业余时间里,简单地穿插一点实践的内容,将学生不定时地带出学校,进行一些诸如参观、调查等零星的实践活动,致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重视,认为它不是一门课程,仅仅是理论教学的助力形式。因此,实践教学有必要逐步形成完备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教学体系,有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确定实践主题,对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办法、程序进行事先合理的安排;有必要整合调动各类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形成实践教学推进合力。①要确保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支持配合实践教学广泛开展,为实践教学提供资金、技术、人员、管理、后勤保障等的帮助和指导。②要确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协同合作,根据学生专业学科的差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分类分层次实践协作。③要调动高校内外力量,将实践教学与党团社团活动优化组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的育人局面,取得双赢效果;有必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区域高校各类实践教学元素有效连接在一起,建立系统工程,构筑相互联系使用平台,以吸引各地区高校形成实践教学沟通交流的共用体系,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

3.必须采取灵活性创新性的方式方法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沿用“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说服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实践活动之中,体验社会,感悟生活;引导性、启发性、参与性不足,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成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听众”,而不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改进教学手段,根据不同学识水平、专业方向、思想特点的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配合理论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为此,需要改革传统的单向说教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工厂、农村、社区、市场等现实的实践情境场地,和工作人员一起活动,亲身考察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增强学生自觉理解理论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目的;要改变传统“游山玩水”旅游式的实践教学方式,采取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前准备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围绕这一项主题展开实践探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根据,得出相关结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把这些活动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实际,熟悉各类群体,把握时代脉搏,奉献国家民众;要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的特点,大胆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借助互联网虚拟空间建立网络立体多维的实践教学系统,进行网络信息调查,开设网络博客论坛,组建思想政治理论QQ群,关注国家大事小情,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文化主旋律,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树立,让大学生在广泛的探讨中澄清思想,培育情操,提高自己的政治道德素养。

4.必须把握有效性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门现实性、社会性极强的课程,它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形势政策问题的了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把握,内化升华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从而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以学生为本,确保教学内容、实践过程、考核方式符合大学生特点和需要,实现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知识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成为“信仰教育”“素质教育”。所以,①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格局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需要,精心设定准备实践教学的内容,使之与理论教学相对应,能够充分拓展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质,而且要与学生本身的专业相贴近,便于学生结合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参与实践活动,避免流于空泛;②必须要选择恰当合理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差异性的实践活动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与时俱进地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互通的桥梁,努力提高实践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③要选择创新动态的实践考核手段,因为“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和监督是促进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5]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决定成绩的做法,构建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全方位立体式评价考核系统,注重考评体系的具体化与可操作化,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准确的测评。

5.必须建立长效性战略性的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必须要建立长效性、战略性的长效机制,长远考虑课程建设和实行措施,在保障机制、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经费供给等方面确保实践教学的长远性、稳定性与安全性。为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人、才、物的保障和条件。①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战略机制,在组织、制度、政策等方面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支持推进实践教学健康、持续、稳步的开展;②积极开发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市场、社区、个人取得联系,开展持久合作,规划建设实践基地的不同特色和典型主题,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给他们提供内容各异的实践机会。③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因为“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问题,归根结底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6]所以,必须下决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管理才干,如此,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师深厚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提高教书育人质量。④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使用,设置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实践活动,专款专用,并且争取逐年增加经费的投入量,保障实践教学必要的开支和正常的运作。

既然实践教学“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7],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创新探索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正处于进行时,只要我们坚定地从社会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出发,立足于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主动运用新思维,就一定能够顺应新时代,积极创新探索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跨越和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淑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50-51.

[2]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6.

[3] 栾谨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维度思考[J].鲁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0-93.

[4] 周德新,黄向阳.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49-51.

[5] 曹一萍,张卓群,陈艳梅.建立综合立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思维[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83-785.

[6] 陈至立.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改革和发展[N].人民日报,1998-09-10(2).

[7] 靳诺.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增强公共理论课的实效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5

【责任编辑曹一萍】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odes for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i Qingyang,Li B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unique discipline system and teaching feature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re studied deeply.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innovating the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fundamentally improv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in colleges,changing the general phenomenon of being neglected.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actice teaching;reform

收稿日期:2015-09-25

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推广项目和辽宁省择优推广计划项目;辽宁省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李庆杨(1961-),男,辽宁凌源人,沈阳大学教授。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3-0326-04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