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瑞斌
夏津: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种地难题
■ 文/郭瑞斌
当前,随着夏津县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生产规模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形势喜人。
2014年秋天,香赵庄镇丰顺裕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别玉华将自己流转的土地由800亩增加到1500亩,在劳力紧缺、生产成本上涨的形势下,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胆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家丰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一有力帮手。
“我把合作社的情况给农家丰一说,人家就帮着我制定了一套服务方案,哪一阶段提供什么服务、花多少钱都写得明明白白,比咱自己种地还仔细哩。”别玉华这样评价道。合作社向农户提交服务方案,农户按照收费标准向合作社缴纳一定费用,这在夏津被形象地称作“托管”。
“我们提供‘全程托管’和‘阶段托管’两种服务,根据作物种类、服务内容多少收取不同的费用。比如,农户每亩小麦、玉米分别缴纳335元、305元托管费,就可享受从种到收全程现代化农机作业服务。每一份方案实际上就是一份简易的合同,里面有权利也有义务。既然我们收取一定的费用了,就有义务和责任把事情做好,让农户放心。这样也有助于合作社的发展。”农家丰合作社负责人张萍介绍,目前,合作社有机械设备480多台(套),机械作业队14个,日作业能力5000亩以上。
雷集镇郭才庄村号称装修专业村,村里绝大多数人都从事装修行业。雷集镇春晖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蔡兰坡,两年前也是外出做装修。“在外面打工也不容易,常挂着家里的事,一到农忙的时候两头跑,耽误事。这两年村里种地的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包出去,我觉着农业政策越来越好,就回来包地种粮食,也给别人提供机械服务,赚的不比别人少。”蔡兰坡高兴地说。
近年来,夏津县不断强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优先组织参加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优先落实惠农补贴、优先提供农业技术支撑、优先扶持产业发展升级等措施,培养了一批热爱农业、发展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
蔡兰坡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给周边群众提供的农机服务面积在1500多亩。“这么多活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干,每干完一件就记在本子上,要不时间一长也怕记差了。”他拿出四五本笔记本,上面写得满满的,都是什么时间给谁干了什么活、收费多少等。粗略估算,包地加上提供农机服务,他一年大约能赚24万元。
黄亮存是郑保屯镇粮丰恒兴粮食种植专业联合社理事长、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2012年,他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先后与省级龙头企业建立订单种植关系、划入粮食高产创建15万亩大方田版图统一开发建设,现在成员过千户,种植小麦4万多亩。合作社壮大的同时,对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玉米到了喷药的时候,人进不去,农机喷药效果也一般。前两年一直是租植保飞机,成本比较高。”黄亮存觉得,要让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必须加大投入。于是,他筹资110多万元,购置了1架植保飞机。
植保飞机1架次可以喷药400亩,每天能完成20多架次近1万亩,效率高,一亩地平均比传统人工作业可以节省5块钱成本。黄亮存说,植保飞机使用寿命超过10年,可以出租开展异地作业服务,使用前景、效益非常可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夏津县农业局)
栏目编辑:刘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