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叶圣陶说过:“读书是地地道道的基本功,阅读教学中,不读书是千万不可以的。”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如此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就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朗读。充分利用课堂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自由的读,或一对一朗读,相互欣赏、指正,课后还可以读给父母听。渐渐地,他们就会爱上朗读,有时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象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这时,教师再及时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激发起来,平时读书时就想把书读得更生动些。
教师还要把握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气势美,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寓言等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他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其中的节奏、音韵、气势,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气势美。如《泉水、小溪》一课“泉水∕泉水∕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小溪里。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大江里。大江∕大江∕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海洋里。”这六句短短的儿歌,写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泉水、小溪、大江的声音,让学生有一种感性的认识。重点指导朗读。1、帮助学生了解儿歌的语气,三个问句要读出童音,显得天真可爱;泉水、小溪像是小弟弟、小妹妹,读起来声音甜甜的,很天真;大江像个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读出大江的气魄。2、根據内容划分出音步(“∕”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这样,童音悦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
二、朗读训练,循序渐进
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标,可以把朗读训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基础性的朗读;二是理解性的朗读;三是表演性的朗读。此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螺旋提升,缺一不可。
1.基础性的朗读
读正确、读流利是朗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性的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三个递进性的不同层面的要求。我们在朗读训练时,要步步落实,循序渐进。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流利”的目标,只有踩实了“正确”“流利”这两步“有感情”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首抓“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并且要求人人做到。每上一篇课文前,我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充分利用早读课,让学生互相检查读书,把课文读通,读正确。
2.理解性的朗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既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读进去,又要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朗读的第二个层次“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导学生“读进去”即为学生的理解性朗读。我在上《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自然段时,就引入相应的资料:一是利用图片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茂盛的草、清亮的湖水、美丽的野花。二是向学生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三是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语句。这时,学生心中就会被美丽的画面所感染。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如“一直”“铺”“没过”“映出”等词语。学生再练读这个自然段,就能把文中那种广阔、茂盛、美丽的意境读出来。
3.表演性的朗读
表演性的朗读是“读好”的最高层次,是“有感情朗读”的最佳表现。在学生理解了课文,揣摩了语言文字后,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理解“美读”称为“表演性的朗读”。如学生理解了《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的内容后,我播放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在表演性的朗读中,学生的理解得以充分彻底的表现,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升华。
三、增强语感,日常积累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法,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中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语感材料积累多了,语言规律认识透了,感受经验多了,学生就能活化语言,在阅读文章时能够迅速地产生迁移,展开联想,深刻领会文中之义,甚至言外之义。如勉励自己学习的名言警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表面理解,而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深层次的语感。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就能呈现出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最终为语文的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