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的经典”

2016-04-01 15:49万蓉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董子董仲舒国学

万蓉平

我们校区内的董子祠是纪念汉代大儒董仲舒的祠堂。董子祠是收藏孔子思想的宝库,承载着国学精髓与精神。从2011年9月至今,学校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优势,构建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环境资源硬件,成立正谊书院筹备办公室,精品规划校园布局改造,深度开发董仲舒“正谊明道”文化底蕴,确立了“读国学经典,做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世界公民”特色办学思路,构造汶河小学特色的扬州绝版国学教育典范。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整个校区树木苍翠、绿荫环绕,古色古香的园林风格的教学楼,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长廊,优雅古朴的碑林设计,原貌翻新的董子祠、资任堂,置身其中,仿佛走进儒家文化的历史画卷。

【案例】

三月的务本桥畔,桃红柳绿,生机盎然。春天的百柳校区,古朴典雅中更显春光无限。

市领导一行兴致勃勃,参观了校园环境,沿学生放学路线,从小红门出来。站在务本桥上,市领导亲切地与一名二年级的孩子拉起了家常。

“你知道董仲舒吗?”

“知道,是伟大的人!”

“他是哪个朝代的?”

“……”孩子涨红了脸,答不上来。

随行的我们,也深深的脸红了,红在心里。明明董子祠上,“汉大儒董仲舒”的牌匾醒目庄严,孩子们天天看到,竟然不知道这个“汉”就是汉代。的确,后来问了那个孩子,他以为汉是指汉族的意思呢。

随后我们做了随机的调查,孩子说不出董仲舒的朝代,在一二年级孩子中,还真不是个别现象。说明什么呢?校本课程还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老师的照本宣科上,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

【举措】

如何让校区里的董仲舒以及他倡导的儒家文化从眼前的祠堂里的画像走进孩子的脑海,走进他们生命成长的历程中?

听到的,我会忘记;看到的,我依稀记得;体验理解的,我会记住。我们设立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一、 优化教学,建设幸福的生活

进行经典教学的方法研究,掌握更优化的古诗文教学方法,找准积累与理解的契合点,符合儿童心理与认知规律,可以促使广大教师提升教学效益,改变师生关系,推进课程改革。

1. 让经典的文字变成故事。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近董仲舒》,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再现了董仲舒一生主要经历的一幅幅画面,展现了他的主要思想和可贵精神,为孩子们了解董子打开了一扇窗。比如论语有些拗口难懂,根据孩子的特点,努力还原孔子当初说话、教学的情形,将《论语》中的智慧用活泼、有趣、好吸收的故事形式娓娓道来,孩子们自然而然领受其中的道理而不觉困倦,在享受美好阅读体验的同时,自然地吸收经典中的智慧与名言锦句。

2. 联系生活激发学习情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特色课程实施策略

说,教一首古诗,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是什么,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甚至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如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流行歌曲《烟花三月》进行迁移比较,连接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体会古诗文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通俗文化与古典诗词相辅相成,异曲同工。

3. 尝试多种游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国学经典诵读的关键在于其思想与情感是“灌输”还是“探究”。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学主导地位,以居高临下的方式给某些教学内容下“精华”或“糟粕”的定义,很容易走向枯燥与机械。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运用猜一猜、找一找的方法,将长文分解成一句一句来理解,不但降低了难度,而且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理解文意,学生更感兴趣。在探究式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教学共同体,老师不会简单要求学生背诵经典,囫囵吞枣,而是真正研读、品味经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五年级课文中的一首古诗,项目组老师用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一个谜四个板块串起一堂课的教学,引领学生探究,在歌中领略古诗的平仄韵律,在画中体悟诗的精炼与意境。最后,老师用其他送别诗与本首诗进行比较,发现,这首送别诗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它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抒发依依不舍的临别之情,而却整首诗都在写景?杨万里当时怎么想的?孩子们联系诗人背景,大胆猜测,兴趣盎然,诗情迸发。谜没有解开,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番体悟与理解,这不正是经典文学作品给予人的无穷魅力吗?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不仅仅是吸收、内化古诗文知识,还应该鼓励高年级学生运用诗歌技巧、简易文言和已有样式特点来写句填词,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修改方法指导。古人七岁能诗,今人有何不可?学以致用,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在教学《杨氏之子》中,老师要求学生仿照《杨氏之子》,写班上一个同学的特点,模仿古人是用仿古稿件,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写。学生很有兴趣,纷纷写出了“考神某某”“故事大王某某”等。言语有趣,颇有小古文风范。摘录一文:吾班有徐氏之子,头大,甚聪慧。讲笑话时,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众人皆捧腹。人曰:故事大王。

二、 创新活动课程,陶冶美好心灵

正谊书院内的汉文化儿童体验馆,是我校为弘扬汉文化精心构建的文化互动平台,集礼仪、吟诵、书法、茶道于一体,是文化氛围浓郁的国粹文化体验场所。

1. 经典与表演。我国学生普遍缺乏亲身参与实践,早在18世纪,卢梭就提出“在实践中学习”和“由戏剧实践学习”的概念。我们借鉴这样的理念,朝向经典阅读的理解。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在想象世界里积累真实的经验,不仅确切地理解经典的含义,更能在这些经验活动中参与、投入、观察、反思和调整,进而为现实中的自我呈现和行为处事提供儒家传统的指导与帮助。

六年级学生围绕“我与经典”这一主题进行演讲,孩子们有的激情洋溢,有的深沉内敛,都通过真实的经历阐述了《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中的某一名句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四年级学生的课本剧表演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老师和同学——《晏子使楚》《东施效颦》《狐假虎威》《曾子杀猪》……学生们的表演入情入境,有模有样,参演同学表达了对故事的理解,施展了自己的表演才能。

一年一度的《中秋诗会》,咏月诗是永恒的主题。《明月千里寄相思》、《思乡》……师生的一首首咏月经典或吟或诵或唱,让人回味。正谊书院国学班二年级学生,齐坐在董子祠中的蒲团上吟诵《弟子规》。抑扬顿挫的语调引领听众们穿越时空,领略到不一样的经典风采和别样的视听享受。

2. 经典与研究性学习。五(3)班进行小课题研究——“现代社会还需要国学经典吗”。孩子们通过走访调查,由班长季开来同学给时任市长谢正义伯伯写了一封信,陈述了全班同学对于弘扬国学经典的一些想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谢市长亲笔进行了批示,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和建议。一时间,扬城的社区、大街、公园,处处都有汶河学子开展国学普及教育的小小身影。如今,全市的中小学生手里都有一本政府提供的免费国学读本。市区的各个公园、文化广场、古运河观光带也专门设置了有关国学的石碑、壁刻。

3. 经典与成长。“可亲的经典”致力于在活动中带领少年儿童寻觅汉文化的源头,身临其境体验汉

文化的博大精深,“成长三礼”是系列成长活动中的核心。“一年级开笔礼”“十岁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指导学生学习中华礼仪,领悟待人接物、孝敬父母、团结协作的精神要义。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正衣冠”仪式中,伴着悠扬的古琴声,孩子们齐诵了《弟子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衣冠,向汉大儒董仲舒行礼,开启了知书明礼的第一步。

△“我感恩,我成长……”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着激动的泪花;一只只小手在耳畔握拳,许下庄严的誓词;一句句来自内心的告白,表达了多年来深深的爱……这是来自正谊书院“十岁感恩成长礼”上的一幅幅感人画面。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毕业典礼上,孩子们齐诵《少年中国说》,经典作品的魅力再次陶冶学生情操,伴随孩子踏上新的学习征程。

总之,我们从改变经典严肃古板的面貌开始,依托学校独有的人文资源,开发设计出一个以实践性活动为主体的整合性课程系统,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在各种实践性活动中经历并体验观摩、思考、参与、互动、合作、创造的快乐,孩子们与经典的每次相逢都能走心,进而亲近经典、爱上经典,发展个性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扬州市广陵区汶河小学)

猜你喜欢
董子董仲舒国学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垂”改成“掉”,好不好?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太饿的董子皓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董子健: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董子亮治疗肝脾不和型泄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