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2016-03-30 23:07叶党华黄俊红全建波桂志勇谭占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8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脑出血

叶党华?黄俊红?全建波?桂志勇?谭占国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治疗脑出血患者应用开颅术与锥颅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 每组58例。Ⅰ组采用锥颅术进行治疗,Ⅱ组采用开颅术实施血肿清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Ⅰ组中恢复良好、轻度残疾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锥颅术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开颅术, 临床可积极实践应用。

【关键词】 锥颅术;开颅;血肿;脑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31

脑出血的病死率较高, 为了降低病死率, 在临床中通常需要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安排在亚急性期或急性期, 以便可以及时为患者清除颅内血肿, 进而使颅内压得以降低, 并减少脑出血带来的继发性损伤[1]。本文对比观察了治疗脑出血患者时应用开颅术与锥颅术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在本院脑外科治疗的11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效果观察对象, 患者均有脑出血史, 且在术前经头颅CT检查确诊, 出血原因为脑实质中的血管发生破裂现象, 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脑出血体征;排除由脑外伤引发的脑出血患者, 合并颅脑损伤者, 凝血功能异常者, 合并脑梗死的患者。116例中男74例, 女42例;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57.6±6.1)岁。出血量27~77 ml, 平均出血量(53.1±6.5)ml;出血部位包括脑皮层19例, 小脑6例, 脑室20例, 丘脑11例, 脑干23例, 基底节37例。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 每组5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Ⅰ组采用锥颅术进行治疗, 术前利用CT机定位病灶, 同时将穿刺点标记好。术中实施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 麻醉后点破头皮, 并利用颅锥钻将颅骨钻穿, 钻穿后将硬膜挫破, 同时对硬膜进行钝性扩张处理, 完成上述操作后可对病灶进行穿刺, 进针深度视头皮与血肿后极、中心及前极间的距离而定。穿刺进针后抽吸血肿, 同时根据出血量大小设置引流管, 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患者, 则在病灶的中心、后端及前端均设置引流管, 如出血量较少, 则只需在病灶中心点设置引流管即可。抽吸后将10000~20000 U尿激酶注入到血肿腔内, 注入药物后将引流管夹闭, 夹闭2~4 h后将引流管打开, 同时自动引出或再次抽吸处于液化状态的血肿。完成上述操作后采用100 ml左右的等渗盐水实施冲洗引流, 引流2~3次/d, 引流的过程中定时行头颅CT检查, 在血肿的清除率达到90%左右时可将引流管拔除, 拔除后将创口缝合好。术后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 同时积极防治水肿、感染等并发症, 给予全身支持, 以预防水电解质紊乱。

Ⅱ组采用开颅手术实施血肿清除治疗, 术前实施全身麻醉, 麻醉后在病灶附近做1个手术切口, 切口直径为3~4 cm, 随后采用钻孔的方法在颅骨部位做1个小窗口, 随后将皮质、硬膜切开, 确定病灶部位后分离脑实质, 直至血肿腔充分暴露。采用吸引器将凝血块吸除, 术后留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 及时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 并在7 d内将引流管拔除。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3] 术后随访1个月,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两组治疗效果: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 机体仅有睁开眼睛等最小反应;3分:重度残疾, 意识清醒, 日常生活无法自理;4分:轻度残疾,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或工作能力;5分:恢复良好, 生活恢复正常或存在轻度缺陷。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中恢复良好、轻度残疾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采用开颅术、锥颅术及保守治疗等, 由于手术疗法对于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应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因此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相对于开颅术, 锥颅术的创伤较小, 具有定向准确的特点, 且能够有效避免手术操作对血肿壁造成损伤, 有助于预防术后发生再次出血[4]。另一方面, 在实施锥颅术时采用硅胶材质的软管分离脑组织, 可以有效减小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 同时在术中可以灵活调整引流管位置, 避免因血肿病灶缩小或位置改变而对引流效果造成影响, 因此可以有效清除血肿, 且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采用了锥颅术与开颅术对Ⅰ组、Ⅱ组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Ⅰ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锥颅术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开颅术, 临床可积极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浩, 段作伟, 刘德志, 等.血清C反应蛋白和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12):1277-1280.

[2] 曾志青, 刘洪, 蒋迪.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同源物2通过上调proNGF、sortilin、p75NTR表达诱导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 31(4):532-536.

[3] 陈玉燕, 李红玲, 牛蕾蕾, 等.不同压力高压氧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出血灶周围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5):413-417.

[4] 王永东, 孙桂良.基层医院神经内科对高血压脑出血定向硬、软通道技术临床救治体会.当代医学, 2013, 19(21):33-34.

[5] 于永才, 吴世政.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蛋白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1):90-92.

[收稿日期:2015-10-27]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脑出血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