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2016-03-30 18:07
城市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要素

廖 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廖 博

(清远市发展和改革局,广东清远 5115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准确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形势后的重大创新举措,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中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措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应做好“三去一降一补”的0加减法,中长期应通过创新乘法做大增量。

供给侧;需求;改革;实践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供给结构错配问题,用改革方法,从生产端入手,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和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更匹配,不断激发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其重点在于跨经济周期调控,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达到资本、劳动力、生产力和土地之间的均衡增长。[1]

2015年11月17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期间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

一、国内外供给经济学理论综述

(一)国外供给学派源流

19世纪初供给学派“鼻祖”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认为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会在个别部门出现暂时的供求失衡现象;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与卖不会脱节。[2]古典供给学派主张采取打破垄断、减少税收、管制等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均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李嘉图提出“生产—消费—购买—生产”的连环供给思想,认为节流是最好的财政计划。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在执行了正确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下,当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时,萨伊定律是成立的。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难题,美国经济学家拉弗提出“拉弗曲线”理论,认为政府的税收与税率的关系存在一个关键转折点,税率过高可能导致企业撤资,从而造成经济萧条,政府税收减少。[3]只有税率处于最优值时,实际税收才能到达最大值。供给学派主张政府保持适度的税率。20世纪80年代末,“新经济”危机引发了凯恩斯主义复辟。到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采用了“供给管理”。

(二)国内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2011年,徐林、贾康等七位学者成立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2012年,“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正式提出。在《新供给:经济学的中国创新》中贾康等人指出了以改革为核心新供给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破解中国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需要从供给侧发力。在《新供给主义宣言》中滕泰提出,要从供给侧推动改革,淡化总需求管理。新供给学派从供给的角度重新把经济周期划分为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及供给老化几个阶段。新供给主义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失误在于忽视了供给侧和供给管理,强调“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重视从需求侧进行管理,传统“消费、投资、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指出经济衰退是由于供给结构老化,主张以“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结构调整措施来应对周期性的经济衰退。新供给学派认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科技创新、制度是从供给侧出发推动经济增长的五大主要要素。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科技创新和制度可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大作用。要化解高行政成本、高税收成本和高融资成本约束,在下一阶段改革中,要从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着手,致力于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潜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活力。新供给学派强调,当下改革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尽量不刺激或者少刺激。[4]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依据

(一)需求拉动的边际效应递减

从消费来看,我国消费需求扩容乏力、分流显著,需求释放存在结构性障碍。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呈下探趋势,从2013年的72%降至69%。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供给结构却相对固化,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居民高端消费需求。从投资来看,国内产业结构呈现低端化、要素流通不畅、过剩产能难以化解等问题及全球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严重制约了企业投资扩容。同时,政府投资对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及政府投资边际效益下降,造成我国投资边际效益降低。从出口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及国际贸易壁垒加深,我国制造成本持续上升和处于高位的人民币汇率,使得我国贸易优势渐失,2012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额增速进入下行通道,2015年3月后,出口负增长成为常态。所以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提供新增长动力,消除供需结构性矛盾,释放经济潜在动力。

(二)化解供给侧抑制因素的需要

我国当前存在“供给障碍”,价格传导机制存在阻塞,要素流通不畅,市场机制不健全,垄断、价格管制、高流转成本和高税收等对价格信号和要素流动造成严重干扰。同时,就业下降与劳动力成本提高、地产控制与租金价格上涨、流动性持续扩张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并存的现象,表明经济体制约束导致了“供给桎梏”,经济体系中存在制约闲置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的体制性障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现象,导致供给无法得以更新。所以,亟需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以破除我国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供给抑制因素。

(三)化解宏观经济存在的隐性滞胀风险

新供给主义学派认为,持续的需求管理政策终将导致经济滞胀,滞胀是需求调节的终点,亦是供给调节的实施契机。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维持在1.5%,看似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发展态势,但实则存在静态隐性滞胀特征和动态显性滞胀风险。我国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GDP的底线年均增速为6.5%,可以说,6.5%的经济增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央政府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潜在矛盾对宏观经济运行容错机制的谨慎性判断,而目前我国GDP增速仅高出底线增速0.4个百分点,与经济规模相对稳定的国家比,我国GDP“实际”增速仅为0.4%,基本是经济停滞状态下的增速。其次,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阻塞掩盖了消费价格指数绝对低位背后的相对高位。从动态预测看,我国未来经济运行存在显性滞胀风险。要素流动不畅将阻碍需求结构升级带动供给结构升级,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引发结构性通胀。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与社会融资增量逐步萎缩并存,表明经济体系正趋于流动性偏好陷阱,可能引发货币性通胀。

三、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是解决我国供需结构性错配导致的需求侧对供给侧的价格信号不清、传导机制不畅,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反应迟钝、缺乏弹性的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生产要素供给为主战场,以经济增速不滑出合理区间、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及切实保障民生为底线,通过改革,从供给端入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潜在经济增长。短期,围绕软化供给约束,着力打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去降补”攻坚战,形成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长期则围绕破除供给抑制,着力矫正扭曲的要素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实现效率提高、结构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一)核心目标是做“加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以投资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加法”,即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同时增加有效投资,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扩大消费需求,重点是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解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解决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补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板,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不快,结构优化调整缓慢,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补齐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解决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活,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

(二)首要目标是做“减法”

所谓“减法”,即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解决产能结构性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减少阻碍经济主体活力的制度性因素及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发挥微观主体能动性;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分工合理、互相补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创新目标是做“乘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深挖经济发展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运用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首先,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手,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升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新动力,优化资本、技术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同时,运用新工艺,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创新步伐,创造质量好、品牌佳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其次,着力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提升教育水平着手,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另外,要加大制度供给创新力度。打破体制机制中的制约因素,以制度创新释放红利。加快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市场环境、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等价交换,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消费、自由选择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保底目标是做“除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应注重风险防范。所谓“除法”,即通过宏观调控,多维度避免金融风险、环境风险、生态风险、资源风险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要放松政府管制、激活市场活力、更大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提升投资有效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促进形成新的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 任森, 王大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J]. 宏观经济, 2016: 45-47.

[2] 滕泰. 如何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N]. 证券日报, 2016-1-16(A03).

[3] 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经济问题, 2016(2): 12-17.

[4] 叶双瑜.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J]. 宏观经济, 2015(12): 4-7.

(责任编校:彭 萍)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LIAO Bo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ureau of Qingyuan, Qingyuan, Guangdong 511500, China)

The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 side is the major innova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It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 It is the major measure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It is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n the short term we should reduce excess capacity, destocking, delever, reducing cost, bolstering weak spots, in the long term, we should enhance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supply side; demand; reform; practice path

F 12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5.008

2096-059X(2016)05-0044-03

2016-06-06

廖博(1985-),女,湖南安化人,硕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要素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