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

2016-03-30 08:20张晓航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关键词:茶经互文互文性

张晓航(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

张晓航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茶经》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茶叶专著,也是介绍茶叶知识方面最完整、全面的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忠实全面地在翻译中还原《茶经》原著,能为世界友人更客观地了解中国茶叶知识,认识中国茶叶文化提供良好平台。然而《茶经》作为一部凝结了古人茶文化知识与内涵的划时代巨著,不少内容都与其他文本存在互文关照的联系,故理清所互文的内容在原书中的作用意义,有利于把握《茶经》主旨,使翻译更为准确。本文将围绕《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作简要举例分析。

关键词:茶经;翻译;互文关照

1 《茶经》与互文关照

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其渊源甚至可追溯至神农氏。然而饮茶真正被赋予文化内涵,并形成一种潮流为多数人所接受,进而演化为汉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则源始于唐代《茶经》一书的广泛传扬,本书的作者陆羽也被后世称为“茶神”。《茶经》一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个章节,内容涵盖甚广,包括茶的历史起源、采制工具、采制方法、煮饮之器、煮饮之法、诗词故事及品质鉴别等多个方面,是现代学者公认的研究中国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著作。因此,对《茶经》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翻译,将可以使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爱茶之人一同从渊源上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历程,从而起到传播祖国茶文化的作用。然而,《茶经》传承至今已历千余年,其用语习惯,词意字义相比现代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对即使是生活在汉语环境下的国人来说,亦都难以在无参考的条件下流畅阅读并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故而要真正读懂《茶经》,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翻译,译者无疑需要利用到互文性理论,一方面通过重点查找原文的互文信息以读懂文本,另一方面适当参考、吸收前期其他作者翻译作品中的优秀成果,以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现。

而所谓互文性理论的概念首先是由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其含义简单而言是指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任何一个文本都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其他文本的信息;相反也可以说任何一种信息,都存在于多个文本中;任何一个明确的文本,通过研究与其相互交涉关联的文本,能有助于扩展对明确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如《茶经》作为一个明确文本,其中记载的有关籯、甑、忤、筥、火夹等的名词;有关《晏子春秋》,《方言》、《晋书》等的引用;以及峡州、光州、湖州等的地名;这些具有互文指向的信息不仅在《茶经》中有记述,在与其同时代的,或在时间更早的文献著作中也会有所记载,因此我们通过查找这些相关文本,便可以多维度地、系统地了解《茶经》所处时代的特点,便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原书思想。故而重视《茶经》原文中的互文信息,对于译者正确翻译文本具有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作为《茶经》的译者,需要同时拥有良好的英文功底,扎实的茶叶专业知识及深厚的汉语文学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参考前期其他优秀互文译本之翻译元素的同时,充分发掘《茶经》中的互文关照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查找出相关的互文本,把互文本内容与《茶经》充分对照分析,进而保证在自身正确理解《茶经》语义结构、文辞意韵及时代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翻译,使最终译文最大化地忠于原著。

2 《茶经》中的互文信息

根据互文性理论,我们通过查找、研究与《茶经》相关的互文文献,能有助于我们在更丰富的文本资源中发掘原书内涵,从而正确理解《茶经》的文化源流,文辞特色及行文规律,据此可帮助译者进一步筛选出最合理的翻译策略。在互文文本的查找方面,译者需要充分标记原文中出现过的互文信息,并对其进行追踪搜索;而所谓互文信息:是指肯定的、或有极大可能的、会同时在除原文本外的其他多个文本中查找到的信息。具体而言,《茶经》中存在的互文信息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专有名词,如“茶名、地名、特有的茶具、制茶之器、人名及节气”等;再者是制茶术语,如“捡芽、候汤、择水、沫饽及膏木”等;最后是明显的文本引用,如“傅咸《司隶教》曰、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左思《娇女诗》、傅巽《七诲》”等。译者在通过互文信息搜索出互文本后,可以比较互文信息在《茶经》中及互文本中作用意义的异同,以获得对《茶经》原文的正确认识。

3 《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

据笔者查阅,如今市面上能找到的《茶经》全文译本共有两种,主要是1974年《大英百科全书中》收录的Francis Ross Carpenter版及2009年由大连理工大学姜欣教授主持翻译的姜版,其中姜版是如今最受认可的版本,本文亦主要以阐述姜版译文中的互文关照为主。

3.1 《茶经》书名的互文关照

《茶经》是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成书之意义深源,称之为“经”,目的是为表明本书在茶叶领域具有经典性和权威性。然而“经”之一字,具有丰富的互文含义,在不同的语境,或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常可让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最为突出的便是易于触发读者联想到带有宗教色彩的古本书籍,如《道德经》、《易经》、《金刚经》等;尤其是在西方人普遍认为东方古书具有神秘性的观念之下,一旦书名意义表达不明确,将会让读者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在书名翻译方面,姜版与Francis版都译为“The Classic of Tea”,其中“Tea”意为茶,而“经”则翻译为“Classic”,意为“著名的、经典的、传统的”,而规避使用“scripture,canon,sutra”等常用于翻译宗教经典读本的英语词汇,因而避免了书名翻译中出现不必要的宗教暗示,明示读者这是关于茶的一本核心著作。与此同时,姜本作为后作,其书名翻译也可以视为是对前作Francis版的继承,表明两者是同一本书的两个译本。

3.2 《茶经》目录翻译的互文关照

《茶经》目录共有十个章节,所有章节标题都简洁而整饬,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及十之图”。标题看似简单,但言简而意不赅,其中数字代表章节顺序;“之”则是古文中常用的虚词,具有助词的语法作用,在此间用于联系定语和中心词,表明两者之间是同位关系;最后一个字则用以传递本章节的主要信息,是翻译中重点把握的关键词,译者需要谨慎考虑这些标题字词所表达的互文含义。如“一之源”,“源”的翻译在Francis版中译成“Origin”,而姜本则译成“Provenance”;相比而言,“O-rigin”意为“出身;起源”,而“Provenance”意为“原产地;来源;出处”,后者相对前者而言含义更为广泛,同时参考“源”在与《茶经》同代或之前的古典籍中的意义,常作“来源,根源,源流”讲;其含义无疑与英文“Provenance”的意思更为相近。又如“二之具”,“四之器”中的茶具与茶器,就现代人而言,茶具应当泛指喝茶的饮具,而茶器应当是指贮存茶叶,采制茶叶等的工具。然而我们以“茶具”,“茶器”作为互文信息,查找以往的相关文献,会发现唐代陆羽所在的时期,“茶具”是指采、蒸茶叶及贮存、统计茶叶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烧火煮茶、量茶、盛水、滤水、分茶、盛盐、饮茶、清洁及展示茶叶的用具;与现代人的用法恰好相反。因此在翻译时,应当合理选择适当的译词。同时,因目的语语言环境与汉语语言环境的差异,在翻译时不能刻板地对仗翻译,如“一之源”不可望文生义翻译成“One of Provenance”,因其存在被误解为“来源之一”的风险。而姜版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了互文关照与语言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如“二之具”和“四之器”在姜版中的译文为“Tackles for Harvesting Tea”与“Utensils for Preparing Tea”,符合了原文意。

3.3 《茶经》中典故引文的互文关照

《茶经》是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经典巨著,内容涵盖了茶叶的方方面面,在翻译时常会碰到某些在中华文化孕育下产生的特有事物,这些事物或因其汉字符号过于生僻,或因其所表达的意蕴富有文化特色,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对应译词进行翻译。此时译者便巧妙对《茶经》中的引文加以利用,《茶经》原文中有许多的典故著述引用,尤其是在“茶之事”一节中,引文多达16处:如“傅咸《司隶教》曰”、“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神异记》:”等;这些都是标志性的互文信息,译者据此可追溯到相关的互文文献,而通过查阅这些原始的互文本,能加强对《茶经》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译者在生僻字的翻译上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意蕴丰富的诗文则可在翻译中直接体现其深层含义,不拘泥于字面意思。如《茶经》中“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译文是:“Sichuan teas tops all in scents and looks;Fame goes around without any hooks.”可见译文中并没有就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通过互文信息查找诗句原文出处,了解“芳茶”指的是四川茶,进而直接在译文上表达出诗句的深层含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互文性理论在帮助译者正确翻译文本方面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而《茶经》作为世界的茶典之祖,对其进行正确翻译,无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关键。故在翻译当中,一定要充分厘清文本中的互文关照信息,保证做到双重互文参照:即除了通读原文本,还要充分参照它的互文本,确保理解原文意义。同时这也启示在其他茶典的翻译过程中,亦当重视互文性理论,从而使中国茶文化可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291-296.

[2]鲁利萍.《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得失[J].福建茶叶,2016(2):215-216.

[3]于辉,宋学智.翻译经典的互文性解读[J].外国语文,2014(5):133-138.

作者简介:张晓航(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茶经互文互文性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