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祎(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刘书祎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茶叶逐步产业化,走向国际贸易,但身处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更残酷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这对我国茶叶产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定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学发展趋势,也对未来的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可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茶叶产业;经济学分析;建议
我国是茶叶大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国人对茶的消费量和需求量也在逐日增加,目前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农业发展中,茶叶作为经济作物之一,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研究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调整产业结构,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增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增收的农产品,茶的商品价值高,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我国茶叶的总种植面积已达上百万公顷,且还在不断增长,其创造的经济价值也达数百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茶国。
1.2 有机茶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缓慢
有机茶是国外引进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它是一种高品质、无污染的产品,是各类茶叶中的佼佼者。目前国内有机茶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国家有机茶认证的茶叶生产企业已达到300余家,种植面积已达数十万亩,且经济效益明显。但有机茶的总产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比例很低,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1.3 市场供应充足,供求基本平衡
茶叶生产持续发展,种植面积、总产量也保持持续上涨的状态。整个茶叶市场质量不断改善,供应充足,价格趋于稳定,即时是季节性引起的价格差异,也得到了进一步缩小,茶叶市场状态良好。
1.4 茶叶产业国际地位不断得到稳固加强
首先是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茶叶出口大国。尤其是近年来,茶叶栽培技术商品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茶叶产业已占据世界茶叶生产的主导地位,而在中国众多出口茶叶中,绿茶的竞争力最强。其次中国茶叶进出口整体状况,茶叶出口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有下降趋势,还需要加强茶叶的出口贸易总量,真正成为茶叶出口大国。
2.1 机遇
2.1.1 世界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世纪,世界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增长。俄罗斯和美国是茶叶消费大国,每年进口茶叶总量已达数十万吨;英国不产茶,但其茶叶进口总量居世界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茶叶消费市场将会不断扩大。
2.1.2 茶叶出口环境逐步改善,刺激国内产业出口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茶叶在国际经济中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茶叶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是我国已经形成多年贸易经济体系,取消了非关税,促使我国茶叶出口种类增加,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出击,茶叶贸易成本也得到一定控制,有利于为茶叶产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
2.1.3 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出现“绿胜红”现象
低纬度地区适合生产红茶,而高纬度地区适宜种植绿茶这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茶叶种植规律。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生产的绿茶具有芳香、保健、解渴等多种有益功能,越来越受到各国人们的喜爱。由于我国绿茶产地大多是在山区,这些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茶叶种植过程中容易控制残留的农药等。如今绿茶已胜于红茶,尤其是世界范围兴起的绿色消费之风,更是将爱茶者的目光吸引到绿茶上。
2.2 挑战
2.2.1 茶叶产业劳动效率和组织化程度较低
茶叶生产需要经过采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而这些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即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对产茶的西方国家与中国调查,我们发现中国茶叶产业劳力投入较多,劳动效率低下,人均产茶较低。此外,在农户产茶专业技能方面,我国很多茶农都不是专一从事茶叶种植产业,还兼顾其他农产品生产。他们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现象。国外茶农彼此之间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而中国的茶农呈分散状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2.2 茶叶产业科技转化能力低,茶叶单产量低
我国地大物博,茶叶种植面积占世界茶叶种植总面积的近一半,但茶叶单产量却占四分之一。印度仅仅用了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一半,单产量却与我国基本持平。究其原因则是我国对茶叶生产投入力度不足,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低下。
2.2.3 我国茶叶产业标准化较低
首先是尚未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我国茶叶产业虽具有较多的方法标准、质量标准,但生产和加工技术要求、运输标准等欠缺,无法有效确保茶叶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质量与安全。其次标准体系繁杂,如茶叶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不仅无法相互补充,且存在多处矛盾、冲突之处,技术标准各个地方地区也要求不一。
2.2.4 茶叶产品质量与安全存在隐患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许多地区都面临严重的污染危害。茶叶种植也逐步受到污染。如有些茶农为了延长茶叶的保质期,就滥用各种化学药剂,甚至使用含有镉、汞、铅、砷等有毒性的包装材料。对于茶叶中硫丹的限量,我国也没有给予限制。与国外相比,我国茶叶生产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其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更严峻的挑战。
3.1 继续大力推进茶叶产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
以往单纯通过扩增茶叶种植面积增加总产量的粗放型增长轨道已无法提升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单产在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和种植技术推广下,已成为决定茶叶总产量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茶叶单产与国外相比,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继续推行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仍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集约化生产模式,并非是过度投入单位耕地面积的生产要素,而是要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分配生产要素,引入科技,提高要素产出率。此外,茶叶产业发展还必须面临劳动力不足现实,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山区又面临劳动力大量外出现象。由此加快实现茶叶产业集约化生产方式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要想实现集约化采茶,并非易事,需要政府支持,制定一个茶叶种植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3.2大力发展有机茶,优化茶品结构
目前,我国茶产品结构调整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有机茶等“绿色”茶叶。近年来,我国的名优茶发展尤为迅速,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我国茶叶产业的整体发展,名优茶的发展再次肯定了质量效益理念。但名优茶发展已近顶峰,再次突破性进展难以实现。在此情况下,我国茶叶产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响应“生态茶叶”口号,有效开发“绿色”茶叶,如有机茶、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叶等。对于“绿色”茶叶的标准,还需要政府统一制定,并将其作为绿色茶叶的市场标准。由于我国山区面积较多,且环境污染程度较低,在此地区推行绿色茶叶中的最高端产品——有机茶,建立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统一进行规范化管理与布局,将是我国出口茶叶冲破绿色壁垒的有力举措。有机茶的种植不同于普通茶品和茶园,它在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具有较高要求,生产、运输、贸易等过程都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技术部门需要不断创新技术,否则,将会导致有机茶生产流于形式,给不法分子带来可趁之机,给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3.3 进一步加大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
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有茶饮料、茶叶保健制品等,而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还能够适应现代工业化发展要求。目前,茶叶深加工产品已经形成系列化、标准化,具备产业化生产规模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叶深加工产品的产业链较长,具有高产业关联性,不仅能解决大宗茶原料堆积问题,还能激发茶农生产积极性;二是茶叶深加工产品能满足年轻一代的口味需求,具有独特竞争优势;三茶叶深加工产品得到大型企业如康师傅、娃哈哈等支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强调的是,工业化产品要想长久发展,势必要加快更新换代速度,因此,为了促使茶叶深加工产品结构不断高端化、新颖化,系列性更强,政府与有关部门要大力引导与支持,加快新产品研发,抢占市场先机。
3.4 进一步改善茶叶进出口经营机制,提高市场运营效率
对于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而言,其出口还无法成为决定产业发展进程的核心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表面上我国茶叶出口种类、数量快速扩增,经济效益有很大提升,实则还有很多根本性问题未得解决。一是出口茶类茶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国内销市场,很多出口茶依旧是传统茶,无新颖性。种类多,但就某一特定出口品牌而言,主销面较窄,缺乏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如蒸青茶无法打进西北非市场,珠茶无法畅销日本等。二是出口茶市场信息滞后,与销售环节脱节。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等现象时常发生,量价关系失衡。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政府与有关部门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适当、针对性措施。如进一步优化与提高传统茶叶的加工深度,研发更多产品,如速溶茶、茶多酚之类的产品,以有效适应和满足世界各地的需求;为了提高茶叶出口贸易信息的透明度,便于群众监督,要进一步完善茶叶交易制度,可以实行新颖、高效的制度,即拍卖与合同订购相结合的交易方式;进一步扩大名优茶影响,加快茶叶内销市场与外销市场的结合;为了能够加大我国茶文化对国外的影响力,使其更好的了解中国茶,我国可以适当举办国际性的茶叶博览会、茶叶论坛会等,吸引世界各地的茶叶爱好者前来参与,以此将我国茶文化传播的更远、更深,真正提高我国茶叶产业的市场运营绩效。
综上所述,茶叶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作为我国蕴含悠久历史的产业,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我国茶叶的产业化发展要正确看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真分析茶叶发展现状,汲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茶叶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着实提高。
参考文献
[1]管曦.中国茶产业链纵向整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06).
[2]黄廷.清代前、中期福建茶叶的种植及其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 2012(05).
[3]郎萍萍.竞争优势视域下贵州茶产业转型研究[D].贵州大学.2015 (06).
[4]陈忠华.浙江松阳县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5]许珊.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06).
作者简介:刘书祎,女,河南驻马店人,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