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

2016-03-30 07:44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福建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文化传承

洪 严(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

洪严
(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中国民间传统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数舞蹈来源于劳动生活中,通常是劳动人民共同完成创作和表演,以此来表现出一个区域内的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赣南采茶舞蹈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中独具特色、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舞蹈艺术。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以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为切入点,分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并就其历史传承和创新进行了阐述,为赣南采茶舞蹈的继承和发扬提供思路。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蹈;艺术审美;文化传承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南方的土著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赣南采茶舞蹈是客家精神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了中国古代舞蹈的优良传统,并历经诸多名家艺人的加工雕琢,最终形成了今天这种给人美感和艺术感的独特审美特征。本文从审美的角度解读其所具的独特艺术审美感和文化传承,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1 赣南采茶舞蹈概述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约占全省面积的近四分之一,为我国客家人集聚区之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这片土地深沉的文化底蕴。赣南采茶舞蹈是客家人创作并喜爱的一门艺术,它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从艺人员多为文盲,因此多以口口相传方式传承,并未留下多少的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才开始了对赣南采茶舞蹈的系统性整理和发掘,主要从很多民间老艺人的演出中搜集、整理、凝练。因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多与老艺人口述“艺诀”密切关联。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三绝”是赣南采茶舞蹈最为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独特的动作形式和表现展示了赣南采茶舞蹈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构成了赣南采茶舞蹈有别于其他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的独特美感。

2 三绝的艺术呈现

2.1矮子步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蹈“三绝”之一。赣南客家人长期深居山中,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养成了躬身搭茶、挑担肩压、负重必蹲、爬山必倾等行为习惯,后来被提炼应用到了赣南采茶舞蹈中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矮子步。在摘茶季节,茶农在上山采茶的路途中由于山高路远,为保持身子平衡,需要弯曲着身子,将身体微微前倾;人们在采摘茶叶时由于茶树不高需要弯腰作业;此外将采摘的鲜叶放进背后的箩筐中,有时还需要压实,这些动作往往需要半蹲着身体才能完成。日久天长,这种来自于劳动生活中的动作特点被赣南采茶舞蹈所吸纳,经过数代从艺人的美化、加工后就形成了今天的矮子步,其特点为:趾尖着地,双腿半蹲,并向前移动;艺人们将此形象描述为“狮子头,老虎背”、“猴子跳架拐子腿,行如蝴蝶走如水”。

2.2单袖筒

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又一绝。民间艺术中使用道具进行表演是常见的事,道具在赣南采茶舞蹈中的表现体现在对单袖筒的运用上。这种单袖筒和一般戏曲中的双水袖有很大的不同,其表演中仅依靠单独的一只水袖来进行。关于单袖筒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即采茶舞创作者的祖先的一只胳膊被人砍掉,但是得到一位美丽采茶女的救助,最后两人结为夫妇;该采茶女为了弥补自己爱人身体上的不足,为其特缝制了单独的一只水袖。使用单袖筒这一道具来表演赣南采茶舞蹈,不仅有着一定的纪念价值,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并提升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暗示着赣南采茶舞蹈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2.3扇子花

扇子花是赣南采茶舞蹈的又一特点。赣南采茶舞蹈中的扇子花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色彩变化,而在赣南地区几乎男女老幼都知道扇子花的基本表演手法,在表演中扇子不仅能用来模拟生活工具,还能用来配合精彩的舞蹈姿势和动作。随着赣南采茶舞蹈的数百年的历史传承,扇子花的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并演变出了双扇的表演形式。扇子的配合不仅美化了舞姿,同时也由于扇子的加入丰富了舞蹈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让舞蹈可以通过扇子来抒发更多的情感。

3 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特点

3.1诙谐幽默是赣南采茶舞蹈的精神气质

早期的赣南客家人由于寄人篱下难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后来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诉说方式,即正话反说、逆来顺受、苦中作乐。客家人这种在苦难生活中快乐生存的思想——丑中见美,为赣南采茶舞蹈所吸纳并成为了其最突出的内在精神气质。在赣南采茶舞中的很多唱词都体现出诙谐幽默的特点,如在说愁时,偏偏说的是些个不悲愁的话;说苦时,却说的净是些不苦痛的话。在《反情》中当四哥哥踩了四姐姐一脚时,四姐姐没有言苦,却只是说了句“是哪个人瞎了眼睛”。我们知道赣南采茶舞蹈的起源和赣南采茶戏有着很大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孕育的艺术环境。舞蹈中的“三绝”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表演内容,比较统一的特点就是都会变相产生出诙谐幽默,如将高人演成了一个矮子,将双袖筒折成了单袖筒,这些变形以及诙谐幽默成了赣南采茶舞蹈艺术的独特气质。

3.2浓郁的客家特色

赣南采茶舞蹈有着浓郁的客家特色。首先,赣南采茶舞蹈中的音乐基础虽来自赣南民歌小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有着独特的衬词和妩媚多姿的唱腔;同时吃苦耐劳的客家人从摘茶、打猪草、捡菌子、炒茶、盘花生等劳动生活中以及山间的动物神态上获取创作灵感,并与当地的乡土风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模仿表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风格,显示着赣南采茶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此外,舞蹈名称也带有浓郁的客家特色,真可谓是听音知形。例如“乌鸦展翅”、“蛤蟆过坵”、“懒猫抓痒”等客家方言动作名称也被用作舞蹈名称,对应相应的舞蹈动作;也有采用当地的山歌、民歌和曲牌等名称作为舞蹈动作名称,如蝴蝶歌曲牌名称,以彰显舞蹈中很多关于蝴蝶的步伐和动作。赣南采茶舞蹈中所蕴含的浓郁客家文化特色,使它形成了美轮美奂、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可谓是美有韵味,而丑中见美,别致出彩。

3.3唱念带舞的艺术形式

唱、念、舞的融合已成了赣南采茶舞蹈的基本表演形式。舞蹈在赣南采茶戏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始末不能中断。在舞蹈表演中可以没有说唱和念,但是是决不能没有舞蹈动作的,可以说每一个赣南采茶戏演员都是一个舞蹈演员,在表演中始终保持着一个舞者的艺术形象,并最终实现满台皆是舞蹈的效果。在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目《钓拐》中就展示了丰富的肢体语言、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融合,将唱、念、舞三种表演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文字念白讲述了一个放牛钓拐的欢乐故事,而此时舞蹈动作积极配合这一故事,左手拿着吊杆,右手配合着扇子,踩着诙谐幽默的台步打着撩脚步亦步亦趋地走上舞台,通过这种造型表演让大家体会到了赣南采茶舞蹈的独特魅力和快乐。

4 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和创新

4.1传承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地域特色、生产生活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赣南采茶舞蹈的起源和当地劳动人们的茶叶种植、制作和贩售历史有密切关系,它是在《小摘茶》、《姐妹采茶》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作早期也吸收了民间灯彩的舞蹈成分,在发展中也融合了“道教”表演舞蹈中的部分元素;产生于安远县九龙山障的《九龙山摘茶》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清朝乾隆年间的《冯尉招饮席上作》中有“嘈杂弦声唱采茶”的描述,到嘉庆年间,《九龙山摘茶》经过李平等人的加工处理形成了较为连贯的舞蹈动作,内涵也更加丰满。可见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都和茶有关。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赣南文艺学校派遣了多名师生深入到了赣县王母渡,向当地的民间老艺人学习,在保留原样舞台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承、创新发展。

4.2创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文化大繁荣的动力源头。回顾历史,赣南采茶舞蹈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歇过。1960年代的《茶童哥》改编自《九龙山摘茶》,并对赣南采茶舞蹈中的扇子工具做了创新尝试,对扇子的配色、形状设计以及图案设计等进行了创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期,在赣南采茶舞蹈《试妻》中进一步对扇子的制作工具进行了创新,演员所拿的扇子一会呈现出全圆形,一会又呈现出半圆形,以隐喻多变的形象。到了2011年,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对传统舞蹈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歌舞剧的形式进行表现,矮子步以八个儿子的舞蹈动作进行展现,丰富了人物个性特征,渲染突出了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采茶舞蹈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袖子、扇子和舞步上,还体现在舞蹈的身段乃至化妆艺术上,在传统舞蹈中加入了现代的特色。例如,在《六二与四妹》的舞蹈片段中,演员同时有了两个角色的妆容,一半是刘二,一半是四妹,当“刘二”的半边脸出现时,演员舞蹈动作表现的是“刘二”人物的贪婪与丑恶,当“四妹”的半边脸出现时,演员舞蹈动作表现的是“四妹”人物的甜美与纯朴。总之,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和创新一直在延续着,不仅有专业研究单位和舞蹈单位,也有社会的广泛参与,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5 结语

赣南采茶舞蹈不仅是赣南地区独特的舞蹈形式,也有着巨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此业界人士对其艺术特征和创新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我们以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为切入点,分析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并就其历史传承和创新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弘扬和发展赣南采茶舞蹈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滨豪.区域环境下的民间舞蹈类型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郭莉.福州茉莉花茶文化与两岸临水夫人信俗之渊源探析[J].福建茶叶,2015,04:53-56.

[3]李雪玲.民间“丑”的意趣和乡土“美”的升华——从赣南采茶舞的化丑为美说起[J].民族艺术研究,2015,03:73-80.

[4]屈红梅.璞中有真意民间有华彩——试析《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编写特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102-106.

[5]林建平,王龙生.文化生态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2:117-120.

[6]谢艳,徐仲溪.浅析苏轼茶诗词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4,06:61-63.

作者简介:洪严(1976-),女,回族,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音乐、影视。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文化传承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