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要求*

2016-03-29 05:40姜长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姜长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8)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要求*

姜长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即农产品供求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要求推进农业科技结构转型升级;农业需求结构多样化和农业消费方式转变的深化,导致农业发展由科技创新驱动转向依靠科技的全面创新驱动更为紧迫;优化农业资源、要素结构和利用方式的重要性迅速凸显,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明确新方向;农业组织创新和组织结构转型孕育新突破,要求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新依托;农业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的重要性显著增加,亟待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依靠科技;结构转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5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创新提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探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依靠科技创新驱动①农业科技涉及环节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尽管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对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但为突出研究重点,本研究在涉及农业科技问题时,主要探讨农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问题,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存而不论。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可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甚至区域结构转变等方面加以观察,本研究也主要依此展开。

一、农产品供求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对推进农业科技结构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

从国内外经验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新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人均消费量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农村居民对粮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城市居民对粮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在波动中略有下降;农村居民人均食油消费量、城市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城乡居民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在波动中呈现增长趋势,城乡居民人均家禽、水产品消费量呈现稳中略增趋势。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消费量分别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48.0%、132.6%、116.7%、152.4%、240.0%、281.5%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4》有关数据整理。。近10年来,全国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上下。2014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54.8%,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总量的增长,中国的口粮需求总量将呈下降趋势,对蔬菜、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的消费总量都将呈现增长趋势。

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不同人群收入和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分化呈现日益深化态势,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将日益呈现向专用化农产品、加工食品、品牌食品和安全化、优质化食品倾斜的趋势。与农产品/食品相关的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也将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农业发展理念、目标、战略和途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引导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因此,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农业供给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对推进农业科技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综合而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粮食科技、种植业科技向全面的农业科技转型,在继续支持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安全的同时,突出强化对蔬菜、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生产等科技支持。

第二,由农业增产科技向统筹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科技转型,突出强化对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科技支持。如有些农业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增产,但会导致农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下降,甚至对耕地质量和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应作为今后农业科技支持的方向。近年来,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凸显,农业用工成本的增加成为农产品成本提高的重要甚至主要推手。因此,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降险的技术,特别是农机等节约人工成本的技术日益受到欢迎。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及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日益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发展休闲农业还要求农业科技由产品科技向景观科技转型。

第三,由粗放化的农业科技向精细化农业科技转型,加强对专用化农产品/食品生产的科技支持。如注意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栽培管理甚至加工技术的差异,以及饲用玉米、食用玉米和加工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差异。

第四,由主要惠及农业生产环节的科技向惠及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转型,加强对农业科技综合化、集成化的支持。特别是基于加工食品、品牌食品和安全化、优质化食品生产的需求,加强覆盖全程的科技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技术进步的协同推进。如许多发达国家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充分考虑生产性能、加工性能、储藏性能等,注意与食品、农机、农资、农艺、农产品加工等科技创新结合,甚至吸收产业链不同环节利益相关者参与。随着农业产业链一体化推进,农业科技与工业科技、食品科技、甚至生物医学科技的融合日益成为大势所趋(姜长云,2011)。

二、农业需求结构多样化和农业消费方式转变的深化,导致农业发展由科技创新驱动转向依靠科技的全面创新驱动更为紧迫

通常,农业需求结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产品种类、功能的多样化和延伸化。产品功能的多样化往往建立在产品专用化发展的基础上。如强筋小麦粉适合制造面包,弱筋小麦粉适合制作蛋糕和饼干,中筋小麦粉适合制作馒头、包子和饺子等。产品功能的延伸化,如加工食品特别是功能食品的开发,以及燃料乙醇等农产品能源用途的开拓。随着农业发展和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业需求结构多样化日益由产品种类、功能的多样化和延伸化,拓展到生产功能之外的生活、生态功能上,由此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内涵。如近年来,社会对农业景观、生态、科教、文化等多功能性的需求呈现迅速扩张态势。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值构成中,不仅包括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创造的价值,还包括为提升产品品牌形象、改善产品消费体验付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如近年来中国食品消费日益呈现美食化、营养化、功能化、方便化和个性化趋势。与消费的体验化密切相关。今后农业发展不仅要更加重视市场需求,还要更加重视增强引导和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为此,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日益具有必要性甚至紧迫性。况且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如果不与其他要素结合,往往无能为力。如产品品牌形象的提升、消费体验的改善,涉及到消费需求的研判和消费心理的引导利用,并非单纯的科技因素。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丰富了农业需求结构多样化和消费方式转变的内涵,也加速了农业需求结构多样化和消费方式转变的进程。2020年、202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很可能分别超过60%和65%,届时城镇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农产品或农业消费方式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2014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3 7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2025年前后中国很可能实现由老龄化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变,即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4%。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带动农产品需求结构多样化,如增加休闲食品、健康食品和优质农产品需求;还会使农业生活、生态功能和农业、农产品体验化消费更受青睐。随着人口结构变化,80后、90后甚至00后日益成为社会主导消费群体,由此会带动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方式日益普遍化,使农业或农产品消费更趋多样化和个性化。

农业需求结构多样化和消费方式转变的推进,不仅丰富了中国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还导致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日益需要突破科技创新驱动的界限,需要将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甚至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需要将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加强农业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向,需要在重视产业、企业等供给层面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发挥需求层面创新的引导作用。近年来,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刻,就是拓宽农业科技创新可能性边界、丰富其内涵的结果。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社区支持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迅速发展的经验证明,科技创新如果与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农业发展可以如虎添翼。如檀学文等(2015)基于北京郊区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小型生态农场在社会和生态维度具有强可持续性,但在经营层面存在较大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从反面揭示了中小型生态农场推进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紧迫性。

近年来,在农产品需求总量扩张、需求结构多样化推进的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口迅速增加,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动性显著增强,国际农产品市场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深化。尤其是,在农产品仓储物流、种子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外资并购和参股国内企业的案例大量增加,增加了中国农业面临的产业安全风险和隐患。随着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提速,如何有效平衡争取开放红利与防控开放风险的矛盾,日益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由科技创新驱动向全面的创新驱动转型更为迫切。这对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优化农业资源、要素结构和利用方式的重要性迅速凸显,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明确新方向

就发展方式转变而言,如果说需求结构转变是引领、产业结构转变是表象,那么资源、要素结构和利用方式转变则是根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义是,通过加快农业资源、要素结构和利用方式的转变,使农业价值链升级的速度快于农业资源、要素成本攀升的进程。近年来,中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迅速凸显,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粗放型的农业资源和要素利用方式,加大农业发展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赖,导致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甚至局部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剧农业资源和要素利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推动农产品成本、机会成本的提高和比较利益下降,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随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迅速凸显,加快转变农业资源和要素利用方式,促进农业资源、要素集约利用、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结构,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明确以下新方向。

第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通过推进科技向农业产业链的全程渗透和融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结构和利用方式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转型升级动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即其具体体现。

第二,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优化农业资源、要素结构和利用方式提供依托。无论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企业或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普通农户等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皆须提高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良好的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还应是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领路人。

第三,通过搭建优质资源、高级要素进入农业或在农业优化组合的平台,畅通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渠道;为加强农民培训,促进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更好进入农业,实现农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创造条件,更好地引领农业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四,促进农业科技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发挥信息化对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引领支撑作用。近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日益呈现其高渗透性、强支撑性和广传播性;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化、平台化和智能化趋势日盛,信息化功能显著提升。信息化向纵深推进,深刻影响产业成本结构、组合方式,加速产业技术融合、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程,提升产销衔接、供求协调和创新要素集聚的可能性。这为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供新路径,也为发挥科技创新对全面创新的引领作用提供更好、更高的平台。

四、农业组织创新和组织结构转型孕育新突破,要求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新依托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农业组织创新日趋活跃,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转型的基础不断夯实,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载体。农业组织创新主要表现为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迅速崛起和农户等传统经营主体的分化、重组与改造,如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及合作社联合社的脱颖而出、家庭农场的发展等。供销社、信用社、邮政部门等传统服务主体的改造及其与农户关系的调整,也是农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农业组织创新的推进,新老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之间的联结或组合关系不断丰富,农业组织结构转型的内容日趋丰富。农业组织结构转型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类型农业组织之间比例关系和相对影响力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组织之间联结方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推进农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③农业纵向一体化也称垂直一体化,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沿产业链有机结合甚至融为一体的过程。农业纵向一体化在微观上往往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将业务领域向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延伸,在宏观上则表现为推进涉农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横向一体化也称水平一体化,即农业同类产品或服务生产经营组织的联合、合作,甚至通过兼并重组融为一体。,有利于农业节本增效并降低风险,有利于增强农业竞争能力。此外,农业的纵向一体化为农业发展更好地对接消费需求、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甚至产权市场提供更多端口,也为更好地集聚高级或专业化生产要素,提升要素质量、优化农业的资源和要素结构提供机制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对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消费需求变化快速响应能力,通过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食品安全治理,通过加强价值链整合增进农业的范围经济、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农业纵向一体化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科技创新的协同和衔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带动农业价值链升级。农业横向一体化为增进农业的规模经济、实现农业资源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供途径,也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市场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保障。现实中的农业组织结构转型,大多不是表现为纯粹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而是带有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结合性质的混合一体化。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日趋活跃,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凸显。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运行提质增效升级的引领和支撑,因而也是整合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的依托。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笔者曾作详细分析(姜长云,2012;姜长云,2014)。农业服务组织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因此,推进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其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也应是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农业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的重要性显著增加,亟待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探索新路径

农业发展区域结构是农业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的空间表现,与农业产业组织结构之间也有较强互动关系。近年来,在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是农业发展向优势、特色产区集中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迅速形成,区域因素对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影响不断深化。近年来,各具特色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蓬勃兴起,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建设等日益受到政府重视,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在重点产区整建制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等区域层面的财政支持项目不断加强,均是顺应农业发展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的趋势。许多现代农业集群、产业区、产业带,往往是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样板区或先行区。顺应“创新动力和产业发展的重心正在向区域和次区域转移”的趋势(罗红波等,2008),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积极探索新路径。

但是,近年来在推进农业发展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的同时,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日趋突出。如2003~2014年11年间,河南、河北、山东3省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比重达24.6%④本文数据凡未注明出处者,均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相关数据整理。。但包括这3省在内的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追求粮食增产与地下水超采矛盾日益加剧。同期,黑龙江省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21.1%,但这种粮食增产建立在耕地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湿地减少、部分地区超采地下水等代价之上。至于为追求优势、特色农产品增产,将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由适宜区扩大到次适宜区甚至不适宜区,导致相关农产品质量下降问题更为常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和创新皆不可或缺。可见,优化农业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也是未来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的转移⑤如2003年,中国前5大猪肉主产省(市、自治区)分别是四川、湖南、河南、山东和河北五省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均超过6%,合计占全国猪肉产量的41.8%;前10大猪肉主产省(市、自治区)还包括湖北、广东、江苏、安徽、云南,其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均超过4%,合计占全国猪肉产量的66.4%。2013年,中国前5大猪肉主产省(市、自治区)分别是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其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也均超过6%,合计占全国猪肉产量的38.6%;前10大猪肉主产省(市、自治区)还包括广东、云南、河北、广西、安徽,合计占全国猪肉产量的62.9%;但同年占全国猪肉产量比重超过4%的省份还包括江西、辽宁和江苏3省,占全国猪肉产量比重超过4%的省份合计生产全国猪肉产量的76.1%。,也迫切要求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探索新路径。以生猪生产为例(见图1)。

图1 2003~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猪肉产量增长情况

就总体而言,近10余年,猪肉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日益受到饲料和生猪(猪肉)运输成本、饲料来源的广泛性和可替代性⑥近年来,陕西省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明显提高,与该省水果产量较大、替代饲料资源较为丰富有密切关系。、猪肉消费市场的规模化和集中化程度、与人口密度相关的环境承载力和防疫压力等因素影响,全国猪肉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是:(1)猪肉产量占全国比重降低的省份多为发达地区或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这些地区人均GDP水平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环境治理的力度较大,产业政策不鼓励甚至限制生猪生产,导致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比重甚至猪肉产量下降。这些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推进速度快于其他地区,还加剧了散养方式猪肉产量下降。近年来河北省猪肉产量不增反降,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降幅最大,主要是受京津冀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的影响。(2)猪肉产量增幅较快的省份多为欠发达地区或粮食特别是玉米、小麦主产区。如江西、湖北、辽宁、广西、云南、吉林、黑龙江、新疆、海南、西藏等。(3)养猪业和猪肉加工业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地区加快转移。与此同时,在同一地区内部,农产品生产结构不断发生新变化。以黑龙江省为例,见表1。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对农业科技空间供给结构的优化提出新要求。

表1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肉类总产量及结构变化

此外,近年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已由概念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如何结合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探索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路径,日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罗红波,〔意〕巴尔巴托·M.产业区直面经济全球化——中意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姜长云.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选择[J].农村经济, 2011(12): 3-7.

[3]姜长云.中国服务业:发展与转型[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2.

[4]姜长云.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J].战略与管理, 2014(1): 237-243.

[5]檀学文,杜志雄.食品短链、生态农场与农业永续[J].改革, 2015(5): 102-110.

New Requirements Towards Incentiv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JIANG Changyu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Due to continuous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of supply-and-demand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w requirements mainly embodies in five aspects: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upgrading accordingly; deepening on d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demand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agricultural consumption pattern leads to the urgency of transferr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direction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come clear when the importance of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resources, factor structure, and utilization mode has bee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new breakthroughs generated in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new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account of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optimizing and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al regional structure, which is urgent to explore new path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innovation driven;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作者简介:姜长云(1964-),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服务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2016)01-0020-08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56)。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