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2016-12-20 14:56孙丹丹
中国经贸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孙丹丹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变幻莫测,对于市政建材这个传统行业来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论文通过研究创新驱动战略的思想理论,制定产品技术、体制机制、客户服务、市场经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战略措施,激发人力、技术、管理、资本的潜在活力,让创造行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打造发展新动力,增强市政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思想理论;战略措施;市政建材

一、创新驱动战略的思想理论

1.战略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把创新驱动作为市政建材行业的优先战略,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行业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战略是一个系统性变革。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完善、高效的配套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管理创新包括体制机制、组织机构、治理体系、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两者相互协调、持续发力,创新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战略要求

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的基点。以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主要内容,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产品技术创新工作,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把赶超引领作为战略的重点。把握市政建材行业的前沿发展态势,在主营业务领域,超前规划,争做领头雁,加强基础性研究,重视突破性创新。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战略的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激发企业潜在活力。建立健全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原创突破和成果转化,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管理和企业治理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把人才驱动作为战略的本质要求。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成果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塑造“创新不问出身,人人都能成才”的企业创新文化。

二、战略措施

1.紧紧抓住技术研发这个“牛鼻子”,筑牢创新根基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建设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市政建材行业面临着技术革新的巨大挑战。坚持“引技引智、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为主要方向,构建一个以核心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的创新体系,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

设立产品研发中心、新产品孵化基地及高校合作研究中心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投入。同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加速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

(2)技术研发走“精、转、特、新”的道路

在研发方面要切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注重原始创新,聚集高端要素,在核心产业方面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乃至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同时,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大技术与服务的出口贸易。

(3)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激励政策,高度重视培养顶尖人才,尤其是国家级科技人才、研发工程师。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为企业所用,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股权激励、研发人员职级晋升机制,让各类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4)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培育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生态,重视科研精神和创新价值的传播,塑造包容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一种企业价值导向、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

(5)建立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主的专利管理机制

若只创新而不采取专利保护就等于是在沙滩上建高楼,建立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跨越发展优势的核心专利技术。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资本为要素,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专利的技术支撑和商标的市场价值实现作用。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

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奠定坚实的制度环境。

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市政建材行业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8]。推进管理领导层级的建设,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与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参股增持、并购重组等形式开展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通过治理结构改变,提高国有资本配置与运行效率,实现各种资本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发展。

3.坚持“创新、绿色、安全、协调”理念,提高企业绿色环保品牌形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民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需求更高,环保及节能意识不断提高。必须提高市政建材产品的环保标准,推广绿色市政建材。

绿色市政建材要求能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例如沥青混合材料等道路建材的生产,大多数依赖于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因此要围绕再生、节能、环保的目标,研发绿色环保级新型市政建材,提高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此外,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达到清洁生产、清洁处理的标准,秉承既为生产而设计,又为环境而设计的理念。

4.创新客户管理模式,建立客户服务体系

长期良好的客户关系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忠诚的客户群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基础。对于市政建材国有企业来说,拥有广泛而稳定的本地客户,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完善客户管理,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1)细分客户群

由于客户关系价值的不同,对原有客户群进行分类,有助于企业了解哪些客户最有价值、为忠诚客户、潜在成长客户。细分依据主要有客户性质、年采购数量、供货区域等要素,这些数据可以有效衡量出客户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值,根据客户贡献利润值进行客户层级划分——客户金字塔。通过细分客户实现对客户的差异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配置资源,使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更有成效。

(2)建立大客户服务体系

按业务种类划分服务,对于大客户的服务要划分责任人,给客户提供选材咨询、合同跟踪、信息沟通、售后服务等一站式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务,定期对客户进行走访,建立客户档案的管理机制。

(3)建立客户代表制

选择一批专业的工程师、经济师作为客户代表,进驻到技术含量高、订货量大、价值高的终端客户,参与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并对大客户实施跟踪服务,定期组织产品技术的交流研讨活动。

5.创新营销策略,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现代营销理念更加注重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注重双方关系的维护,站在对方立场提供意见及解决方案,引导客户作出正确选择。将其应用于市政建材行业,可为企业带来市场优势,帮助企业脱离同质化的竞争环境。

(1)加强高素质营销团队建设

作为传统企业更要注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家型的营销团队,团队不仅要有较强市场分析能力,更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整合行业技术资源来为客户的需求服务,在实现客户利润增长的同时完成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效益的增长。

(2)建立灵活性高、管理成本低、协调性强的经营机构

注重营销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业务协商、技术交流等,发挥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作用,将企业生产、销售、科研等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企业营销部门应实行独立销售、独立核算制度,这种制度能有效激励营销人员,实现业绩与收入挂钩。

6.推进精细化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管理体系

建立以精细化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将“精细化管理”的方法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管理、生产、研发、成本控制全过程,重点在于对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做到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培养“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习以为常的行为,精益求精的文化”。

(1)优化组织机构,实行岗位目标管理

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责,将部门职责细分到岗位,明确责任人具体职责;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要求员工完成岗位目标和计划,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鼓励岗位成才。

(2)实施精益计划值管理

在企业目标分解落实管理的框架内,以各项规程参数为基础,依据过程能力自下而上设定生产、技术、成本等过程控制标准数值,将设定数值纳入标准规程指导班组及岗位员工,通过作业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差异分析,查找改进空间并采取改善措施,当过程能力提升时再修订计划值和标准规程,从而形成PDCA闭环管理模式,指导企业持续提升过程控制能力。

(3)材料采购与使用的精细化管理

材料的粗放和笼统管理会提高成本,必须对材料进行分层次管理,制定材料采购计划,控制采购成本。健全材料出入库台帐记录机制,杜绝消耗材料不真实等情况的发生,保证材料成本核算的精准性。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现行的一些精细管理做法,以后也许不再适用,需要对管理过程中因循问题及时做出改进。显然,精细化管理不是一阵子的活动,而是一个持久、精进、创新的过程。

三、结语

创新驱动战略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系统工程。从创新发生的全过程看,创新是由用户需求、技术研发、试点生产、推广应用和用户反馈等多个环节构成,涉及客户、技术中心、厂站、经营部、供应商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要素。需要企业各部门承担相应的创新角色,基层单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中心是知识创新及服务支持的主体,管理部门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各部门相互联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成果的集成传化,把所有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创新发展上来。

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在于建立企业创新体系。通过创新产品、技术、体制、品牌、服务、营销等方面,建立各创新要素协同互动、高效配置的创新网络系统,形成创新驱动战略的实践载体、制度保障和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鲁桐,党印.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J]. 经济研究,2014,(6):115-128.

[2]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经济研究,2014,(7):31-42.

[3] 吴敬琏.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363-365.

[4] 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5-12.

[5] 姜卫韬.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2,(6):107-119.

[6] 马一德.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J]. 中国法学,2013,(4):27-38.

[7] 洪银兴. 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8] 毛立言.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思考[J]. 经济纵横,2012,(11):12-19.

[9] 刘瑞栋,黄玉英. “绿色建材”对人类环境影响和评价系统的探讨[J]. 上海建材,1995,(4):13-16.

[10] 梁建平. 建筑企业施工精细化管理研究[D]. 浙江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背景下的高校资产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