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仿生学在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2016-03-29 20:09谷中魁杜佳麟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福建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仿生学

杨 润,谷中魁,杜佳麟(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略谈仿生学在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杨润,谷中魁,杜佳麟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仿生学茶具设计是从大自然动植物乃至微生物身上寻找灵感,通过专业仿生设计,使茶具既满足基本的实用功能,又符合人们对茶具的艺术审美需求。本文首先探讨了仿生学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而后从造型、色彩和肌理三个方面,对仿生学在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运用做出分析。

关键词:仿生学;陶瓷茶具;设计应用原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生物系统是开辟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于是开始自觉地将生物界视为各种技术思想、设计原理和创造发明的源泉。生物学家与各领域专家积极合作,使生物学与各类工程技术学科结合为一体,仿生学由此应运而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仿生学正式诞生于1960年,属于典型的边缘学科,它与设计艺术相互融合后,形成了当今最为热门的仿生设计,即仿照特定生物的形态、结构、色彩、纹理等优势特征所进行的一系列造物活动。其中,仿生学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茶具在我国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一个民族生活习惯、思想状态、审美意向的体现,是实用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有机融合。将仿生学理念运用到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之中,能充分发挥仿生元素的造型、肌理和色彩特征,赋予茶具以鲜活的生命力,体现出一种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

1 仿生学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将仿生学应用到茶具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仿生设计元素与茶具造型、色彩、结构、功能等之间的关系,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平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陶瓷茶具在烧制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原材料的性能、烧成的收缩率、成品的变形率等,运用仿生学理念时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估,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保证茶具最终成型。

在确立了可用的仿生设计元素以后,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来提升茶具的美感,增强茶具的表现力。其一,在造型上,应当注意突出其象征意义,强调茶具的整体气势表达,仿生元素的融入应当考量茶具设计的总体轮廓和局部细节,清晰而准确地再现主题,例如南瓜造型的紫砂壶,造型精美,细节精巧,既实用又美观。其二,在色彩上,应当注意把握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烧制温度,对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做分别处理,使釉色的张力发挥到极致,形成丰富而绚丽的色彩系统,成为艺术家表情达意的介质。其三,在肌理上,同样应当以茶具在烧制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肌理特征为基础,避免因过度修饰导致茶具本身与肌理纹路不符而破坏茶具的品质,保证茶具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

2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仿生学运用

仿生学在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造型、色彩和肌理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2.1茶具造型上的仿生学运用

运用仿生学原理进行茶具造型,究其本质,就是对自然生物形态的模拟与再现。事实上,我国很久以前就已经实现了茶具造型上的仿生设计,例如陶瓷碗的造型中有各种花口形状,包括葵花形、菱花形、莲花形、菊花形等,姿态美观,别出心裁,妙趣横生。毋庸置疑,仿生造型可以让茶具的外观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更高层次的美学价值。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在追求造型上美观的同时,还要讲求茶具现实稳妥与比例的统一,不能影响茶具的正常使用,不破坏其功能性。茶具的使用对象是人,它的规格必须要按照人的比例来设计,以便于人们使用。茶具本身也应当符合整体实用性的比例,茶壶的高度、壶嘴的长度、壶盖和壶柄的大小都是造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茶具功能的主要决定元素。在设计时,我们应当遵循仿生学中注明的“调和之黄金律”,依照这一定律对陶瓷茶具进行结构分割,使其造型趋于稳妥。一般而言,陶瓷茶具中正立的三角形造型会给人以稳重安全的感觉,倒立的三角形则会让人感觉不稳定,但是,正立的三角形从审美角度而言显得单调而笨拙,反而倒立的三角形能够带来视觉上的新颖感受和美学体验,所以,此时我们引入仿生学原理,采用中和的方式,依照“黄金定律”对茶具造型进行划分,仿照一些天然的生物形态为茶具增添灵活、俏皮的感受,比如乌龟造型的茶具,龙头壶嘴设计的茶壶,莲花形状的茶杯等,从而避免造型上的单调乏味,保证茶具的审美体验和使用感受。

仿生学对现代陶瓷茶具造型设计方面的影响除了丰富造型形态、提升茶具美感外,还可以通过风格各异的造型,实现饮茶者内在情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陶瓷茶具被公认为是保证饮茶事宜正常进行的最直接、最贴切也是最关键的器具。饮茶品茗,我们所要有的不仅仅是品质上乘的茶叶,还要有质地优良的茶具和幽静风雅的饮茶环境。古人有云:“境由心生。”可见外部环境对人们性情的影响有多么深刻。因此,若要全方位提升品茶的效果,就必须从茶具的设计上下功夫,力求实现情感与环境的高度统一。我们知道,陶瓷茶具是历代以来茶客品茗的最佳选择,在造型设计上要突出一种朦胧的情感色彩,将大众对陶瓷茶具的认可成为一种模糊化、概念化、抽象化的存在,而后按照仿生学的哲学理念对造型进行创造性设计,带给使用者一种充满生命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感受,增强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进一步优化人们的饮茶环境。

2.2茶具色彩上的仿生学运用

针对陶瓷茶具色彩的研究有很多,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的陈文华先生在文章《试论陶瓷茶具的鉴赏》中指出,东汉青瓷是最早赋予茶具以艺术审美功能的陶瓷作品,从那以后,人们对陶瓷茶具的艺术加工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入,其中就包括对陶瓷茶具的色彩仿生。色彩是一切艺术创作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表达手段,在绘画艺术领域处于相当核心的地位,是彰显创作者个人气质和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创作者传达情感的主要窗口,因此在陶瓷茶具的仿生设计上,色彩也便成为首要考量的方面。

陶瓷茶具的色彩是人们评判茶具美学价值的主要考核内容,胎质的色泽以及釉色的颜料搭配共同构成了陶瓷茶具美观性与艺术性的载体。不同的釉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官刺激,暖色调如黄色、红色、橙色等色彩会让人体会到温暖、热烈的感受,而绿色、蓝色、棕色等则会让人感到清凉和沉稳。同时,不同的色彩还可以折射出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态度,并对周围的环境起到一定的烘托与陪衬作用,比如,金黄色的陶瓷茶具能够彰显出使用者的高贵、典雅、富丽、华贵,水墨色能够体现出设计者以及茶具主人的素雅与淳朴情怀,幽兰或青翠的色彩则多为清心寡欲、心怀天下的哲人、高士所喜爱。

与造型仿生一样,我国陶瓷的色彩仿生同样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色彩仿生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素胎类和彩釉类。根据冯先铭先生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位于我国四川省的邛窑最早成功烧制了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发展到唐朝时代,釉色多达三十余种,涵盖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灰白、乳白、蓝色、黑色、黄色、米黄、茶黄等。这些釉色纯度极高、搭配合理,色彩运用皆取材于天成之物,给人较强的视觉享受。正如《旧唐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中所记载的一样:“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古代平民百姓所常用的荔枝、干核桃和石榴造型陶瓷器物便是以灰色、深灰色和红色为基础色调所烧制而成的素胎类仿生陶瓷,工艺简约,成本低廉,造型淳朴,色彩方面则透出鲜明的自然天成之感,审美意味浓厚。在古代,还有一类彩釉陶瓷是专供统治阶级和王室贵族所使用的仿生陶瓷,制作工艺非常考究,需要根据素胎烤制出来的颜色和质感,运用独特的配釉、施釉和加彩等技术,使茶具的色彩更加丰富和饱满,带给人们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感受。

陶瓷茶具的色彩仿生设计是通过对陶瓷胚胎施加釉色来实现的。如上文所述,陶瓷的釉色在施加过程中根据部位和方法的差异,可以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三种。依照仿生学设计原理,所施加的釉色必须根据釉层的薄厚程度、茶具烧制的温度以及成品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来决定,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对釉色的发挥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继而影响茶具的整体美观。所以,在施加釉色时,应当将仿生学与上述影响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后选取恰当的施釉方式。

2.3茶具肌理上的仿生学运用

仿生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陶瓷茶具的肌理仿生更是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学、设计学、艺术学、人体机能学等多门学科。通常来说,肌理是指由材料的组织结构而造成的外表形状与质感特征,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肌理,就如同人们的掌纹一样,没有任何两种生物拥有一模一样的结构纹理和组织纹理。在陶瓷茶具设计方面,肌理仿生的实现来自于茶具表面肌理效果的起伏变化,来源于对生物表面肌理特征和质地感觉的模拟与创造,这不仅是一种视觉或触觉上的体验,更是一种内在功能性的释放,是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彰显,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茶具是人们时常使用的器物,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视觉和触觉上,它所具备的肌理特征都必须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在视觉方面,人们的审美体验主要来自于它的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在触觉方面,人们的感受则主要来自于茶具的肌理特征,这些肌理特征通过不同的表层组织向使用者传达其客观存在及表达形式,让人们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色彩以及其他深层次内涵。

茶具肌理的仿生学设计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那时人们运用绞胎碗,把漆器制作工艺运用于陶瓷肌理的设计之上,将白色、褐色两种泥相间揉和在一起,经过相绞、拉胚等制作工艺之后胚胎成形,并呈现出白褐相间的纹理,分布颇为均匀。而后,按照所需将绞泥切片贴于已经制成的陶瓷茶具之上,或者整个器物均贴以绞泥,茶具上的纹理图案会呈现出野鸡羽毛的纹路,会让人联想到由野鸡毛所制成的鸡毛掸子的那种轻盈、柔和、欢快之感,同时又因其天然的纹理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大自然的美丽与亲和力,让人们产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

总之,陶瓷茶具中的仿生设计理念是人们与茶具之间进行互动的纽带与桥梁,它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将造型、色彩和肌理置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丰富并发展了形式与功能相互关系的美学理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傅振伦.中国古陶瓷论丛[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3]李正安.陶瓷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4]张亚林,姜现甲.“自然”艺术观在宋代陶瓷仿生造型上的体现[J].中国陶瓷工业,2011(6):21-24

作者简介:杨润(1982-),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陶艺)。谷中魁(1978-),男,山东兖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杜佳麟(1984-),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仿生学
仿生学应用进展与展望
仿生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弦乐器自动演奏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
仿生鱼类推进系统的理论建模及分析
飞行器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探析
基于生物结构形态的仿生学在游艇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用
人体仿生学装置
鸡的仿生学应用
仿生镜片
艺术设计仿生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