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研究

2016-03-29 20:09宋利华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福建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互文性

宋利华(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略论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研究

宋利华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本文就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阐述了典籍翻译所存在的各类主要障碍问题,而后针对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性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提出固定语言搭配、时态人称搭配、传说典故引用、意形兼备保留等茶典互文指涉难点。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相关的茶典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茶典籍;翻译障碍点;互文性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包含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茶典籍翻译的目标读者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也具备有丰富的兴趣,然而相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却了解甚少。因此为了促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借助于茶典籍的翻译,来加深对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风俗与美学意向等方面的理解,以促进中华文化能得到更广范围的推广与传播。因此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相关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主要就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内容,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1 典籍翻译的共性障碍

典籍的翻译能够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促进,是跨文化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相关的典籍文本往往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是本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沉淀与累积,因此要针对典籍著作进行翻译时,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观念之间的碰撞,致使目标读者的思想文化受到冲击,并影响到目标语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

因而,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典籍进行语言翻译,其困难性不言而喻。在世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其中文化领域当中的传播影响,依然是我国宏观决策中的一项较为薄弱的内容,而传统的经典典籍著作,往往历经历史长河的洗涤,在历朝历代都有人对其进行批解注释,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不同版本。由于上述诸类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对经典典籍的翻译工作,一直是我国翻译领域中较为缺乏的一个部分,其中茶典籍的翻译工作尤其甚之。茶典籍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通过对其进行对外翻译能够促使传统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出彩。要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决不能仅仅依靠西方人通过学习汉语,来阅读晦涩难懂的传统典籍,而更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优秀的翻译工作,促使传统的文献典籍能够实现从语言到文学,并进而完成不同语言文化间的转换。

2 茶典籍翻译的互文性

茶典籍是丰富的茶文化当中一项极为特殊的文化产物。其著作者往往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学者,而主要内容一般是茶学文化,也包含了哲学、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风俗学等方面的内容。对其在阅读理、解时,即便是具备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国读者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性,更何况那些其它语言环境生活的读者。并且,在大量的传统茶典籍当中还包含有异乎寻常的互文性。

互文是典籍当中不同的语句之间一类衍生抑或是暗中代指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短语、短句、分局直至文本等多个层级的逐级互联。同时这种互文关系有时还会表现在类似的语类关系、相关的话题关系,以及结构与形式的衍生关系等。因而,即使是典籍之中不同语句之间的互文性包含有微观与宏观两方面的区别。其中宏观方面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典籍的整体相关性方面,主要是代指本文的写作手法、文章立意等相关内容,同其他典籍之间存在有相似性的特征;而微观层面的互文则意为本文的某一句型特征,同其他典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特征。

3 茶典籍互文指涉难点

3.1固定语言搭配

固定语言搭配即为某一文章内容由以往的文章当中,所吸纳并加以运用的词汇、语句、名言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了互文性的核心部分。相应的语言表达在起初的文章当中,经过著作者的改编之后,因为其所存在的合理性、权威性而被原著作者所认可并接受,最终产生同化情况,并在不断的反复应用、模仿拟定之后,并在经过一定的历史流传于应用后,这些语言搭配的结构便逐渐固定下来,最终同原著之间产生了一种互文性。而相关的阅读人员必须要将其能够同原始的文章内容,相结合起来阅读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层内涵,以准确掌握其意义表述。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久远,大量的词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逐渐的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内涵。例如“七碗茶”,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十分容易,然而在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之中却蕴含了丰富的含义。其中“七碗茶”当中还包含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唐朝诗人卢仝一生爱茶,因而作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历经时代的变迁广为传唱,因此“七碗茶”也便成为了我国茶文化当中一个特有词组,其内涵远远超过简单的字面翻译,因此这也便是茶典籍翻译当中所需要面临的第一点重要障碍。

3.2时态人称搭配

茶典籍文化有别于一般性的文章载体,其中大量包含有时态与人称之间的倒装以及穿插。互文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广征博引”,相关的典籍著作者在进行写作之时,往往重点需要考虑的是所引用例证的权威性,以及文章内容在整体行文过程中的生动性,因而往往就导致了语法与句法置于从属的地位。在引述其它著作之时,因为写作思路与情感的改变,语言描述通常会超出一般的规范要求,时间与人称也在持续的改变之中,这便致使存在有明确时态、语序等要求的英文翻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茶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不但要能突破地域文化的限制,并且还要能超越时空的障碍,一方面要将传统的中华文化,转换为所需翻译的目标语言,另一方面还要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翻译者必须要时刻谨记所用到的翻译语言,同原文在具体的内涵代指以及用语含义当中的差异性,这便是茶典籍翻译工作所需面临的第二点障碍。

3.3传说典故引用

茶典籍内容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高语境文化著作,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并且通常会应用到大量的典故。文章表述一般较为言简意赅,但是其内涵寓意较为深刻,具有极强的互文性,其中所包含的各类隐喻、衍生等内容同传统的中华文化密切关联,其中大量的信息内容包含于具体的语境当中。

在茶典籍当中包含有大量的成语故事、格言、警句抑或是典故传说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期沉淀的宝贵精神遗产,同时也是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其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这之中有大量的茶名均与历史典故相关,例如“草大虫”“离乡草”等。在进行对外翻译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目标语言的读者对其所包含的内容无法深入的理解,从而出现了巨大的语境落差,致使信息出现了歧义理解,这便是茶典籍翻译工作所需面临的第三点障碍。

3.4意形兼备保留

在茶典籍的翻译过程当中,“意”、“形”是最为困难的翻译难点,一直存在有“意”、“形”的取舍之争。但是事实上,这两方面均十分优秀的传统茶典籍著作,在体裁上远超一般的格律诗体范围。例如在我国经典的茶文化典籍著作《茶经》之中便运用了大量的长串排比句来展示古体文字的魅力,为读者带来了逐步加深的阅读感受。

排比是一类修辞方法,一般是采用三个或以上内涵相近、结构一致、语气相同、句子并排的形式,从而产生出一种增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句式能够促使文章更具条理性,也有助于作者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茶经》当中便有,论茶:“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等句式,这种语句简洁、结构紧凑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阅读感受。然而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如果采取简单的直译,反而会造成翻译出的内容冗长拖沓、内容层叠,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意”、“形”感受,这便是茶典籍翻译工作所需面临的第四点障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茶典籍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因素限制,比如译者自身的历史、文学、中英文掌握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并且也会受到目标语言读者相应的知识文化背景限制,因此要使茶典翻译在内容表达、思想情感、语句修辞等各个方面同原著达到同样的水平,这是不切实际的。因而,对茶典籍的翻译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要扩展语言单位间的语法、句型关系及其拓展引申含义,同时还应当注意翻译语言的内涵结构与延伸结构。只有通过翻译工作人员与相关领域专家的协同合作,才能够使相关的茶典翻译取得目标读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姜怡,姜欣.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2-23

[2]姜怡,姜欣,王大鹏等.基于多级锚点词的典籍英汉双语对齐研究——以《茶经》及其译文为例[J].中国外语,2015(1). 40-41

[3]姜欣,姜怡,方淼等.基于树剪枝的典籍文本快速切分方法研究——以《茶经》的翻译为例[J].中文信息学报,2014(6). 9-11

[4]姜欣,姜怡,林萌等.茶典籍译文中异域特色的保留与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6-68

[5]姜怡,姜欣.异质文体互文交叉与茶典籍译文风格调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2-23

[6]杨德宏,姜欣.浅谈典籍翻译中"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J].鸡西大学学报,2015(5). 107-109

[7]何琼.《茶经》文化内涵翻译的“得”与“失”--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英译本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8-29

作者简介:宋利华(1981-),女,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互文性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接受与共生:互文性理论在中国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国内互文性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