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儿形象简论:解读《弃儿汤姆·琼斯》

2016-03-29 17:13李曼曼王莉惠朱立云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弃儿布利琼斯

李曼曼王莉惠朱立云

(1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六安市皖西中学,安徽 六安 237000)



弃儿形象简论:解读《弃儿汤姆·琼斯》

李曼曼1王莉惠1朱立云2

(1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2六安市皖西中学,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汤姆·琼斯》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与当时其他小说不同,该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描绘出一副生动的英国18世纪的社会风貌。主人公汤姆·琼斯是个弃儿,而他所象征的人物意象从小说出版开始,就引发了学界的各种争议。文章从18世纪的英国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对比以及小说创作背景几方面来解读汤姆·琼斯这一弃儿形象。

关键词:汤姆·琼斯;形象;环境;人物对比;18世纪

1 引言

谈到18世纪英国小说,人们会立刻想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及理查逊的《克拉丽莎·哈娄》等,这些小说因为有奇特的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而受到读者的青睐。它们有宣扬英雄主义的,有宣扬冒险精神的,亦有借奇幻旅行讽刺社会黑暗的。而处于同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大师亨利·菲尔丁由于国内对他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未能受到读者的重视。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恰恰选择了发生在18世纪英国城乡一个普通人家的平常故事。小说中既没有伟大人物也鲜有英雄形象,反而是一大批真实的普通人。例如正直善良但缺乏判断力的奥尔华绥,阴险狡诈的伪君子布利非,满口仁义道德却伪善的斯奎尔,淫荡成性的上流贵妇贝拉斯顿夫人等。他们在作品中不是被一带而过,而是加以个性鲜明地生动描写。也正是这一特色使得《汤姆·琼斯》这部作品显得更加与众不同,它不仅成为菲尔丁的经典之作,更被誉为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被后世称为“一首描写18世纪英国的散文诗”[1]。小说共写了四十九个人物,这些形色各异的人物描绘了英国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场景图,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上流社会与伪善宗教的批评以及对人性之美的赞扬。对于主人公汤姆·琼斯,菲尔丁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菲尔丁通过琼斯在社会关系、语言、行动和日常生活细节上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去展现他的性格。在写琼斯时,菲尔丁依旧保持了其一贯的写实风格,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琼斯的善良和直爽,更没有一味地宣扬他的优点,只是如实地记录下琼斯的种种,甚至包括他的滥情。只是在写滥情时,菲尔丁进行了幽默诙谐的处理,所以没有让人产生讨厌的感觉。下文将仔细分析菲尔丁如何塑造汤姆·琼斯这一饱满的形象。本文从人物所处的18世纪英国社会的生存环境,人物形象对比以及菲尔丁创作背景几方面来分析和解读汤姆·琼斯这一人物形象。

2 生存环境

琼斯出生于18世纪的英国。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运动正处于不断发展中。人们开始追求金钱,身份和地位。琼斯从小被家人抛弃,幸亏得到善良的奥尔华绥先生收养才得以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奥尔华绥是当地的乡绅,家境富裕,自然会将琼斯养育得很好。不过,在外人看来琼斯依旧是弃儿,没有身份和地位,将来也不会得到奥尔华绥的遗产。所以他家的私塾先生也看不起他,并没有把琼斯放在心上,而是趋炎附势地跟在奥尔华绥的侄子——布利非后面,为其出谋划策,帮他把琼斯赶出家门,以便从他那里得到一点好处。然而琼斯似乎并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他依旧热情洋溢,对人忠实诚恳,宽宏大量,充满着活力与生机。但同时他也任性,不爱读书,放浪不羁,喜欢和雇工佣人们在一起,这些行为后来也成为布利非陷害琼斯的借口,迫使奥尔华绥先生不得不将他赶出家门。他常与猎场雇工乔治·西格里外出采果,打猎,把所得的东西全部送给雇工养家糊口。当乔治被奥尔华绥解雇,生活困苦时,琼斯便将奥尔华绥送给他的心爱的小马卖掉来救济他。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琼斯的善良。在外人看来乔治愚钝至极。但是在琼斯看来,乔治被解雇是因为受到自己的拖累,所以他想通过一些方法补救,希望能尽可能帮助到乔治。18世纪的英国是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一般的富绅都会看不起雇工和佣人,不愿跟他们一起交流。而琼斯却不同,他反而认为那些人更真实,更能脚踏实地地做事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苏菲亚摔下马时,琼斯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帮助她,自己却受了伤。后来苏菲亚将其带入家中治疗,连仆人都对他称赞不已。苏菲亚自己也赞叹他的为人堪称“英雄般的高贵和天使般的善良”。甚至,当众人污蔑和唾弃莫莉的不检点时,琼斯也是竭尽全力维护莫莉。所以,纵观整部小说,除了自私自利的布利非及其跟随者之外,其他人都很喜欢和欣赏琼斯。无论是不是亲生父亲,奥尔华绥都待琼斯如亲生儿子一样;不管是善良纯洁的苏菲亚,还是地位低下的雇工黑人乔治又或是重名利胜于女儿婚姻的庄园主人魏思特恩,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和欣赏琼斯。

即便如此,琼斯最终还是被逐出家门。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是否还能做到和以前一样善良,宽容,视钱财为粪土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依旧保持自我,不为时风所渲染。在漂泊流浪途中,琼斯遭遇了强盗,强盗想要抢夺他手中本属于苏菲亚的一百磅钞票。但是强盗根本不是琼斯的对手,琼斯在打倒强盗后询问抢劫的原因。知道原因后,琼斯不但没有计较强盗的行为还给了他两基尼,要知道他自己当时还处于经济危机中呢!后来通过弥勒太太了解到原来那个强盗就是她的穷亲戚时,他甚至不计前嫌地解开钱袋让弥勒太太多拿点。所以,从琼斯所处的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来看,琼斯做到了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仍然保持着自我的初心。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善良大度,重视感情,侠义勇敢,乐于助人的良好青年形象。

3 人物对比

布利非在小说中是作为琼斯的对比人物存在的。布利非是琼斯同母异父的兄弟。两人生活在一起,年龄相当,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可以说布利非就是当时英国社会的最佳代言人。“尽管汤姆是个懒散、马虎的调皮鬼,可是除了他自己,他谁也不曾损害过。那布利非少爷虽然举止稳重,是个既精明又谨慎的小绅士,然而他一心一意就只关心一个人的利益”[2]布利非崇尚财富、身份和地位,冷血无情,是个善于见风使舵、诡计多端的阴险小人。他表面看起来斯斯文文,满腹经纶,举止端庄,但这都是伪装的,他的一切良好的行为举止都是为了继承舅舅奥尔华绥的遗产。当奥尔华绥病重时,布利非突然大哭起来,显得特别悲伤。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尾随他的两位私塾先生却在奥尔华绥的面前赞叹布利非的孝顺。而一旁的汤姆·琼斯的伤心却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他一心只希望奥尔华绥大爷能尽早好起来。当布利非的母亲意外去世时,大家都希望不要在病重的奥尔华绥面前提起。反倒是布利非自己丝毫没有因为母亲去世而心痛,而是执意急着要向舅舅诉说。他其实是希望奥尔华绥听到后伤心欲绝,早点死去,这样他便能早点拿到遗产买到议员的席位。当然,从感情方面来讲,同苏菲亚的婚姻也只是他敛财的一个工具。尽管苏菲亚善良美丽,但是布利非并不是因为真心爱她才和她结婚,他看中的只是苏菲亚家中的财产。为了报复琼斯和苏菲亚的爱情,夺取财产,他甚至买通道林律师,欲将琼斯置于死地。琼斯则不同,虽然他总是禁不住其他女人的诱惑,与她们产生不该有的关系,但是他对苏菲亚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在旅馆和沃特夫人在一起被苏菲亚撞见时,他就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为之深深自责,同时也毅然地拒绝了贝拉斯顿夫人。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也可以看到,琼斯在经过一番年少轻狂后,对苏菲亚做出了承诺:“我已经学会了。从我有了娶我的苏菲亚为妻的希望的那一刻起,我就学会了。从那一刻起,所有旁的女人都既不能使我动情欲,也不能引起我的爱慕。”[3]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菲尔丁也最终将他偏爱的主人公引上正途,写到“不论汤姆天性里有怎样不误正业的倾向,由于这位善人的熏陶,以及同美貌又贤淑的苏菲亚的结合,他还是改正过来了。并且他从对过去糊涂行为的反省中,学会了在他这样生气蓬勃的人身上出现罕见的谨慎和稳重。”[4]无论从亲情或是爱情上看,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琼斯追求的是最真实的内心感受,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而布利非对待金钱名利等的欲望让他蒙蔽了自己的内心,从而展示出来的也只是虚伪的外表。小说中写到,布利非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不择手段地想除掉琼斯,整天在舅舅面前装腔作势。而琼斯在自己的弃儿身份得到证实后,依然不看重金钱,他在奥尔华绥给了布利非每年两百磅的前提下私下里又添了一百磅。他还把钱赠给莫莉,赠给巴特里奇,赠给穷人们。

从布利非与琼斯的人物对比中,我们更能清楚的看到琼斯的世界观、爱情观与价值观。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和布利非一样追求名利和地位,而琼斯却不同。他遵循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为了爱情,他勇敢去爱;看到穷人,他慷慨解囊;尽管他也会犯错,但是他能认识到错误并诚心悔改,而这才是最可贵的。

4 创作背景

菲尔丁在在第一卷的首章中就直接了当的写到“这里为读者准备下的食品不是别的,乃是人性。”[5]菲尔丁强调一定要严格遵循自然,才能揭示真实的人性,他提出在叙述人的行动时,要十分当心;切不可超出我们所描写的对象的能力范围,仅仅具有可能性还是站不住脚的,还需要恪守盖然性的原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诗人叙述不能令人置信的事物,即使他说的确有其事,也无法替自己开脱。”[6]

我们都知道琼斯天性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同时他也容易和很多女人在一起厮混,并且就在他和苏菲亚两情相悦的时候,他还是禁不住莫莉、沃特夫人的诱惑与她们发生不该有的关系,甚至还差点成为贝拉斯顿夫人的“小白脸”。当时著名的作家理查逊评论琼斯指出其行为是有伤风化的,是故意混淆是非标准的。然而,菲尔丁在第十卷首章当中说到:“不要由于一个人不够十全十美就说他坏。倘若你喜欢十全十美的人物,那么时下有的是可以满足你这种嗜好的作品;然而我们涉世以来从未遇到过那样的人,我们也就不想在本书里去写他。”[5]事实上,只要一个人的品格里有一些善良的成分,就足以引起好心人的钦佩和爱戴,即使有一些小小的瑕疵,它们仍然会激起我们的同情而不是厌恶。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听菲尔丁一人的说辞,我们应当有更理性的认识。这部作品产生于18世纪,当时的人们虽然在理性上开始了积极地思考,但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丰富成果,人们也沉溺于物质享受。而菲尔丁本人在生活中也属于极其浪漫和潇洒的人。文中的琼斯仿佛无形之间成为他心中理想的形象,有完美也有不足,这才是真的人性。他看清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与虚伪。其实在创作琼斯的形象时,菲尔丁就是在讽刺当时社会追求物质享受的风气,讽刺城市人们伪善的脸孔。他期待汤姆·琼斯可以引起人们心中美好的天性,不再是为名为利,而是单纯地去追求内心的美好和善良。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琼斯又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他是那样的真实,有快乐有忧伤,有优点也有缺点,勇敢也会犯错。但最重要的是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心向善,走上正途。

5 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汤姆·琼斯这个人物整体来说是正面、积极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也是对18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讽刺。作者菲尔丁以叙述者的角度通过讲述主人公琼斯从少年到中年的一些曲折离奇的经历,塑造了一个顽皮、滥情又不通世事的活泼男孩转变为看清黑白,知错能改的成熟男性的形象。通过努力他找回了本心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爱情。在我们看来,他原本是不完美的,甚至有些无法忍受的缺点。但是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一心向正还有令人尊敬的优点就足以让我们接受和喜爱。同时作者塑造这一形象也旨在希望人们都能够摒弃伪善的面孔,呈现自己最自然、善良的天性,有缺点及时改正,那么,所有人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不仅是作者给予琼斯的,也是他给予所有人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汤海冰.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因素[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6-98.

[2]黄翠兰.浅谈《汤姆·琼斯》的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J].茂名学院学报,2010,(5):56-59+70.

[3](英)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萧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48.

[4]汤海冰.对比折射出的人性——浅论《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的人物刻画[J].怀化学院学报,2008,(7):71-73.

[5]HENRY FIELDING.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M]. 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2005:36、459.

[6]梁远翥.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实践与成就——论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D].海口:海南大学,2007:23.

责任编辑:陈小举

BRIEF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TOM JONES IN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

LI Man-man1WANG Li-hui1ZHU Li-yun2
(1 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2 Wanxi Middle School,Lu′an Anhui 237000)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 novelist Henry Fielding in 18th century. Unlike other novels,his works lay emphasis on real life and show all kinds of characters,drawing us a vivid picture of English society in 18th century. The hero Tom Jones is a foundling and his image has caused a variety of academic controversy since the novel has been published. This essay will analyze the image of Jones,a foundling,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ocial environment in 18th century of English,image contrast with other characters and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Key words:Tom Jones;image;environment;character contrast;18th century

作者简介:李曼曼(1979-),女,安徽寿县人。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小说和西方文论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4A425);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4jxtd032)

收稿日期:2016-02-15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2-0120-04

猜你喜欢
弃儿布利琼斯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魔杖就绪 魔法世界回归
琼斯太太的魔法
在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之间:德里安·丽斯-琼斯①教授访谈录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的空间解读
福利机构大龄孤儿安置问题的探讨
如何重现原著风格—对《弃儿》的翻译评论
诡辩获罪
诡辩获罪
布利丹效应
你离成功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