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鸿滨,徐宇春,李 科
(西安交通大学 军事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49)
普通高校开展《孙子兵法》教学的价值分析
问鸿滨,徐宇春,李科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体系最完整的一部兵书,不仅在军事上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普通高等学校,有必要开展《孙子兵法》教学,其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开展《孙子兵法》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普通高校;孙子兵法;教学;价值分析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体系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兵书,共十三篇,作者孙子(孙武),成书于2500年前,是中国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对世界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应用已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而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兵书,目前在普通高校中并没有被纳入教学体系受到重视.在当前我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下,在普通高校开展《孙子兵法》教学,分析其价值,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高等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学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精华,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积极意义.
1.1强调“道”的以人为本精神
以人为本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上,尤其在军事方面.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里强调的“道”就是上下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国家的意志必须和普通民众的意愿统一,才能最终转化为推动力,任何事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行不通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行篇》)﹑“齐勇若一,政之道也”(《九地篇》),如上内容都强调了普通民众的主体力量,使大学生更易理解“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哲学观点.
更进一步,以人为本还表现为“仁爱情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上.例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这些都是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利益作为战争行动的最高宗旨.不仅如此,《孙子兵法》还强调保护对方的生命财产,具有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如《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是《孙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全胜思想,具有很高的军事伦理价值.学习这种“以人为本”精神,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1]
1.2追求“中”的自然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还是兵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阐发.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要求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把握适度,防止“过犹不及”.例如在《九变篇》中指出将领如果在五个方面做的过分,将可能导致重大失误和灾难.“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同时也指出,对待敌人也不能逼迫过度:“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师勿迫”.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孙子比较机械的思想,而实质上这是追求适度的做法,防止物极必反.如何把握适度,就是要有不断追求“中”的意识和能力.“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如果找不到中间点,则会顾此失彼.因此孙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又变化莫测,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篇》)”
《孙子兵法》中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人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一切要自然和谐.在《计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中包含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且在其后有《地形篇》﹑《九地篇》﹑《行军篇》,都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人要充分﹑适合的运用自然环境,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其中的千古名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地形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这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深入进行改革,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将《孙子兵法》教学引入普通高校课堂,既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有益补充,又使大学生能深入理解国防相关内容的内涵,从而激发大学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动力.
2.1拓展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军事理论教学,二是集中军事训练,三是课外国防教育活动.利用这三种形式互相结合,提高国防教育效果.但是大部分普通高校集中军事训练时间短,所受客观条件限制太多,并不能很好达到国防教育效果.而课外国防教育活动几乎是空白,受众面也小,也很难达到效果.作为第一课堂的军事理论教学,则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支柱,其作为普通高校大面积公共课,时间跨度长,更易于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7年修订),军事理论教学涉及五大部分内容,即中国国防﹑国际战略﹑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其中军事思想明确要求介绍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由于《孙子兵法》在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在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孙子兵法》.但是目前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时也非常紧张,将《孙子兵法》置于军事理论教学的环节势必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专门进行《孙子兵法》教学,增加课时,系统讲解其内容,将会是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极大丰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
2.2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
普通高校将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一定要认真慎重地对待.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篇》)”任何军事家﹑政治家甚至普通人,他对战争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态度,也就是战争观的问题.在当今和平环境中,“兵”我们可以理解为国防,国防的强大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大学生,就要树立这种国防观,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要认识到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当前的北约东扩﹑乌克兰危机﹑朝核问题﹑中东巨变都充分给大学生以警示,唯有牢记战争﹑重视国防,才能真正维系和平﹑保持发展.
孙子还认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可见,《孙子兵法》尽管是一部兵书,但其指导思想是“慎战”和“不战”.要追求一种境界,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而是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认识.对于国家而言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对于个人而言,必须掌握先进的知识.要做到有备无患,“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做任何事情,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够成功.同样,国防的强大也只能依赖国家自身实力的持续发展,而不能依赖别国的保护.
战争依赖经济,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我国当前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国防强大必须建立在经济强大的基础上.孙子在《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一场战争,要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因此孙子提倡“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方针,认为“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无疑会讲战略问题,例如军事战略﹑国家安全战略﹑能源战略等等.战略原本就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军事目标而对战争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谋划.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孙子兵法》的特点就是“舍事而言理”,是进行战略谋划的,是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其不仅用于指导战争,而且用于指导处理任何事物.这样的能力,就是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在大学开展《孙子兵法》教学,正好为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且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具有战略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二者是浑然一体,无法割裂的.
3.1培养大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也可称为整体观﹑全局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并且相互联系,必须全面考虑.在《孙子兵法》中,如何处理对待“战争”这个复杂事物,提出了考察战争胜负的“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计篇》)”这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气象﹑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就可判断胜负.“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行篇》)”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在自己,可以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有疏漏.我们只能做到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才有机会成功.因此在战争之前一定要认真筹划,“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计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以借鉴这种系统思维,及早对未来进行科学谋划.分析“未来社会是什么发展趋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具备什么能力?”,在走上社会之前,已经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未来复杂竞争的环境中立足,取得成绩.正如古语所说:“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在进行全局考虑的同时,还要重视局部,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考察复杂事物的各个方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也是一种系统思维能力.《孙子兵法》很好处理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例如如何分析判断敌情,孙子在《行军篇》提出了“相敌三十二法”,既根据自然环境的特征﹑变化来判断,又根据敌方表现出的细微特点来判断.这种观点也要求大学生时刻把握住当今信息时代发展变化的特点,接受新生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研究问题.同时,局部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的,也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孙子兵法》中充满了原始的辩证法观点,提出了85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如“敌我﹑攻守﹑胜负﹑迂直﹑强弱﹑勇怯﹑治乱﹑奇正﹑虚实﹑分合﹑专分﹑久速﹑利害﹑上下﹑死生﹑轻重﹑开阖”等.这种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大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有重要借鉴作用.
3.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创新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在目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作为重要任务.创新思维包括逆向思维﹑扩散思维﹑立体思维等.[2]《孙子兵法》强调在战场上“虚实结合”﹑“出奇制胜”﹑“善于变化”就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
孙子在《虚实篇》提出要“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就是逆向思维.即避开敌人强大的地方,寻找敌人薄弱的环节.古往今来许多战争的胜负,都反复证明“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这种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在《势篇》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在这里追求“奇”就是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就要做敌方意想不到的事情.[3]“奇”和“正”是相互转化的,当所做的事情对方认识到了的时候,这就是“正”,当对方认识不到的时候,这就是“奇”.这会给我们思维上的一种启示,就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用常规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敢于另辟蹊径,敢于尝试新的办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这就是扩散思维.“奇”和“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也说明了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只有你善于学习﹑善于分析,一定会有创造性成果的.在《九变篇》中,孙子提出“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在这里强调灵活多变的创新战法,不能因循守旧,要根据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调整思路和方法,这就是立体思维.这要求大学生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勇于改变,才能有所突破.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中,各个国家都在寻找机遇,不断发展,而如何取得领先,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只有创新,科技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腾飞.青年大学生吸收《孙子兵法》的创新思想,具备创新思维,投身于各行各业,这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很高要求,当前在普通高校,都将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而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孙子兵法》中的人才观,对普通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借鉴.
4.1《孙子兵法》的人才观
首先,明确了人才的重要性.孙子指出将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作战篇》提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虽然这有些过分夸大个人作用之嫌,但也能充分说明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当前世界各国重视教育,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也充分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其次,对于什么是高素质人才进行分析.孙子在《计篇》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具备“才智﹑诚信﹑仁爱﹑勇敢﹑严明”等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要全面发展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甚至目前在一些重要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也借鉴孙子的“人才五要素”观点.
4.2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如前所述,通过《孙子兵法》学习,可提高大学生战略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培养其它方面的能力.首先,可培养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的能力.《九变篇》指出:“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指的是考虑问题要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当处于有利的时候,要想到危害;当处于危险的时候,要想到有利的方面.人的一生非常漫长,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牢记孙子的“利害”观,会使大学生在逆境中不断探索,寻找必然存在的光明.[4]这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可培养大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孙子兵法》对心理因素影响战争也做了重要分析,例如在《军争篇》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战场上,可以打击敌人军队的心理,动摇敌人将领的决心,要努力保证自己的士气,也就是在心理上要处于优势.对于大学生而言,就要塑造良好的个人修养,“胜不骄,败不馁”,要克服各种急躁情绪,认真冷静地处理各种事情,绝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有鲁莽之举,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第三,可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在《虚实篇》中,孙子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观点,也就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的思想,始终把握战场上的主动权.“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行篇》)”先要主动创造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的基础,再寻找机会取得成功.世界复杂多变,只有你主动应对﹑主动思考才可能成功,而不能被动应付﹑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开展《孙子兵法》教学有重要价值,能有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但目前普通高校开设相关教学情况并不乐观.2014年10月,笔者曾协助陕西省教育厅,对陕西省92所(含民办高校30所)普通高校进行了军事理论课开展情况调查,其中只有21所院校有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这些学校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上,基本能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7年修订)进行,也讲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但涉及到《孙子兵法》的教学内容在课时上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不超过2课时.经过调查,92所院校中,仅有5所院校开设《孙子兵法》类选修课,将其作为军事理论课的补充,虽然院校较少,但是效果良好,能够吸引广大学生学习.
因此,作为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如果能充分认识到《孙子兵法》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安排上﹑课程审定上能够予以重视,《孙子兵法》类课程是会得到长足发展的.作为从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如果能够充分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孙子兵法》引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势必会使这类课程在高等学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当然这也对普通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教师自身首先深入钻研﹑融会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孙子兵法》,把握其精髓,并能将之传授给广大学生,真正发挥《孙子兵法》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振文.《孙子兵法》与传统文化精神[J].滨州学院学报,2011(5):96-101.
〔2〕谭鼎莎.《孙子兵法》课程在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鄂州大学学报,2014 (1):69-71.
〔3〕孙殿玉.试论《孙子兵法》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9(4):79-82.
〔4〕徐宇春,龚衍丽.《孙子兵法》中的“利害观”[J].武警工程大学学报,2014(5):51-5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研究(GLA102088);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识类选修课《孙子兵法及其应用》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收稿日期:2015-12-3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269-0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