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春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
戴春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摘要: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明确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对合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实践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经营主体弱小、发展层次低、要素流通体系不顺畅、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三产融合的动力机制,指出了产业内、产业间融合的一般模式,以及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强化市场意识、加大政府支持等融合路径选择.最后,结合研究内容,提出了从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加快合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融合;动力机制;融合模式;路径选择;对策建议
2014年底我国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1]是今后“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应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手段,“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温铁军(2014)认为,第三产业往往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上的利润,而第一﹑二产业利润率远远低于第三产业.因此,通过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带动农业发展,才能实现安全农业的可持续性[2].郑风田(2014)认为,一二三产业融合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3].由此可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指导农业发展的全新理念,正是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具体体现,明确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对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三农”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势必成为带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1.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内涵
从本质上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指的是超越产业边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
于刃刚(1997)认为,自然经济条件下三次产业间的界限相对明确,农业相对独立落后.而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经济不断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开始逐渐融合,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4].郭铁民(2005)认为,产业的高度分工与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例如,新型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服务综合体系[5].王听坤(2007)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现了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即联系紧密的产业之间,或是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通过多种方式重组,结为利益共同体的整合过程[6].
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有效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7].
1.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征
1.2.1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生的基础与重要推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多方面渗透,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性的农业技术,包括其产生的农业要素或工具在内,渗透注入传统农业之后,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出方式与结果,逐步向新兴农业转移,推动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2新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交叉和功能渗透,催生出新的产业业态.这种新业态,具有和融合之前的产业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技术基础或产品属性,通过催生新的业态而使原有的产业体系得到扩展与提升.比如,工厂化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等等.通过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业态,推进了农业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展.
1.2.3新要素
从农业生产投入的要素看,应加大如信息﹑研发﹑咨询﹑管理﹑金融服务等新型要素,同时,借助于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流转﹑合理配置﹑充分利用这些新要素,拓展生产经营空间,提高农业盈利能力,帮助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
1.2.4新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使农民从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综合的“经营型”,因而应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要素,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依托适当的组织形式,指导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企业间的竞争协作,使农业生产与第二﹑三产业间相成相对稳定的结合.
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合肥市在农业方面实施“龙头集聚﹑产业集群﹑开放驱动﹑项目带动﹑创新推动﹑合作联动”六大战略,以农产品加工“千百十”工程建设(千亿产业﹑百亿园区﹑十亿企业)为抓手,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末,合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072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14.8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的38.7%,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省级龙头企业102家,市级龙头企业近700家[8].产业加速集聚,全市粮油﹑畜禽﹑乳制品﹑水产品﹑饲料﹑蔬菜水果﹑林产品﹑纺织等八个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但是,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合肥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农业经营主体弱小,经营观念落后
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虽然突破千亿元,但中小企业占大多数,经营规模有限,实力较弱.据统计,合肥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8户,仅占全部数量的18.9%.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00多家,过10亿元企业只有17家,过50亿元企业只有合肥卷烟1家.
2.2农业发展层次较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合肥市涉农部门重点关注粮食生产之外,对第二﹑第三产业涉及较少,但实际上利润基本上在二﹑三产业;从市场意识来看,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低下,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影响农产品的市场效益;从加工层次来看,多数农产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销售,高附加值的后续农产品较少﹑深加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
2.3农业要素流通体系不顺畅
一是技术,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合肥市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缺少技术装备,更缺乏创新意识.重引进不重创新,重模仿不重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二是资金,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前期资金投入较多,生产周期长,加大了资金压力.同时,对于涉农企业来说,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村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内,其融资渠道有限,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十分显著.
2.4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
一方面,从管理体制上看,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涉农政策措施不配套,无法主动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的需求,例如在涉农帮扶资金上就存在这种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力度与效果.另一方面,合肥市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存在许多社会化服务机构,例如农业专业合作社,但是多以生产性服务为主,如提供农用机械等,其他服务内容相对较少.同时,服务中介机构较为松散﹑缺乏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属于经济学的产业融合范畴,因此,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融合的动力机制.
3.1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核心动力
交易成本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提出来的,以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为分析对象,组织因专业分工的出现而可能与其他组织之间产生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是他们的目标[9].因此,交易成本理论从经济学上,根据参与交易主体“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这两个基本假设,分析主体间为促成交易而产生的所有成本.而经济组织之间通过合同契约﹑政策制度等形式结成一种“持久性的组织关系”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农村三产之间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经营主体降低交易成本的本能.威廉姆森(Williamson)将交易成本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违约成本六项,进一步区分为事前﹑事后两类交易成本[10].可以看出,在经营实践中,尤其是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经营主体,与第二﹑三产业的企业之间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二﹑三产业的新理念﹑新设施,包括充分的市场信息,实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三产融合形成新模式﹑新业态,组织之间协作更加紧密,本身就降低了各主体的交易成本.
3.2创新是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关键动力
这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更多的是技术创新.当某一产业中出现了某种技术创新,为相关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之后,就会出现技术的渗透与扩散,也就是经济学中的“正外部性”.这种技术创新对于第一产业来说,带来的可以是产出结果﹑生产方式的变化,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水平,为其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基础与可能性.而体制创新﹑组织创新也促使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例如休闲旅游农业等.
此外,交易成本降低与创新两者相结合能够为三产融合提供双重动力.例如,因组织创新而产生的第一﹑三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扁平化组织模式,能够带来双重成本节约,进一步促进融合.反过来,农村一二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产业链合作﹑战略联盟等新的协作方式也会进一步提升创新的水平,降低了交易成本.
4.1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
交易成本降低驱动与创新机制引领二者共同作用,促使产业之间开始从技术等要素的渗透﹑市场需求信息的共享,到产品生产之间的协作,再慢慢发展组织形式上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从而促成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延伸﹑互补,形成环环相扣﹑完整的产业链,充分体现市场导向,增强了产业链上各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随着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加上市场需求﹑消费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越来越多,如农村休闲旅游等,成为带动农村发展,提升农民收入的新业态.
4.2农村一二三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融合.从产业链﹑协同学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看成是产业链中相同节点中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产业内部相互独立的企业﹑部门因为经营内容相似或相关,出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原因以契约﹑联盟﹑收购等方式整合在一起.例如,在农业产业中,比较传统的种植业与畜牧业通过生物链融合在一起形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均是产业内部因融合而实现的产业结构升级.
明确了动力机制与融合模式,但在实践操作层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然需要有具体的实现方式与路径,本文提出以下三种路径选择.
5.1提升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创新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与关键动力,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多种创新引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模糊产业边界,实现产业链延伸.因此,三产融合中各经济主体需要从自身出发,明确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近年来,特别是在农业经营主体中,信息的普及﹑优秀青年人才的加盟等因素增强了他们在生产﹑管理﹑市场﹑技术方面的创新意识.应进一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中介组织机构﹑信息沟通平台等,培养和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
5.2强化经济主体的市场导向意识
Katz和Woroch认为产业融合是促使竞争力持续增加的要素资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他们的获利能力,提高收入水平,促进三农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必须由市场中消费者来决定,获得他们的认可.因此,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应改变以生产为主的传统经营观念,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导向,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一二三产业融合.
5.3加大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来说,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必须体现的政府的相关支持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职能已经向服务型转变,因此,政府部门一方面应该通过政策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相关的经济主体自发进行产业融合,让市场去检验融合的质量与水平.这些政策包括加大对农业各方面的投入,完善相关金融服务机制,建立公共服务机构,鼓励成立第三方中介机构,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等等;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例如,三产融合中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应对公路运输路线等进行统一规划,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相关投入与建设.
6.1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为原则,在鼓励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农民合作社行为﹑拓宽合作社服务领域﹑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载体.二是创新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将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生产,研究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将各参与主体之间联接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格局.
6.2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方向,夯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
一是发展农业专业化.围绕合肥市“1+4+4”行政区划,立足资源优势,构建农业专业生产格局,规划确定各区域的农业专业化定位,推进优势特色的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改变农业生产灵散经营的局面.二是发展农业品牌化.各县(市﹑区)围绕品牌农业的打造,打造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品牌建设试点项目,打造一批精品农产品和知名品牌,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发展机遇.三是发展农业新业态.吸取合肥市现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经验,如丰乐生态园﹑牛角大圩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实行规范化管理,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6.3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为手段,实现消费导向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农产品满足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大力推动电商平台,发展多种农产品流通业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参与各种形式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鼓励城市社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区对接,进一步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社区直销等销售业态;同时,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6.4以完善农业政策体系为保障,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效能
一是建立健全产业融合政策体系.结合合肥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现状,构建产业政策框架,明确提升方向;针对具体实施与操作,制定标准化建设体系;建立相关利益分配机制,以保障农民收入为基础,兼顾合作企业与组织,保证参与各方均能公平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利益.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黏合剂”是服务,它的发展质量决定着产业融合所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拓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领域,从生产性服务向其他服务领域转移.同时,开发其他服务主体,如培训服务﹑融资服务等.另外,规范社会化服务机构工作,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6.5以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为支撑,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动力
一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鼓励相关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在合肥区域内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双向沟通渠道与机制.二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等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涉农企业﹑农民提升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5-02-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01/c1001 -26487372.html.
〔2〕温铁军.明年“三农”改革三大看点.[EB/OL].[2014 -12 -24].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2/24/c_127329988.htm.
〔3〕郑风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富裕.[EB/OL].[2015 -02 -04].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50204/2943723.shtml.
〔4〕于刃刚,李玉红,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3-135.
〔5〕郭铁民.产业融合与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新认识[J].东南学术,2005(1):71-75.
〔6〕王听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2007,28(3):303-306.
〔7〕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N].农民日报,2015-02-10.
〔8〕合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就斐然去年完成产值1072亿元[N].合肥日报,2015-03-10.
〔9〕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s,1937,4(16):386-405.
〔10〕Williamson O E.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aking stock,looking ahea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38:595-613.
基金项目: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重大研究课题“合肥一二三产融合互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研究”(HFZDKT-201504);全省行政学院系统决策咨询合作研究项目“以三产融合推进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HZX201502);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2014-2017年度“中小企业发展与监测评价研究团队”(YJKT1417T02)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1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040-0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