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01665)
从“任务驱动”到“文化自觉”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黄文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01665)
[摘要]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从“任务驱动”到“文化自觉”的新常态,应致力于建构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到“文化育人”的职能新常态、从“组织经营”到“文化经营”的内容新常态、从让学生“工具长成”到“文化长成”的目标新常态。
[关键词]任务驱动;文化自觉;文化育人;文化经营;文化长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提“新常态”的概念后,“新常态”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各大领域,适应“新常态”、建构“新常态”成为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新要求。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高校学生工作,面对从“任务驱动”到“文化自觉”的新常态,如何因时而动、与时俱进,强化工作的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职能新常态: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到“文化育人”
所谓高校学生工作,一般是指由高校学生政工干部承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及服务工作。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处、校团委相关人员、二级院(系)专职学生政工干部,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党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等。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好学生”和“服务好学生”两大职能。“管好学生”就是保证学生安全、有序、可控、不出事。“服务好学生”就是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诉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本质上属于以任务为导向的工作模式,工作的组织以及开展源自于特定任务的直接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工作来自任务的直接驱动,工作目标指向任务的特定目标,工作动力源于任务的理想预期,工作内容限于任务的特定范围,工作手段围绕着任务的有效完成。
高校是现代文明的源发地和文化传承的至高点,文化是大学最本质的组织规定性,传播、传承、创新以及发展文化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的终级目标应当是“以文化人”。大学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质上是文化育人。学生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天然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组织功能。学生工作不应妄自菲薄,自我边缘化,自甘附庸于专业教学及科研。高校学生工作事务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与学生个体直接相关,事务繁多。学生工作不应自甘陷于屑小事务,满足一些“简单重复”的组织管理。当下的学生工作缺乏自觉的文化意识,缺乏对大学文化功能的全面认识,缺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哲学认知,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度,缺乏以文化人的教育担当,缺乏从文化的高度建构学生工作、从文化的厚度开展学生工作、从文化的深度经营学生工作。
所谓的“文化自觉”,就“人”这个主体而言,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己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并主动将之付诸社会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1]。相对于“文化”这个客体而言,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主自地位”[2]。学生工作的文化自觉,就是自觉文化之人本规定性、自觉文化之组织规定性,着力促进学生的文化长成和高校的文化传承及发展。具体来说有三大层面的意思:第一,学生工作需要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文化长成,主动从文化深度培育一个个“文化了”的完整的人;第二,学生工作应与教学、科研等同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面,必须具备育人基本面应有的文化厚度,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第三,学生工作的文化实践应有足够的文化眼界和文化胸怀,在全球多元文化共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新常态下,引导学生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自我定位、自我选择、自我传承、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强化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担当。
二、内容新常态:从“组织经营”到“文化经营”
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包括管理、服务、活动三大类内容。管理类内容主要包括学风管理、违纪处分、评先评优、奖学金管理、党团管理、安全管理、维稳等。“管理”一般源于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上级的任务布置,总体要求是工作到位、组织有序、管理有效,以安全、平稳、规范为底线,完成任务即可。服务类内容主要包括学业辅导、助学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就业指导、生涯辅导等。“服务”一般源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正常诉求,主要依据为相关规章制度或上级指示精神,总体的要求是积极负责、服务到位,以及时、不拖延、不推诿、不出事为底线,满足学生诉求即可。活动类内容主要包括通识类活动、专业拓展活动、体育类活动、艺术类活动、公益类活动。“活动”一般是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资源、学生兴趣爱好等组织举行,一般要求是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气氛热烈,顺利、安全、不惹事是底线,学生欢迎即可。
基于上述工作内容,现行学生工作有两大不足。一是只重目标,不重过程。任务驱动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被分割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目标,学生政工干部及主管部门眼里只有“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两项考量,未将过程作为重点。但是,高校育人本身就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持续发酵、不断生成的过程。现行学生工作只有支离破碎的文化残片,难有系统的、持续的、丰盈的文化过程。二是只见组织,不见人文。当下学生工作管得很宽、服务很广、活动很多,任务重、内容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不少一线学生政工干部的真实写照,但在繁杂的学生事务的背后难有文化的观照,接连不断的学生活动里面难觅文化的真义。学生工作混同于杂乱的行政事务、生硬的办事规程、机械的组织管理,没有高等教育应有的温润的人文关怀、丰富的人文养分以及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所谓文化,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3]15,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3]13,内在为一种价值取向,外在为一种行为规范,是“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内在的机理和文化图式”[3]36。要真正实现从“任务驱到”到“文化自觉”,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拥有旗帜鲜明、与众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工作理念,从文化的高度重构学生工作模式,从文化的厚度夯实学生工作的根基,从文化的深度涵养学生工作的内蕴,通过文化系统搭建文化格局,通过文化格局养育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特色,通过文化特色形成文化气象,通过文化气象养成师生共有的文化品格,从而超越原有学生工作重管理而少文化熏养、重服务而少文化引领的困局,让学生管理有更多的价值指引,让学生服务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活动有更多的文化味道,从而促进学生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工作质量和水平。
学生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经营?在文化传承方面,应探索通过文化讲座、文化表演、文化竞赛等,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坚持把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讲文化、学文化、用文化、爱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在文化融通方面,学生政工干部要有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通过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了解异质文化,特别西方文明,在学生当中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理念、文化成果,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抱负。要通过组织文化三下乡等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更多的优秀文化输送到社会基层,在文化实践中提升文化能力。在文化创新方面,学生工作要积极创设平台、提供有利条件,着力提升学生文化生成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文化,在专业竞赛、文化活动中促进文化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验、确证、内化、增殖,创造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在文化发展方面,学生工作应该志存高远,结合校本特色、专业特色、地方资源,大力打造属于自身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建构文化格局,形成文化气象。另外,学生工作应强化文化使命感,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追求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文化,积极培育人才、研创文化、服务社会,自觉以超前的意识、独特的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三、目标新常态:从“工具长成”到“文化长成”
高等教育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被无限放大,高校的专业教育、科技教育、物性教育被无限凸显,大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被推上专业人才生产的流水线。学生工作模式同样倾向于学生的专业长成,培养一个个专业精英和技术专才。但不幸的是,一旦大学生被套上了条分缕析的专业模具,浇灌其鲜活生命的温润文化就很有可能被无情抽离、边缘化了。这种去文化的专业教育削弱了人类文化丰盈的滋养,阻隔了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认同,由此带来教育对象个体精神发展的萎靡。如果没有了文化浸养的高贵长成、精神拔节的深度愉悦和心灵自由的内在快乐,所培养的专业精英注定成为扭曲变形、发育不良的“精神侏儒”。
大学教育是什么?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4]。著名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造就人,将学生转化为能适应环境生存的社会化或文化化了的人”[5]。大学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个文化了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能力、有气质有内涵的人。大学生的成才固然离不开专业的锻炼与铸造,但不应只有专业教育。过度的专业教育只能生产出一批批标准化了的没有个性、文化质感残缺的工具人。
学生工作应该关注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即“文化代表着人区别于动物和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人超越本能或生物学的自然,建立自己特有的一种生存体系,建立自己的‘第二自然’,这就是文化”“人永远在追求某种创新……不断超越、更新和重建已有的文化造物”[3]23-24。学生政工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个体;每一个学生的大学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文化着”的过程;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就是一个鲜活个体的文化长成。高校学生工作不能唯上、唯任务,而必须唯文化,坚持以文化人,立足于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关注大学生的文化本性,在工作中张扬文化力量,让人之所以为人和被称之为文化的东西在学生生命中悄然萌芽、拔节、茁壮成长。
学生工作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生活。胡适认为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方式,梁漱溟也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真正的文化必须赋予人一种宽广的丰盈的有滋味的生活。大学的“以文化人”,就是要点燃大学生的文化梦想,开阔他们的文化视域,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学生政工干部既然要致力于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有责任启迪他们的文化冀求,引导他们追求一种“有文学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6]。当然,鼓励学生开展有趣味的文化生活,并不是强求学生附庸风雅,而是能通过组织五彩缤纷的课外生活,广泛呈现文化的众多形式、丰富内涵、别样韵味与独特美感,致力提升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文化辐射力,大力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培养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文化社团、艺术竞赛等,创设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在课余的生活多读一些文史哲地、多看一点诗词歌赋、多学一点琴棋书画、多会一点曲艺戏剧,在人类优秀的文化浸润中找寻到精神的归依,养育出高雅的文化品性,开启有格调的文化生活。
学生工作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担当。市场经济运行至今,物质第一、金钱至上似乎成为一种潮流,一份高薪酬的漂亮工作似乎成为大学生求学的唯一目标。学生工作基于任务驱动,强调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也渐渐成为一种集体强意识,“如果你现在不努力,你们将来就业怎么办”云云成为政工干部日常的高频训词。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坚,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素质劳动和可靠的接班人加以培养的,历史赋予大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使命,更有精神使命;社会寄予大学生的厚望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更有对社会进步的历史担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在全球文化激荡碰撞的语境中,在自由开放多元发展的文化生态里,学生工作要站得高望得远,有责任、有义务从文化的高度启迪和开阔学生,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强化自身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强化大学生对西方先进文化的“他知之明”,强化大学生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共知之明”,培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胸襟。二是引导学生自觉的文化行动,积极投身于学校、社区、省市、国家各级各类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中增见识、长才干、做贡献。三是积极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能力生成,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增强文化学习能力、文化选择能力、文化传承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文化了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军科.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1.
[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34.
[5]胡显章.以高度文化自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7.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8.
From“Task-Driven”to“Cultural Self-conscious”——Reflection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Work in New Normal State
HUANG Wen-hao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In current situation that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is emphasized, college students’ work faces the challenge of new normal state to shift from task-driven to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 new normal state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three ways, functionally from “management fo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hrough service” to “cultural cultivation”, substantially from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to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objectively from “tool development”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ask-driven;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cultural education; cultural manage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173-04
[作者简介]黄文浩(1974- ),男,副教授,硕士,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重点项目“文化自觉语境下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2014ZK016);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文化自觉:高校学生工作的问题与出路”(2015SZY026)。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