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文,黄阵仙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8)
旅游英文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
席 文,黄阵仙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028)
本文在福州市入境旅游稳步增长的背景下,分析了旅游英文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原因,同时通过实地走访福州市主要景区,从历史典故、民俗风情、专有名词和公示语四个方面对福州市旅游英文翻译和本土文化对接情况进行了解读,并建议可通过增进跨文化交际以及增加注释等方法提升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的衔接度。
旅游英文翻译,本土文化,福州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福州的旅游行业迎来多重好利,入境市场继续复苏,旅游总人数、总收入两项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2016年,福州市在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营销主线的带动下,还将继续推动海丝旅游区域一体化深入合作,入境旅游市场会得到进一步拓宽。
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入境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必将对福州市旅游英文翻译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游客只能通过旅游英文翻译了解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故旅游英文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旅游体验。
1.1文化背景的不同
翻译是两种社会之间的语言交际工具,但在翻译过程中,仅运用文字技巧很难解决文化含义差异问题。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尤其是旅游的英文翻译中更是蕴含着大量历史典故和习语,在游览过程中要翻译成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做得恰到好处,因此许多有经验的外语导游或译者都比较注意旅游翻译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1.2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注重语言的和谐与整体统一,句式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逻辑顺序进行表达;英语句式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由多个短语和从句组成,形散而意合。中西方语言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在翻译时的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果单纯按照字面进行翻译,会使语言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例如外语导游人员常用语“福州欢迎您”,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Fuzhou”,在翻译时就采用了句式的改变,使用了英语祈使句,如直译为“Fuzhou is welcome you”,效果则大打折扣。
1.3社会习俗的不同
社会风俗习惯是民族活动多样性的表现,是一个民族性格的体现。习俗十分普遍,贯穿于日常社会和交际活动中,体现在饮食、婚葬等诸多方面。不同的民族,自然存在不同的社会习俗。出入境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新鲜感多来自于对方社会的习俗差异,精准的旅游翻译不仅可以增进旅游体验度,还可以消除由社会习俗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如“红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而英语中的“red”总是和流血、殉难等不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再如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东西”“狗眼看人低”等词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常把人比作狗,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这些社会习俗不同导致的词语含义不同在旅游翻译中要格外注意。
为了更好地研究旅游英文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问题,笔者先后对福州市现有开放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地点包括三坊七巷、于山风景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鼓山风景区等主要5A和4A景区,情况如下。
2.1历史典故类
历史典故多为流传至今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富含历史典故的旅游资源众多,包括美食在旅游翻译时如果做简单直译就不够恰当。
例如闽菜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肴——佛跳墙,为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创研,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佛跳墙是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用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装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原名福寿全。一次当一群文人品尝此菜时,福寿全上席启坛,顿时荤香四溢,其中一位秀才诗兴大发,当即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更名为佛跳墙。这道菜肴由于久负盛名且深受赞誉,历来是款待中外游客的必备佳肴。由上可知佛跳墙的菜名中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与食物本身无关,在翻译过程中音译为Fotiaoqiang或直译为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都不够准确[1],可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翻译为Fotiaoqiang(Steam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这样既保留了中国诗歌的典故寓意又可以使外国游客简单易懂。
2.2民俗风情类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是很多国外游客前来中国旅行的主要吸引力。
坐落在福州三坊七巷景区郎官巷中的天后宫,是福州旧城内仅存的天后宫。然而,景区宣传材料中却将天后宫翻译为 “Tian Hou Temple”,有失偏颇。此座天后宫有100多年的历史,为祀奉天后娘娘即海上女神妈祖而建。妈祖在福建沿海地区有极高的威望,渔民出海启航前都要先祭妈祖,以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故妈祖又被誉为“海神”和“护航女神”。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天后宫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采用简单的音译,并不能传递出妈祖的民俗文化,达不到最佳的语境效果[2],因此可将天后宫译为 “Tian Hou Temple for the Sea Goddess Mazu”。
2.3专有名词类
专有名词通常是某人、某地方或某机构的名称,大多是历史轨迹和文化遗存的浓缩,并且在内容上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旅游景点是专有名词较为集中的地方,且这些专有名词大多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本土文化。然而即使是5A和4A景区,专有名词的翻译上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例如,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的变迁历史。其中在船政创立人沈葆桢的生平介绍中,分别把“进士”和“两江总督”翻译为“imperial scholar”和“Governor General of Jiangsu and Jiangxi Provinces”,此翻译在与本土文化对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进士文化在西方国家中并不存在,英语中也没有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进士”一词的内涵。而“进士”是由科举制度产生,经过乡试、省试层层选拔后由皇帝亲自提问并名中前三甲的考生才可以被称为“进士”,在明清时期,“进士”身份远高于翻译中所表达出的“皇家学者”含义,因此,可以在翻译后注释“a successful candidate for national officers after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两江”是明清时期对地名的称呼,也属于专有名词,经资料查询可知,清朝时期“两江”的管辖范围不仅包括江苏和江西,如今的安徽省也在“两江”中,仅翻译为“江苏和江西两省的管理者”显然在专有名词的解释上不够准确。
2.4公示语类
公示语通常是指在公共场合写给游客看的语言文字,常见的有“游客须知”和“标识语”。公示语的翻译对象是来华参观游览的外国友人和游客,译文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对外宣传效果和中国在外国游客心目中的形象。由于汉语和英语在用词、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区别,一些景区和导游人员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会套用汉语的规则和习惯,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中国式英语,在一些游客告知类的标示和宣传语中最为常见。山风景区戚公祠入园门口的“游客须知”中,第十二条“本园免费时间03月01日至05月 31日 8:00—17:30”,日期被翻译为“03 month 01 day s to 05 month 31 days”。按照正确的翻译,3月1日应为 “March 1st”,5月31日应为“May 31th”。这些都属于本土文化衔接不当造成的中国式英语翻译。
3.1增进跨文化交际,促进文化衔接
对外交流中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随时存在,而消除交际障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自身文化和对方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衔接。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3],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历史典故和专有名词比比皆是,这些都更需要强大的文化背景知识作支撑。多了解文化背景,多查询文化内涵,多进行文化交流就会减少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随之而来的翻译交际障碍也就会相应减少。
3.2善用注释,丰富翻译语境
旅游英文翻译不够准确的现象多存在于历史典故类、民俗风情类和专有名词类的英文翻译中,究其根本原因是词语的内涵翻译不够准确,缺少语境信息,使外国游客在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很难理解词语的内在含义,从而降低了旅游体验的美感。巧妙地运用注释,可以把简单音译或直译的词语进一步解释清楚,这样既丰富了语境,游客对词语乃至对景点景区的理解也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强,旅游文化的体验就更为丰富。
3.3巧用翻译技巧,美化翻译语句
所谓翻译技巧实际上是翻译策略的一种选择,翻译中的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等,都可称之为翻译技巧。选择哪一种翻译技巧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量体裁衣,美化翻译语句。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翻译技巧,实际上都是在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衔接问题,译出神韵、译出意义的前提就是文化上的融合[4]。
3.4做好窗口建设,杜绝中国式英语
事实上,入境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旅游景区的窗口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景区的窗口建设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景区介绍、景点说明、游客须知等,还包括景区宣传栏、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在窗口建设过程中,杜绝中国式英语也是一种文化对接。杜绝中国式英语本质上是在词语选择、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做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衔接,加强两种语言文化的造诣。
[1]黄梦斯.文化空缺视域下福建特色小吃的英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王丹.从关联理论看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孙艺风.文化翻译与全球本土化[J].中国翻译,2008(1):5-11.
责任编辑刘志明
H315
A
1674-5787(2016)03-0105-03
10.13887/j.cnki.jccee.2016(3).28
2016-05-02
本文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校级课题“福州市旅游资源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研究”(项目编号:FW14009x)的研究成果。
席文(1984—),女,辽宁兴城人,硕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中级旅游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文化;黄阵仙(1981—),女,福建仙游人,硕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滨海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