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淼
(贵州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初步研究
陈淼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基于社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而设,学生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一门谋生的技能,同时还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影响学习效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专业教学的硬软件条件等.本文以环境学科专业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能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环境监测课程更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近年来,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境问题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因此,对环境学科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我们理应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有用人才.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作为教师须加强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实验实践教育在培养环境学科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主要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各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量﹑排放量的测试,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学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对水和废水﹑大气和废气﹑固体废物﹑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放射性污染﹑室内污染物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以及实验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分析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关键﹑适用范围等;培养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环境监测课程的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环境监测的原理﹑理论,掌握监测方法和操作技能要点,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和严谨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监测技能的掌握对于环境学科专业学生就业具有极大好处,目前国内几乎每个省市县(区)都有环境监测站点,各军事机密的军区环境监测站;通过认证,可开展监测业务的教学科研单位的实验室等.这些监测站﹑所﹑部门等均能提供就业岗位.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起来,随之环境监测市场不断扩大,民营力量加入了进来,专业从事环境监测,且具备资质;大型化工企业也设置了环境监测部门等,这些部门均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也对学生的环境监测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主要是以化学理论原理﹑仪器分析为基础,是环境类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课,其理论知识涉及面十分广泛,以至于学生会感觉到学习时没有重点,内容太多,学生学习非常疲倦.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及调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1传统理论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都相似.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学生容易走神﹑疲倦.学生无法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主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索寻求未知知识的欲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及学生多种多样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和独立思考,其阅读与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并理解其中意义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导致学生被动吸收.
2.2观摩式的实验实践教学
环境监测课程的重大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在实验教学方面,虽然多数学校都能开设数个实验,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主要是在老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实验,或者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步骤一步一步机械操作完成.实验期间学生们对实验的目的意义未能认真思索,对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设置也不会去仔细探究,对实验数据内涵特征也不用去分析思考.这样的实验实践教学只是让学生体会一下操作.这样的教学效能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因此,观摩式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必须的﹑刻不容缓的.
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辅以观摩式的实验实践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与思考.
3.1教学形式多样化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是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提问.教师应结合目前社会工作中对本课程相关知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的熟悉掌握程度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而调整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能,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得到极大提高.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给予学生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理论知识的教学应与实践紧密结合,环境监测课程是技能型课程,其涉及的仪器设备众多,各种仪器设备结构﹑操作原理若仅在课堂上以教材上的文字语言来描述,这将让学生很难领会,也更加难以生搬硬套的使用,传统教学通常是文字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应试中固然是有效,但这样的知识记忆也容易忘却.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仪器设备结构及操作均应及时带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参观﹑操作,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可以自主设计实验代替传统的观摩实验或者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简易实验装置的制作﹑实验器材及试剂的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其实践动手能力会得到增强,又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任务布置
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各个环节.拓宽教学内容,结合时事布置学生一些可行的学习任务.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专业层次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并提出学习的目的﹑要求,并通过提问检查效果及督促其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以分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补充总结,提问﹑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通过以上形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点的掌握,而且未能学懂的部分也可得到再次学习.
3.3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为了使学生掌握技能,可以将课程各章节甚至其它相关科目的知识内在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去理解学习.通过一些实践环节(参观实习)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社会职责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体现教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关心,亲近学生,体恤学生,使学生更信任老师,更好的学习.
3.4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相长,教师能够从课程教学中提炼出重点﹑难点.了解学生哪些掌握,哪些没有,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教与学的关键是过程,而不仅仅在于内容.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高效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相当熟练,而且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效果及难点均有较多的案例与学生分享,因此,要求教师的知识不止停留在课本上,而是需要掌握了解更多的实际的项目成果.教师需要不断地参与更多的横﹑纵向项目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3.5教学知识适时更新
紧跟学科发展最新前沿,不断优化理论﹑实验与教学课程体系.教师应多渠道的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及教学交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应用新的教学形式,优化和精炼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充分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条件,全方位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面向社会的研究型﹑创新性﹑综合人才.
通过多年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以上几点想法,同时,这些改进的教学方法已在本校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专业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学改革实践认为,加强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十分重要和必要.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需要不断的探索,只有不断的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实用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玲,黄滨,邹小勇,等.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3,18(5):15-18.
〔2〕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5(1):94-95.
〔3〕孙志凤,汪霞,郁诗铭.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课程结构性调整策略探索——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109.
〔4〕彭敬东,马学兵.综合性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59—263.
〔5〕侯晨曦.论农科类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74.
〔6〕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5):11-13,77.
〔7〕萨木嘎,赵智宏.关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试改革的设想[J].大学化学,1999,14(3):23-24.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059)
收稿日期:2015-09-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25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