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矫正研究

2016-03-29 06:1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6期

桂 媛

(宿迁学院 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矫正研究

桂媛

(宿迁学院商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性格各异和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亦步入象牙塔.在高中阶段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开始两极分化,进而考试时挂科严重,高校的“学困生”一词应运而生,“学困生”亦称欠学分学生,是相对"学优生"而言,它是目前高校普片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本文从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转化的手段和措施,分析了这些措施的效用,希望对高校学困生教育有所启迪和提供帮助.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

“学困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它不同于小学﹑中学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高校的学困生一般是学习方面的发展相对缓慢,成绩不及格或者挂科严重,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文体方面则可能较为出色.本文通过对大学学困生的类型和心理特点及欠学分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希望能为大学学困生的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可以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

1 学困生的类型及其特点

1.1按照大学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来划分,有经济困难型和经济富有型两种.经济困难型的学困生是指学生来自经济条件相对不好的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和进入大学前相对较差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心理上是自卑和不自信,有的学困生家庭经济不富裕可能靠兼职来维持在校生活,从而在经济上相对拉开与富有同学的差距,但是这样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慢慢的成为边缘人,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更孤立.而家庭富有型学困生则相反,他们从小物质极大丰富,丰富的物质条件阻断了进去的心智,与同学交往中,受不得半点委屈,在学习上也经受不起半点挫折,有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环境优越,学习对他们来讲可有可无,造成成绩不好挂科严重,进而对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业荒废.

1.2根据学困生对学习的努力程度和认知程度来划分,可以将学困生分为两种类型:努力进取型和放任迷失型.努力进取型学困生,是指这些学生平时学习也相当努力刻苦,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但是结果差强人意,努力和取得成绩不成正比或者结果很差,这类学生在心理上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和挫折感;这些学困生一般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课程的特点,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放任迷失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对学习生活没有兴趣和目标,每天无所事事,不关心学习和考试,对学习不在乎,有的逃课成瘾,有的整日沉迷于网络世界,有的挑剔老师的教学方式,放任自己,缺乏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的学困生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且有逃避现实的倾向,学生与他人交往甚少,饮食作息没有规律,责任和危机意识淡薄,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是迎头赶上而是选择逃避,比如逃课和弃考.

2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学困生除了有其自身不愿意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之外,还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多重因素.

2.1学困生个人原因

大学生还是大孩子,很多学生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面对挫折不知道如何解决.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与自己无关,他们认为老师的水平低,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上上网看看书就都会了,认为书本上讲的很浅薄,自己知道的更多,其实是眼高手低;而有些学困生是过于自卑,缺乏自信,特别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学生,因“家贫”致“学困”,因“学困”致“心贫”,从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了他们的学习难上加难.

2.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一个有阳光心态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是充满正能量的;一个整天愁眉苦脸﹑自怨自艾的父母,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多半会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一个感情不和谐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是性格孤僻和疑心重重的人.还有一些学困生从小就娇生惯养,受挫能力较差,导致了他们心理不成熟,遇到困难无所适从.有些学困生很任性,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这些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得不到归属,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也有很多学困生,受家庭父母影响很大,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伴随着孩子的一生,问题严重的需要心理调适和干预.

2.3学校因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无疑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不仅需要处理学业问题还需要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相对于中学阶段的自由,使得一部分学生过渡放纵自己,感觉自己已经长大的,有的不理会或者不在意老师的劝解.有的同学很少与老师沟通,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学老师不像高中老师那样耳提面命,这样,对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同学,可能就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和要求.对于很多挂科严重的学困生,比如学分达到30学分的,有的高校是采取“留级制度”,这种方式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留级学生而言,是对他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留到一个新班级,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陌生的,需要重新适应,适应新的辅导员老师和新的同学,进一步加重了学困生的适应差这一短板,对于新班级的学生来讲,对班风和学风的创建也是不利的.

2.4社会因素

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特别是“读书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得某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扭曲,对于“读书观”不同学学生也又不同的看法,很多学困生认为读书不如早步入社会赚钱,读书好不如赚钱好,“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一段时间充斥大学校园,有些大学生放弃了学习,离开了学校,提早步入社会去挣钱;还有一个舆论也深深的影响一些女生,如“学习好不如嫁得好”导致很多同学早在大一就谈起恋爱,励志嫁一个高富帅或者富二代,荒废了学业而全然不知.纵观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就业形势,也使不少大学生深化了“读书无用论”这一错误观念.

3 对学困生的转化措施以及效用分析

3.1加强学困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重视大学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针对有厌学情绪和性格孤僻的情况及时发现及早干预;辅导员老师必须在自己的心灵空间构建爱的驿站,让学困生的心灵马车可以随时停靠,从感情上关爱学困生,从低年级就重视学困生,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这需要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备好功课,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对症下药,把学困生消灭在萌芽状态.

3.2借助外力帮扶学困生.

首先,学校辅导员老师和学困生的父母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特别针对自制力差的学困生必要时采取陪读措施;针对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需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不要因小失大,成绩好拿奖学金也是在“赚钱”也在为父母分忧.

其次,利用学优生和班委学干引导学困生,帮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采取一帮一结对子,这种效果往往比较好,因为朋辈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沟通起来会很轻松;特别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互相关心,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学困生的出现.

最后,辅导员和学优生要多引导学困生,帮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辅导员的指导和学优生榜样作用下,通过学困生的努力,成绩提高不会很难,另外,我们也需要看到学困生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辅导员老师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可以使学困生更有信心去学习和面对学业困惑.

3.3发挥第二课堂的效用,让学困生重拾信心.针对很多学困生不合群和无法融入班集体的学困生,可以考虑开展兴趣学习小组或者俱乐部的形式,每个小组或者俱乐部有指导老师,但是每个组需要编有学困生,大家一起学习和参与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困生一方面找到归属感;另一方面,在团队中激发学困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4学困生跟踪和建档,过程监管的跟进.对每个学困生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外,还要有每周与家长联系的次数,与学优生结对子的效果反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补齐学分的打算和计划等等,学困生定期自查,辅导员不定期核查,对自控力不佳的学困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这样,不仅培养了同学情谊,也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3.5通过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感化学困生.通过开展警示教育警醒学困生,有挂科就没办法毕业和拿到学位证时刻提醒学困生;利用对往届学困生成功转化的案例来鼓励学困生;通过感恩教育感化学困生,开展“和我的大学算一笔账”活动,算一算每天一个大学生在学校需要的花销,他们就会认识都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性情感上产生共鸣,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

3.6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从低年级开始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给学生们做好四年的学业规划想达到的目标,每个年级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做一个标本,教育部规定的符合毕业的学生的样本,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班级同学一起朝着目标努力,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4 总结

在当前高校每一个班级,或多或找都客观存在着“学困生”,这也是做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因素,转化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家长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辅导员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全力以赴,找出找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病源”并努力解决,对症下药,耐心﹑细心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把学困生转化工程做细做实.

参考文献:

〔1〕郝永林.浅议高职高专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培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06).

〔2〕陈凤琴.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3(06).

〔3〕王伟华.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探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孔晓,代倩.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5).

〔5〕范彬,游菲.高校工学类学业后进生帮扶机制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

〔6〕徐莉.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帮扶措施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7〕陈玉婵,尹开拓.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现状研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8〕王璐,刘娜.对学习困难学生深度辅导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3(06).

〔9〕周俊.高校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8(02).

〔10〕高嵩.高校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

〔11〕王伟华.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探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2〕李仁照.学习困难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基于认知失调理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01).

收稿日期:2015-08-1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