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对策: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2016-03-29 06:18杨宝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6期

杨宝丽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困境与对策: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杨宝丽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办学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校企合作内涵和合作模式,在审视校企合作问题的基础上,从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四个突破口进行改革,打通校企合作阻碍,实现深度融合.

关键词:困境;对策;应用型;校企合作;路径

自2013年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组织召开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部署会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各省市﹑行业企业和地方高校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但是“建设什么样的应用技术大学”﹑“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思想的碰撞.2014年4月178所高校在河南驻马店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通过了《驻马店共识》,众多专家学者基本达成一致观点: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但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抓住历史发展机遇,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教职员工面临的共同课题.

1 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分析

1.1校企合作的内涵拓展

国内有关校企合作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根据耿洁在《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浅析》[1]的基础上,依据《辞海》中对“合作”的解释,将“校企合作”定义为:学校与企业为了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形成的联合活动.

校企合作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的职业实践计划.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奈德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启发,提出“合作教育”:即与当地企业合作,将每学年分为“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理论学期”学生在校园内修读理论课程,“工作学期”学生到相关工厂工作,从劳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一定报酬补贴学习费用.[2]随着合作教育的推广和认可,1962﹑ 1963﹑1983年先后成立了美国合作教育委员会﹑美国合作教育协会﹑世界合作教育协会.1980年美国颁布了贝赫——多尔大学和小企业专利法,为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创新科研成果确立了统一的技术转让制度,同时明确了大学﹑小企业和政府三方的权益和职责,这为校企合作开创了新纪元,产学研合作走上历史舞台.1988年美国又颁布了《技术转让法》,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政府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也紧跟美国步伐,出台相关规定,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开展.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美国高等院校不再仅局限在学校与企业技术转让这一方式,开始利用大学的科技园或企业的产业技术园创办新的企业,其中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衍生企业(仅指斯坦福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的产值就占了硅谷产值的50%到60%.[3]

追溯校企合作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观察到校企合作的内涵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合作培养到科学研究﹑再到创业孵化.

1.2校企合作的模式分析

依据“校企合作”的概念和内涵拓展,同时参照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将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为:“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模式”和“创业模式”.

1.2.1合作教育模式,指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人才”既可以是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是企业的员工.由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宗旨,因此以学校为主体,按照企业参与程度,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企业参与专业设置研讨﹑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企业参与实验实训场地建设﹑企业参与实验实训教学﹑企业参与专业教学﹑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材﹑课件﹑实验项目等)﹑企业委托学校开展员工培训﹑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场地﹑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实验实训教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员工培训﹑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评价标准﹑与学校共同开发专业培养标准﹑与学校共同开发职业标准.包括了通常的“冠名班”﹑“订单班”和“现代学徒”等合作教育模式.

1.2.2产学研模式,指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各类技术研发﹑工艺流程改造或新技术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二生产力,因此产学研模式以企业需求为主体,按照学校参与的深浅程度,划分为“学校技术专利转让”﹑“企业技术支持服务”﹑“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校企联合技术研发”﹑“校企联合专利申报”.常见的产学研模式有:建立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开发院等科技基地.[4]

1.2.3联合创业模式,指企业与学校(教师﹑学生)通过资金﹑技术﹑产地﹑设备或声誉等各种方式组成的商业实体,并通过商业实体的运作获取各自的利益.常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境

2.1文化价值理念的差异,校企合作缺乏社会广泛支持

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理念的支持.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产学研合作,正是由于当时里根政府出台的“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科技发展战略.德国“双元制”的推动和立法,与德国二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从业者的尊敬紧密相关.而我国自古以来,大众心目中的理念是“学而优则仕”,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对应用技术大学更是知之甚少,无法理解“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民办本科学校在推行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更是被少数家长和学生认为是减低办学成本的方式,十分不理解,甚至阻碍.

2.2政策制定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正式开展此项工作是1997年(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北京﹑上海两市和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多个部委所属的27所高校开展试点产学合作工作)以后,[5]与欧美国家相比迟了近百年.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历史中,欧美国家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中的多方主体(企业﹑学校﹑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反观国内仍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引导,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教育附加费减免﹑参照教育机构缴纳税费﹑企业参与合作教育奖励或补贴等)缺乏具体化的执行措施和奖惩制度,再加上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短﹑教学成果尤其是科研成果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对于学校“走出去”和“引进来”企业资源相比公立本科院校存在更大困难.

2.3企业与学校的法律形态差异,校企合作企业缺乏热情

学校与企业是实施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但是企业是商业组织,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经营获取利润;而学校是公益组织,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服务社会;企业的运行周期是以年为单位,工作流程化,岗位职责明确;学校的运行周期是学年制,教学活动编排多以学期(周)为单位,进行连续性授课.在现行条件下,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其利益诉求和运行模式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势必在短时期内会对经营增加一定的成本,同时又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补贴,因此企业参与热情度比较低.

2.4缺乏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校企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足

虽然我国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但是一直以来,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对产学研模式上的引导和支持上,例如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开展的产学研合作试点,[6]绝大多数面向985和211类院校;201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倡导下,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筹备成立了“中国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服务平台,[7]面向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服务;2014年教育部指导下由国家和省级示范院校﹑骨干院校﹑特色名校与企业成立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创新联盟,[8]推进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工作.但是国家针对应用技术大学没有建立专门或者明确指定某一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普遍缺乏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除去外部缺乏组织协调机构以外,民办本科院校内部组织中也缺乏校企合作协同机构,校企合作职能分散在教务处﹑企业实践教学中心﹑科研处和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校企合作工作资源优化配置不足,致使很多跨学院﹑跨部门和跨院校的校企合作信息流失.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所存在的困境,以及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尚不能在短期内做出较大改变的状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最合适的路径是从自身着手,在兼顾校企合作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的基础上,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四个层面进行改革,从而降低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阻力,提升合作效益.

3.1打破传统职能分配,构建便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基本思路,要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和工作格局,必须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管理组织架构,构建一套完整的﹑便于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管理机制.首先是做好机构建设,围绕校企合作的“合作教育”﹑“产学研”﹑“联合创业”三大模式,对高校职能重新进行设计,成立校长直接领导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独立设置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和内外协调,重点做好校企合作战略研究﹑校企合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推动工作.二级学院成立院级校企合作工作组,院长任组长,按照学院学生人数配备校企合作专员,开展院级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协调会,进行校内资源调配.同时制定《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和《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配套《校企合作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确保校企合作工作在校内外实施的畅通性和持续性.

3.2灵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配合不同行业发展规律和特点

不同行业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各不相同,对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需求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学校在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企业的这种规律和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抓住当前国家推动高校体制改革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优势,根据针对区域优势行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分析其规律和特点,灵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专业群)针对不同职业(岗位)培养设置不同的“工学交替”模式,例如广东白云学院实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实行“2+1+1”人才培养模式和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3.3实施完全学分制,确保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适合不同行业企业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与其相契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学习效果和学生成长为中心,而完全学分制经过国内外长期的实践证明其恰恰是最能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同时适合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少量必修课和大量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9]完全学分制的学习时间和方式灵活,便于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教学或自主创业,提升实践技能.

3.4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

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除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以外,还需要实现文化理念上的融合.而文化理念的融合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平台,设计各种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活动项目(例如:企业文化沙龙﹑行业岗位分析大赛﹑企业委托项目招标会﹑校企合作成果展等),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相信通过加快自身的变革,打通内在的所有阻碍,新建本科院校在深化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肯定能够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6(35):13-15.

〔2〕廖奇云,陈安明,雷振.美国合作教育的典范——辛辛那提大学职业实践计划[J].高等建筑教育,2008(4):9-11.

〔3〕李元元,等.合作教育的本质、历史与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工程教育研究,2010(5):22-25.

〔4〕袁子良,等.浅析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173-174.

〔5〕范惠明.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

〔6〕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信息网.http://cxy.gdstc.gov.cn/.

〔7〕中国校企合作发展联盟.http://www.chinaccu.org.cn/.

〔8〕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交流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山东莱芜市举行[Z].http://www.tech.net.cn/ web/articleview.aspx?id =20141125084841393& cata_id=N002.

〔9〕候爱荣.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4(6):91-92.

〔10〕王怀宇.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激发企业参与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37-4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CXQX-JY201401);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特色创新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173)

收稿日期:2015-12-2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2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