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龙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全民健身视角下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思考
赵飞龙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全民健身事业已在全国范围内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然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类体育人才严重缺乏的窘境,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当前高等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现状,认识到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已势在必行.文章中对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主要表现在: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定位出现偏失;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面;对学生管理松懈;培养和评价方式片面等,针对以上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体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人才培养中变革的具体内容,以期望经过高校对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全民健身;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变革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要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彰显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但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全民健身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其过程中也暴露出些许问题,例如体育活动中所需的体育组织﹑管理及指导人员的配备都还不够到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体育运动氛围最为强烈的社会单位,又是培育各类体育人才的专门机构,应当主动承担起起这一重要的社会责任,培养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所需的体育人才.
全民健身事业的前进步伐需要迈开﹑迈大﹑迈稳,这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体育院校要想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彰显本色,就需要各体育院校加强自身建设,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切实培养出全民健身发展中所需要各种类型的体育人才.然而反思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不尽如人意的一次性就业率以及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没能很好的适应与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众多例子,说明当前体育院校在对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弊端.
1.1全民健身发展中所需相关体育人才的匮乏要求高等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方式做出变革
全面健身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工作者投身其中,但现实中能够参与到全民健身服务发展中去的体育工作者严重匮乏,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质量和参与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专门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若能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所需的体育人才,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全民健身发展中体育服务人员不足的压力.因此,高等体育院校有必要及时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把握社会体育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出路,培养出全民健身发展中所需的体育人才.
1.2体育院校学生素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需要高等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方式做出变革
经过对部分体育院校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专项运动技术水平,体育活动策划﹑组织﹑指导和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这可能存在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高等体育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问题,学校方面对此难辞其咎.当前高等体育院校应当引起必要的重视,调整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努力扭转这一悲观的局势,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将显得很必要也很迫切.
2.1对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滞后于全民健身发展的需求
很多高等体育院校仍然坚持着很多年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没有适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社会发展对不同体育人才的需求,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体育教师职业.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少子化社会现象的发生,中小学校合并化趋势加强,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少,反观之,社会体育﹑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愈演愈烈,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但是很多高等体育院校没能对这一变化形势做出及时反映,以调整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塑造,最终导致大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2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的要求
高等体育院校开展的课程类别相对较为单一,课程设置亦没有较强的的针对性,不同专业间在基础课程设置中要么相似程度较高,要么在扩展型课程设置中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的需求.另外,学校文化氛围欠缺,由于专业体育院校条件有限,文﹑史﹑哲等基础知识教育与其他中外文化经典借鉴都十分薄弱,学生除了选择本专业课程,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也不利于学生个性与特质的发展.另一课程方面的问题在于现有体育专业课程开设中,有关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实践能力的教材较少,即使存在,任课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该方面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
2.3对学生培养方式片面,教师对课堂管理松弛
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中,其学习的形式不仅涉及到室内理论课程的学习,还包括室外专项技能的训练,但从实际考察中发现很多体育院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令人失望,首先室内理论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睡觉﹑把玩手机﹑随意闲聊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件频繁出现,任课教师对此也抱以随之任之的态度,其次是专项技术训练的课堂中,很多老师疏于组织和管理,存在一定比例学生懒散,不愿投入训练的现象,老师对待课堂亦不够负责,课堂中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比赛等.此外,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片面强调“第一课堂”的学习,学校很少开发“第二课堂”即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整个学期中鲜有安排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片面,导致对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现象.
2.4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生体育活动综合实践能力缺失
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评价方式多为传统的通过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评得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很少考虑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方面的能力,即使存在也不会将其作为评价的重点.体育专业学生与其他系别学生相比有自己的专业特色,除了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外,还应当具有体育教学﹑体育指导﹑体育策划﹑体育组织与管理方面的能力,但是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评价俨然与对待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一样,看重的仅仅是理论成绩与某一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对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评价中,也往往忽视学生体育活动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实践活动方面的诸多能力严重缺失.
3.1把握社会发展动向,适时调整体育人才培养方向,迎合全民健身发展需求
高等体育院校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时把握社会发展动向,特别是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使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能够反映社会诉求.国家教育部曾提出对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重在实践能力与素质教育”,这也是当前高等体育院校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出路.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选择正确的培养目标,坚持以体育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使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既能满足教师需求又能投身社会体育发展中去,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的进程.
3.2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中介,其内容和结构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和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基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当前,国内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程,学科课程,术科课程及选修课程,其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上应逐渐改变过于专业化﹑缺乏通识性的设置,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不仅注重基础理论课程与专项技术训练,还应考虑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适当开设社会体育活动指导﹑组织方面的课程,强化学生的社会体育服务能力.在选修课方面,应适当增加其课时比例,相应的摄入文学艺术﹑外国文化﹑伦理思辨﹑社会分析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中多方面的需要.
3.3加强对课堂管理力度,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和别样的上课形式,给课堂教学管理增添一定的困难,但这不能成为借口,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绝对不能松懈,无论是理论课还是术科课,任课教师都应当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坚决不当所谓的“老好人”,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同时对专项技术课程的教授同样不能降低其标准,对待课堂不能放之任之.除了对学生在课堂内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完善培养体系结构,多组织课外体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体育实践,了解社会体育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实践能力.
3.4改善传统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强调学生体育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体育院校对学生传统评价过程中,多强调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参加诸如学生会等社会活动的频度,即使涉及到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评价,也没能在评价体系中显示出该参评部分的重要地位.与其他专业学生对比,体育专业学生有着自身专业明显的特点,其中娴熟的专项运动技巧只是其一,在组织学校﹑社会体育活动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体育职业综合素质应当是作体育专业学生另一重要特点,但很多学生由于心理定势的原因只认识到前者,导致对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评价中仅仅强调理论课成绩和专项技能水平,忽视了体育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在今后体育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中,包括在对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与综合素质测评中,不仅要强调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水平的高低,还应有意识强调学生体育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大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程度,也使全民健身事业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全民健身发展中却面临着相关体育人才缺乏的问题,高等体育院校本应在体育人才不足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作用,但由于自身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要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人才不足的难题,就需要高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做出变革.而这种变革已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迫在眉睫,改革中高等体育院校要了解社会体育发展动态,遵循教育内﹑外部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对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在具体做法中要改善课程内容结构,加强学生课堂管理力度,积极建立“第二课堂”,坚持课内与课外共同培育学生的方式,在学生评价中强调学生体育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改变学生对传统体育能力的片面认识,使体育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在理论水平﹑专项技能﹑体育实践及道德修养四个维度都够优秀才是一个高水平的体育专业学生.总之,期望经过高校对体育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变革,使高等体育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能服务于全民健身发展的体育人才,进而使高等体育院校与全民健身两方面的发展做到更深层次的接轨.
参考文献:
〔1〕郭亦农,马艳红,陈祥岩,张孝亭.体育院校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更新与培养模式创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5):122-124.
〔2〕杨桦,霍红,王广虎.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2003(03):11-17.
〔3〕邹本旭,付海涛.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嬗变及存在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01):21-24.
〔4〕杜春华,杨淑媛,杜娟.新世纪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方案改革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6):60-62.
〔5〕刘素卿.打通基础,专业分流,特色培养——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03):50-53.
〔6〕陈琦.体育院校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09):6-9.
收稿日期:2015-10-0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116-0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