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栋,王维美,王方友
(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安徽 凤阳 233100)
课内实践与高校学生思政课抗拒心理的化解
张栋,王维美,王方友
(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安徽 凤阳 2331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抗拒心理的表现、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优势与原则,发现课内实践是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抗拒心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抗拒心理;课内实践;化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约为大学生本科阶段所修总学分的五分之一。说教型的政治理论课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抗拒心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课外实践无法有效化解学生的抗拒心理,而课内实践是化解这种抗拒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学生思政课抗拒心理与原因分析
(一)抗拒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课,又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共课程;既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有助于化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思想问题,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流价值观念日益受到挑战,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就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和抗拒心理。
通过随堂调查,发现半数左右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与教育目的、方向相反”[1]的抗拒心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习状况欠佳,很难达到主流价值观念进头脑、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效果。
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抗拒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种:第一,抗拒教学内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假大空”,排斥先进人物与事迹,甚至认同反面人物形象。第二,抗拒教学活动,在理论课教学课堂行为失范,主要有旷课、睡觉、聊天、看杂书、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等。
这种抗拒心理有三个特点[2]:其一,表现个性,突出自我。这种心理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者突出自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上的阻抗”;其二,强调情感性。在这种心理倾向中,情感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其三,反向性,越是不准许做的事情越是要做。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方面
其一,苏东剧变,苏联模式失败。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学者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很多人没有认清苏联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认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但是苏联解体真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吗?马克思确实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生产资料应该归全社会所有。但是马克思并不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成为可能是“以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只有经过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之后,才能最终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然而,苏维埃俄国是建立在贫困落后、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不够完善的沙皇俄国基础之上的。在斯大林的主导之下,苏联的公有制并没有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就与马克思最初的设想是不一致的。说明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由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因此并不能说苏联解体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其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他们中有很多人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由此,许多人认为没有马克思主义照样能挣得金钱,获得社会地位。学习马克思主义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学习其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能让我们终身受益。
其三,腐败现象造成的社会不公平。近年来腐败案件频发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腐败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对腐败问题查处力度是很大的。但是腐败导致一些人非法获得过多社会资源,引起社会不公平,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威信受到影响。反观之,腐败现象绝非中国特色,古今中外都有各种腐败现象。马克思主义也从来没有教人们如何腐败,将之与腐败现象联系在一起是十分不负责任的。
2.课程设置方面
从课程性质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紧紧围绕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党方针政策展开的,离不开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这容易使不了解这门课程的人产生错觉,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或者意识形态灌输,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抗拒情绪。
建国以来,我们党一直处于执政地位,基本思想路线没有较大变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设置变化也很小、很缓慢。一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讲了几十年还是老腔调,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心理抗拒。
3.教师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变化很慢,一些教师容易忽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宣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节严重。这种教学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感染力不强,没有针对性,不能引起学生共鸣[4]。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它要求授课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然而,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做到真懂、真信,仍然在谋生和职业需要层面上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这不仅使得这门课程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心理作用。
4.学生方面
如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动乱的年代,是非判断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反映在社会意识领域就体现为社会成员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诸多思潮、价值观念相互冲击碰撞,“90后”大学生很难把握正确的方向。这是学生抗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课内实践课的特点与学生抗拒心理化解
课堂理论教学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授课形式也较为传统,很难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多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致有三种方式:其一,课内实践方式;其二,课外的校园实践活动;其三,校外的社会实践方式。
(一)课外实践化解抗拒心理的劣势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学生知识背景和专业方向差距大,课外实践在设计上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正因如此,课外实践多流于形式。从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真正到实践地进行实践活动的不多,即使在实践地做了实践活动,也多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实践论文,其中不乏捏造数据或抄袭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化解学生的抗拒心理,反而使得抗拒心理进一步增强。
其二,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对人力财力要求高。一方面,课外社会实践面临经费限制的困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实践的指导工作中去。目前思政课课外实践仍然只有少数项目能得到经费支持,大多数课外实践尤其是学生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是基本没有经费支持的,学生独自承担实践花费也导致了抗拒心理。
其三,课外社会实践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教师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同时,也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经验,否则可能会导致课外实践与理论内容相脱节,甚至丝毫不相关联的后果。
(二)课内实践化解抗拒心理的优势
其一,低人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在课堂上进行社会实践极大地降低了外出实践的成本,缩短了实践周期,节约了教育资源[5]。在课内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会产生花费,不会给学生带来经济负担。对于教师来说课堂集中实践,便于掌控实践过程,了解学生的实践状况,以便给出合理的实践评分。
其二,师生可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教师的集中指导,增加师生互动,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对于化解学生的抗拒心理有一定助益。
其三,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浓缩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得到亲身体验。活泼、生动、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与理论教学相比,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化解学生的抗拒心理。
其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学生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易于被学生接受。
其五,对教师能力要求较低。课内实践内容相对固定,任课教师可以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做充足的课前准备;也可以和理论教学一样,共享课内实践素材,降低备课难度,这对于降低学生的抗拒心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结语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抗拒心理在大学校园里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抗拒心理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大打折扣。与课外实践相比,课内实践能够更加有效地化解学生的抗拒心理。
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课内实践应该充分发挥其易于被学生接受的优势,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或者可以探索一种理论教学的课内实践形式,以课内实践的形式讲授所有思政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如此便可以化解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抗拒心理。
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把握课内实践课的设计原则,构建有效的课内实践机制,包括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领导机制、独立的系统化考核激励机制、教师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等,确保课内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思政课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新.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3).
[2]冯江红.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539.
[4]房慧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70-75.
[5]孟宪冬,高东.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09.
[作者简介]张栋(1984- ),男,讲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机制研究”(2014jyxm266);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学生课堂‘抗拒’化解路径研究”(2013szxm063);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2013szxm06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174-03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