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前
(长春建筑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607)
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陈前
(长春建筑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607)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我国与国外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我国人才的缺乏类型与缺乏原因,并从基本理念、基本机制、基本链条以及基本力量四个方面,研究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场实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相关人才需求量直线上升。虽然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但相关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供需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一、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的重要地位
自英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加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军中,并在很多发展国家得到快速发展[1]。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其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程度也十分有限,但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二)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本
与当前任何一个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要求都更高,想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单单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人才,这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我国急需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上相关人才大幅度增加,但高素质人才较少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才的匮乏会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当前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但创作型的高素质人才仍然十分欠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相关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
二、我国与国外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一)中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相关人才培养也在同步进行,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产业界定模糊的影响,但我国高校在文化创意类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初具模型。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项目引导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为基础,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参与来实现模拟教学与专业实践。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良好的培养,还让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前接触到了职场实态,了解作业流程,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
第二,工作室方式。这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基础,通过工作室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行业市场、产业发展等因素做出综合性评估。在工作室中,主要运用的是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一个项目进行分工与合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站在职场实态的角度上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三,订单培养方式,又称协议培养。想要运用这种培养方式,高校需要准确地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企业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还需要向高校人才提供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这种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才、高校、企业的三赢局面。
(二)国外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欧美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游戏影视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很早以前便成为其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培养人才团队协作、语言沟通、文化理解、问题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乐观、自信等非智力能力,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如昆士兰科技大学有单独的创意产业学院,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和旁听,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教学范例降低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2.英国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个世纪末,英国便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提上了国家的发展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艺术素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英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传统。如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招生时便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产业转型的适应能力,如想象力、判断思考能力、职业与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美国
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相关优惠政策来促进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相关人才的培养上也颇具规模。如哥伦比亚大学,其艺术管理系着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包含营利与非营利两种管理系统,分别迎合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各种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所有的艺术产业类型都涵盖其中,不仅具有专门化特点,而且重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缺乏原因与缺乏类型
(一)缺乏原因
第一,文化体制影响。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中,文化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非盈利模式,以事业的形式存在,在改革以后,传统模式中对文化进行管理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转变成了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对经营管理与市场掌控缺乏经验。
第二,产业自身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其发展初衷源于政府,而并非市场,所以,人才储备很难满足发展需求。
第三,产业认识欠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区域泛市场化与伪市场化,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市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长期规划。
第四,教育体制刻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刻板,对创新并不推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高校教育也没有对这种教育体制及时转变,以至于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
(二)缺乏类型
第一,管理人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工作的人才不仅要有极强的战略思维,还需要对整个产业的运作非常熟悉,但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的能力相对欠缺,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升。
第二,创意人才。“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只有将人才的想象力与灵感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当前我国的创意人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从而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第三,复合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很多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文化艺术,还要懂得经营管理。但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四、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价值在于沟通与整合,需要人文、社会以及自然三个领域的完美结合。相比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方面,还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理念中全面贯穿,但在当前我国高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并不容易。我国高校欠缺自由教育的基础,而且长期以来受专业教育影响,使得通识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形成的反差非常大。因此,运用通识教育还需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应我国的通识教育道路,并将其作为高校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融合跨界,因此,以职场实态为基础,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跨界思维,将艺术学科作为发展中心,打造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相应的教学科研平台。融合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高校想要培养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的培养机制是必经之路。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以自身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情况为基础,转变传统教育机制中学科分离的模式,并在职业实态的基础上,打造创新性的管理平台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将产学研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链条
对于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把握住其发展方向,直接以市场为基础,将人才的培养链条与产业的发展链条一一对应起来,学科与产业之间形成共荣机制,相互促进,向企业中输送更多的文化艺术产品,在企业生产链中加入文化创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另外,高校还应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学科交叉结合起来,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项目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邀请企业中资深的技术人员,与研究专家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从而做到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培养人才。
(四)将艺术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力量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的挑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发展战略,其根本意义是制造业的升级,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因此,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基础,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能够应用到设计艺术领域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再创造。设计思维在创新教育的促进下,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种思维以跨学科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学科碰撞来获得新的突破,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条极具发展前景的道路。
五、结语
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更应该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解决人才供需方面的矛盾,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素质高、专业硬的相关人才,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徐文胜,顾学雍,等.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23.
[2]董峰,董书欣,范少鹏,等.艺术管理与创意类学科发展的新动力与新机制——2014年“全国艺术管理与创意类学科高层论坛”综述[J].艺术探索,2014(6):49-53.
[作者简介]陈前(1988- ),男,讲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及高校科研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重点课题“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JX2015B4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164-03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