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

2016-03-29 03:36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社区院校

欧 敏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服务学习: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

欧 敏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实践性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学习作为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启示与借鉴。结合服务学习的理念,本文对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基于服务学习的新模式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服务学习;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本科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和文化动力的重要使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当前的毕业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遭遇就业困境。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服务学习: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实践教学改革的选择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其人才培养目标日趋明确,应用型、实践性与创新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服务基层成为转型发展的就业导向。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严重阻碍了转型发展的步伐,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因此,必须探求一条有效的实践教学路径,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其转型发展。而服务学习正契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它通过将课程学习和服务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满足社区需求,同时在服务中反思、积累经验,以促进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1]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服务学习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选择。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应用型、实践型与创新型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发行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单行本,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地方本科院校推进转型发展以适应社会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应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匮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重点扶持和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然需要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写作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就业导向:服务基层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面向基层的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的人才,这意味着该专业毕业生必须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具备基层服务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许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一定的角色认知错误,他们认为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当官,这种看法显然是与现实相悖的。作为刚进入社会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角色定位就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公仆,如果不具备服务基层的综合素质和服务基层的意识,如何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当前,虽然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往往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对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仍显欠缺。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阻力:重理论、轻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现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的人才,它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素养和综合服务能力。实践教学是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但许多高校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教师授课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课堂模拟实践来实现。因种种原因,效果不佳。一方面,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教学实践基地、购买相关器材等设施,高校办学经费有限,很难建设好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要花费大量精力作准备,教师自身也因教学水平、缺乏相关工作实践经验等因素,对实践教学课程不够重视,致使许多实践教学课程流于形式。

二、服务学习: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追求

“服务学习”即努力在行动中学习,并把从行动中学习到的东西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相连接。[2]它是一种经验式的学习,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学习策略和教育方法,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新的教育模式。学校通过课程设计,将课程学习与有意义的社区服务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服务活动之中,并在服务的过程中和服务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从反思中领会课程的内涵。

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学习体验,旨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培养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在服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专长,并通过自我反省,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服务学习区别于一般的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服务,服务学习是根据社区需求及课程精心组织的服务活动,它是课程、服务与反思三者结合,而一般的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服务只是服务活动,并无课程与反思。同时,服务学习强调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互惠性,这是志愿者服务所不具备的。

服务学习将学生、教师的需求及学校的教育与社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需要理解社情民意,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改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在服务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不足,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对于公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服务和学习的过程中,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到有关专业方面的实践信息,对改进专业性的应用研究和教学方法具有促进作用。服务学习为学校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校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的作用,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可度。

(一)升华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怪相。服务学习旨在通过让学生提供服务使自身得以成长、增强领导能力。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的活动中,树立关心社会、关怀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别于以往偏重于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融入社区这个真实的社会课堂,使学生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所做所见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服务学习必须与课程相结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融入课程之中,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学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接触的面不同,感受也不同,这些活动经验都将作为学习课程的基础。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课程内容,还有自己主动去深入了解的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式服务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长,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打造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社区作为社会的单元和细胞,在管理、服务、保障、安全稳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承担的许多服务角色都与社会公共事业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借助服务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加深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认识,培养个人的批判思维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和就业意向,并在实践中反思自我,不断地完善自身素质,为未来就业做更好的准备。通过服务学习,学校加强了与社区的联系,为服务学习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实现自我成长,促进学习能力及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服务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服务学习课程是指在教师组织指导之下,配合学科及课程设计,规划具体学习目标,持续探讨社区需求,把课堂教学与无偿的社会服务相结合,在服务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3]基于服务学习将课程学习与有意义的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理念,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出发,选择社会管理中的基层单位(社区)作为实践教学点,与课程内容结合,开展服务学习活动。开展与课程结合的服务学习包括以下五个阶段:调查(需求分析)、计划和准备(目标分析)、实施服务活动(实践分析)、反思(效果分析)、评价(成长分析)。

(一)需求分析:调查阶段

学校选定开展服务学习的社区,通过走访、专家介绍、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等方式,对社区的需要进行评估,并根据与专业课程的关联度、学生兴趣、有效度等确定服务学习的主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围绕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这几大方向,结合本校专业课程及社区的工作需求,确定服务学习的主题。例如: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可以选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加深学生对城市低保制度的理解,认识其实施的重要作用,思考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

(二)目标分析:计划准备阶段

安排学生就服务主题对服务社区进行前期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结合服务主题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和学生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就服务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及服务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服务的具体内容,制定服务学习计划,对活动开展中出现的困难进行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

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可以围绕社区关于低保户开展的相关工作,与课程内容结合确定服务主题。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详细了解社区开展该项工作的现状与低保户的情况,倾听社区工作人员的想法与建议,结合课程内容,制定一些参与式服务计划。比如结合社区低保评议制度的现状,实际参与社区低保评定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或者通过与社区网格员一起走访低保困难户,了解困难群众的疾苦,为低保困难户排忧解难。

(三)实践分析:实施服务活动阶段

实施服务活动阶段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讲解,并结合即将实施的服务活动讲授方法和技巧,包括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服务项目的要求、开展服务活动的方法等。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服务活动的目标。然后,根据服务学习的计划,安排学生到社区提供服务,服务活动结束后再回到课堂相互分享与讨论。

以开设《社会保障学》为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有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的理论知识。学生进入社区后,通过全程参与社区低保评议,具体了解社区实际执行的低保评议制度及程序,思考该制度和程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在实际参与评议的过程中,比如低保户的类别有很多种,有的属于无主要劳动力,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属于独居老人,无人照顾;有的属于家庭虽不贫困,但有家庭成员患有重病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家庭情况,如何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考虑各个家庭的实情。

在实施服务阶段,学校可以聘请社区网格员作为校外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进行实地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整个服务过程。社区网格员作为社区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工作人员,承担着各个网格片区联络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对社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学生进入社区后,可以借助社区网格员与社区居民的友好关系,迅速了解情况,建立联系;与社区网格员一起走访低保贫困户,为低保户居民提供一些帮助,做一些参与式服务的工作。比如,针对独居老人,社区网格员会每天定时去看望老人,查看家里水电设施是否安全,帮老人购置一些生活物品等,学生要参与其中,亲身去体验;针对生活困难的居民,不定期地进行走访,了解他们有什么具体困难,以便后期能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通过实地参与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切身感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否存在一些不足?改进的措施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参与服务的切身体会,结合课程内容,积极思考,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帮助社区解决问题和改善工作效果。

(四)效果分析:反思阶段

反思是对以往发生的事作重新思考、认识,它是巩固服务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反思活动贯穿于服务学习的每个阶段,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反思,对自己参与服务活动的所见所闻进行反思,回想自己在实际情境中的经验及感触,用批判思维的方式加以记录。通过反思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念,评论经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题为例,学生结束对社区低保户居民的参与式服务以后,要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专业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理解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自己在服务活动中的表现;另一方面,结合实际体验,反思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参与式服务中有哪些不足,明确下一步改进的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实际,反思自己认识和理解的偏差,以及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改进措施进行思考。

(五)成长分析:评估阶段

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学生和社区成员对服务项目做出有意义的结论,它具有鼓励性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为了评估学生是否学会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课堂上的知识在实际服务活动中是否有延伸?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互动中有什么收获?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是否提高?

对学生的成绩评估可量化为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及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10%,根据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情况和服务活动的参与度来评定,比如课堂讨论发言、学习心得报告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评价等。期中成绩占20%,通过围绕服务活动的主题撰写课程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服务主题的认识及个人的思考。期末成绩占70%,综合闭卷考试及课程研究报告的成绩,全方位考察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等。

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展服务学习活动,使高校实践教学课程与社会实际结合,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并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定期做出评估和反思,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1]王志华.中美高校服务学习的比较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

[2](美)斯坦顿,等.服务学习:先驱们对起源、实践与未来的反思[M].童小军,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3]张华.关于服务学习课程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6,(2).

(责任编辑 刘祖鑫)Service Learning: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of Local Universities

OU Min

(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Transformation towa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poses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jo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itializ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ervice learning is a new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curriculum into community services. This concept is thought-provoking to practice teach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which this paper first researches into such practice teaching before suggesting curriculum design for practice teaching of majo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 learning, local university, practice teaching

2016-04-29

欧 敏(1985—),女,楚雄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D035

A

1671-7406(2016)07-0084-04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社区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方法初探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