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李腊梅,夏小欢,黄磊,裘君琳
茶树新品系越香早区域试验报告
付杰1,李腊梅2,夏小欢1,黄磊1,裘君琳1
(1.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3;2.绍兴市经济特产站,浙江绍兴312000)
越香早是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茶树新品系。2010年开始在绍兴、新昌和嵊州3个地点开展了区域试验,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越香早移栽成活率在绍兴高达97.6%,新昌98.5%,嵊州96.7%;绍兴点1芽1叶萌芽期3年平均比对照提前3 d,新昌点6 d,嵊州点4.3 d;树高树幅增加明显;绍兴、新昌和嵊州的春、夏、秋3季每公顷鲜叶总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6.6%、11.3%和9.2%。越香早适宜制作绿茶,耐旱性强、抗假眼小绿叶蝉,抗病,适宜在绍兴以及周边茶区栽培。
茶树;品系;越香早;区域试验
越香早是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鸠坑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出的茶树新品系。2010年3月,统一安排在新昌县、嵊州市和绍兴县进行区域试验。现将3个试验点的区试结果总结如下。
1.1 试验材料
越香早为1年生无性系扦插苗。对照品种为1年生福鼎大白茶扦插苗。
1.2 各试验点基本情况
新昌县试验点位于巧英乡雪溪茶场。海拔700 m,年平均气温16.6℃,常年日照约1900 h,1月平均气温1.5℃,7月平均气温23.7℃,极端最低气温-10℃。年降雨量1358 mm,土壤属红色棕壤,土壤全氮769 mg·kg-1,全磷412 mg·kg-1,全钾6225 mg·kg-1,有机质17.4 g·kg-1,土壤pH4.06。
嵊州市试验点位于贵门乡柏春坑村。海拔425 m,年平均气温16.4℃,常年日照约1988 h,1月平均气温2.2℃,7月平均气温25.6℃。年降雨量1446 mm,土壤属于红色棕壤,土壤全氮827 mg·kg-1,全磷465mg·kg-1,全钾5988 mg·kg-1,有机质17.6 g·kg-1,土壤pH3.88。
绍兴县试验点位于鉴湖镇龙虎山茶牧场。海拔10 m,年平均气温16.4℃,常年日照1907 h,1月平均气温5.1℃,7月平均气温28.7℃,年降雨量1443 mm。土壤为砂质壤土,土壤全氮875 mg·kg-1,全磷413mg·kg-1,全钾6102 mg·kg-1,有机质19.6 g·kg-1,土壤pH4.15。
1.3 试验内容及方法
2010年3月6日3个试验点同时定植。每个品种(系)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15 m2,大行距1.3 m,小行距0.45 m,按照双行双株种植,丛距0.3 m,小区随机排列,3个试验点管理措施统一。
1.3.1 成活率2013年3月分别调查记录各品种(系)的株成活率(成活株数占总株数百分比)和丛成活率(成活丛数占总丛数百分比)[1]。
1.3.2 树高、树幅2013~2015年连续3年,每年定型修剪前测量茶树的树高和树幅。每个小区随机取5个单株,测量记录最高梢高度和茶行的宽度,最终取平均值。
1.3.3 新梢生育期2013~2015年连续3年,每个栽培点,每小区选5丛春季新梢,每丛选取最近1次修剪剪口以下第1个带叶健壮芽为观察对象,分别观察并记录1芽1叶、1芽2叶和1芽3叶初展日期,萌动后2 d观察1次,(以30%的被观察芽达到生育期时段为记录标准)。
1.3.4 发芽密度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春季新芽达到1芽2叶期时,各栽培点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个点,分别统计面积(33 cm×33 cm)内10 cm垂直叶层范围内萌发芽的数量,取平均值[1]。
1.3.5 鲜叶产量2013~2015年连续3年,分别在春、夏、秋3季采摘鲜叶。春季1芽2叶比例达30%时进行[1],采1芽2叶;夏、秋茶采摘1芽2叶、1芽3叶以及对夹叶。最终记录3个季节所采摘鲜叶总重。
1.3.6 制茶品质2013~2015年连续3年,对越香早的绿茶适制性进行了研究。按绿茶感官评审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审。
烘青茶样制作流程: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摊凉—复烘—摊凉包装。
①鲜叶摊放:采摘1芽2叶或3叶,摊放厚度2 cm左右,时间6~8 h。②杀青:用6CCB/981ZD型炒茶机杀青。投叶量100~250 g摊放叶,锅温150~180℃,5~6 min。③揉捻:用6CR/55型揉捻机揉捻10~15 min,直到芽叶成条索、茶汁揉出,粘手为度,抛散摊凉。④初烘:用微型烘干机120℃烘干,时间10~15 min,初烘结束后取出摊凉30~40 min。⑤复烘:用微型烘干机70~75℃继续烘干,直到茶叶含水量降至5%~6%。⑥摊凉包装:茶叶冷至常温后包装,评审。
绿茶适制性划分标准如下:
最适合评分≥对照
适合低于对照0.1~2.0分
较适合低于对照2.1~4.0分
不适合低于对照4.0分以上
1.3.7 生化成分2013年对绍兴试验点茶叶样品的水浸出物(GB/T8305/2013)、茶多酚(GB/ T8313/2008)、游离氨基酸(GB/T8314/2013)和咖啡碱(GB/T8312/2013)进行了检测。
1.3.8 抗性鉴定2013年高温干旱过后采用自然鉴定法鉴定耐旱性[1]。2015年采用田间调查法[2]对假眼小绿叶蝉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耐旱性的鉴定方法:在高温干旱过后,以株为单位调查10株茶树的旱害级别,凡是叶片有1/3以上干枯或赤枯即判定为受害叶,按受害叶片数占调查总叶片数的百分比进行分级:
0级受冻害叶片≤5%
1级5%<受冻害叶片≤15%
2级15%<受冻害叶片≤25%
3级25%<受冻害叶片≤50%
4级受冻害叶片>50%
式中HI为旱害指数;ni为各级受旱株数;xi为各级旱害级数;N为调查总株数;4为最高受害级别。以旱害指数为划分标准,评判茶树耐旱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3。
3强指数≤10
4较强10<指数≤20
5中20<指数≤50
7弱指数>50
假眼小绿叶蝉抗性鉴定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法。在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盛期,田间调查当年生新梢100片顶芽以下第2叶的若虫数,计算百叶虫数,得出种群密度。根据种群密度对参试品种(系)的假眼小绿叶蝉抗性进行评价:
3抗(百叶种群密度≤5头)
5中抗(5头<百叶种群密度≤10头)
7感(10头<百叶种群密度≤20头)
9高感(百叶种群密度>20头)
2.1 成活率
2013年3月,对茶苗成活率进行调查(表1),3个试验点丛成活率均达到100%,绍兴、新昌和嵊州试验点株成活率分别是97.6%、98.5%和96.7%。这表明越香早在3个试验点的成活率较好。
表1 成活率调查Table 1Survival rate of tea plants
2.2 树高和树幅
2013~2015年对3个试验点的树高和树幅调查,越香早树高和树幅每年比对照增加较明显(表2)。
表2 树高和树幅调查Table 2Plant height and circumference of tea bushes
2.3 新梢生育期
2013~2015年,连续3年对新梢生育期调查表明,1芽1叶期分别比对照平均提前3 d、6 d和4.3 d,平均比对照提前4.4 d。1芽2叶期分别比对照平均提前4.3 d、4.3 d和5.3 d,平均比对照提前4.6 d。越香早与对照相比具有一定的芽叶早发优势(表3)。
表3 生育期调查Table 3Phenology of teas
2.4 发芽密度
2013~2015年,连续3年对(33 cm×33 cm) 10 cm叶层范围内发芽密度调查表明:越香早发芽平均77.4个,对照品种平均为75.3个,根据茶树种质资源评价标准调查范围内发芽密度<80个,越香早属于发芽密度较稀类型(表4)。
表4 发芽密度调查Table 4Bud density of teas
2.5 鲜叶产量
2013~2015年,连续3年对越香早春、夏、秋三季鲜叶总产量调查表明:越香早在绍兴、新昌、嵊州3年平均折合每公顷产量分别比对照分别高出6.6%、11.3%和9.2%(表5)。
表5 春、夏、秋三季鲜叶总产量调查Table 5Fresh leaf yield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of teas
2.6 制茶品质
2013~2015年,连续3年对越香早的绿茶适制性进行研究表明:以越香早制成烘青绿茶进行感官审评,绍兴试验点总评分90.9分,比CK (90.8)高出0.1分,新昌试验点总分为87.9分,比对CK(88.1)低0.2分,嵊州试验点总分为91.4分,比CK高2.1分,按照绿茶适制性划分标准,越香早适合制作绿茶(表6)。
表6 感官品质审评评分Table 6Sensory quality of steeped teas
2.7 生化成分
2013年对绍兴试验点的越香早以及对照的生化成分进行了检测(表7)。越香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达5.6%,比对照高出1.6个百分点。
表7 生化成分Table 7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eas
2.8 抗逆性
2.8.1 耐旱性2013年发生高温干旱后的对耐旱性的调查表明,越香早在3个试验点均表现耐旱性强(表8)。对照的耐旱性中等。
表8 耐旱性调查Table 8Drought tolerance of teas
2.8.2 虫害发生情况2015年7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进行了调查。越香早在3个试验点均表现抗性强(表9)。对照在绍兴和新昌试验点表现抗性中等。
表9 假眼小绿叶蝉抗性调查Table 9Resistance against Empoasca vitis Gothe of teas
2.8.3 病害发生情况3个试验点3年观察表明,越香早没有发生明显病害。
3年3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相比,越香早表现成活率高;1芽1叶期平均比对照提前4.4 d,1芽2叶期平均比对照提前4.6 d;生长势旺盛,平均比对照增产9%,鲜叶产量较高;绿茶适制性好;耐干旱,抗假眼小绿叶蝉、抗病;适宜在绍兴以及周边地区茶区栽培。
[1]陈亮,虞富莲,杨亚军,等.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闵彩云,贾尚智,金孝芳,等.优质茶树资源创新与育种[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1):2769-2771.
Regional Tests on Yuexiangzao Tea
FU Jie1,LI La-mei2,XIA Xiao-huan1,HUANG Lei1,QIU Jun-lin1
(1.Shao Xing Agriculture Science Institute,Shaoxing,Zhejiang 312003,China; 2.Shao Xing Economic Speciality Station,Shaoxing,Zhejiang 312000,China)
Yuexiangzao was a new tea variety bred by Shaoxing Agriculture Science Institute in Zhejiang.Started in 2010,regional plant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tea in Shaoxing,Xinchang and Shengzhou,using Fuding Dabai tea as control. As shown in the tests,Yuexiangzao had a survival rate as high as 97.6%in Shaoxing,98.5%in Xinchang,and 96.7% in Shengzhou.Its one-leaf budding began 3 days earlier than CK in Shaoxing,6 days in Xinchang,and 4.3 days in Shengzhou.Its plant height and circumference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CK.And,its per-hectare leaf yield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was 6.6%higher than that of CK in Shaoxing,11.3%in Xinchang,and 9.2%in Shengzhou.With the superior quality,drought tolerance,resistance against Empoasca vitis Gothe,and disease resistance demonstrated,Yuexiangzao was considered applicable for large scale cultivating in areas around Shaoxing.
tea;variety;Yuexiangzao;regional test
S571.1
A
2096-0220(2016)04-0183-05
2016-08-02初稿;2016-10-21修改稿
付杰(1979-),男,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茶树育种。E-mail:1119656267@qq.com